李翔飛
(煙臺市福山區自然資源局,山東 煙臺 264003)
森林經營是對現有森林進行科學培育以提高森林產量和質量的生產活動的總稱。主要包括森林撫育、林木改造、采伐更新等。2008年以來,福山區先后開展了三年大造林(2008~2010年)[1]、三年水系綠化(2011~2014年)[2]、“打造森林城市、建設美麗煙臺”(2014~2016年)等大型造林綠化活動,目前,境內成片面積較大的荒山荒地已被基本消滅,全區造林空間進一步壓縮。林業生產的工作重心,逐漸從“造林”轉向“營林”。森林經營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內林業生產工作主要推進方向。
根據2016年山東省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數據,到2016年末,福山區林業用地面積25398.52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4394.16 hm2,疏林地面積30.68 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積579.83 hm2,苗圃地面積72.11 hm2,無立木林地面積19.61 hm2,宜林地面積275.58 hm2,林業輔助用地面積26.55 hm2[3]。
按照森林類別劃分,公益林面積10822.22 hm2,包括重點公益林面積8945.96 hm2、一般公益林面積1876.26 hm2;商品林面積14576.3 hm2。福山區商品林主要是以大櫻桃、蘋果、桃、梨等水果為主的經濟林,經營主要目的為產出果品,而不是木材。商品林的經營由農戶根據各自實際需求及經營能力自行進行。公益林主要為環境提供生態防護,是區級森林經營的主要目標。
2012年起,福山區開展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森林撫育試點,以補助資金為基礎開展森林撫育工作,撫育面積逐年增加。2012年試點面積8400畝、2013年18000畝、2014年20000畝、2015年23000畝、2016年32800畝、2017年28000畝。6年累計完成森林撫育13萬余畝,撫育范圍已基本覆蓋全區重點公益林區域[4]。前期森林撫育工作基本按照以下程序開展。
(1)標準調查。基本確定作業范圍后,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實地踏查,根據地形地貌劃分作業小班,并在小班內設置面積為1畝的標準地,如實記錄標準地內樹種、株數、胸徑、樹高等基礎數據。
(2)編制作業設計。將標準地調查數據移交專業林業規劃設計公司,編制森林撫育作業設計。
(3)作業施工。森林撫育施工以鎮街為單位進行,由各相關鎮街與林地所在村居簽訂森林撫育合同,并進行公示。林地所在村居組織人員進行施工。
(4)檢查驗收。森林撫育施工結束后,由福山區林業局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初驗。初驗合格后,出具初驗報告并撥付70%的中央財政補助森林撫育資金。省林業廳驗收合格后撥付剩余補助資金。森林撫育資金設立單獨科目,專款專用。
經過6年森林撫育作業,作業區域林地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林木生長得到了促進,同時由于對林內可燃物進行了部分清理,可燃物載量明顯降低,對森林防火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前期,福山區森林經營措施主要以森林撫育為主,森林撫育方式為疏伐加修枝,撫育方式較為單一。
森林撫育的目的是改善森林環境、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地生產力,培養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環境,提高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而福山區前期森林撫育作業,從撫育方式的設置來看,并不能完全達到這一目的。具體撫育措施“去劣存優、去弱留強”的作業原則體現的并不明顯。例如,作業設計中雖設計了目標樹,但撫育措施并沒有嚴格圍繞目標樹開展。
這個問題森林撫育試點開展的前幾年,作業設計人員因工作量大,沒有對目的作業區域進行完全的實地踏查,作業設計基礎數據參考周圍區域。在后來的施工、檢查過程中,發現實地樹種與作業設計樹種不同。之后幾年的森林撫育設計過程中,由區林業局工作人員與作業設計人員一起進行實地調查,已杜絕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前期,福山區森林撫育施工,主要由林地所在村居根據作業設計自行組織完成,施工人員主要為村里的農民,多數沒有經過專門的森林撫育的培訓,作業施工往往達不到森林撫育的技術標準。
作業施工過程中,并不能嚴格按照作業設計進行。例如,作業設計中對某區域設計了疏伐采伐量,而實際施工中,疏伐量卻達不到作業設計要求。
福山區前期森林撫育工作,在省、市兩級的檢查中一直名列前茅,雖然發現了一些問題,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依然存在一種沾沾自喜的情緒。2016年,西北林業規劃調查設計院代表國家林業局對福山區森林撫育情況進行了檢查,初步檢查結果定性為不合格,這個結果無異于當頭一棒。對此,應認真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赴山西省太岳山國有林管局七里峪林場和青崗坪林場進行了實地考察。
太岳山國有林管局森林撫育,是以培育大徑材為目的的近自然式森林撫育。撫育過程中,以目標樹為基準開展作業施工,對影響目標樹生長的林木進行伐除,對占比較多的針葉樹種人為降低樹種比例,對占比較少的闊葉樹種通過保留、補植等方式提高樹種比例,有意識地培育多樹種、針闊混交的森林。這種撫育方式可以很好的兼顧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利于培育健康、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福山區森林立地條件及功能與太岳山國有林管局存在一定差異。福山區森林立地條件差于太岳山,森林主體功能以生態防護為主,培育大徑材難度較大,不能照搬太岳山森林撫育模式。福山區的森林經營工作應當探索一條屬于自己道路[5]。
福山區林業局積極探索,目前開展了丁家夼集體林場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及塔頂山綠化提升及彩葉化改造等工程。
丁家夼集體林場位于門樓水庫北側,位于門樓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內,林場面積近5000畝。林場主要樹種以赤松、黑松、麻櫟、刺槐為主,后期部分區域補植紫葉李等樹種。丁家夼集體林場多年來,未形成良好經營管理模式,集體林場部分區域樹體老化、林相較差。通過積極爭取,2018年丁家夼集體林場入選全省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試點工程。工程以殘次林改造和疏林地改造為主。集體林場殘次林部分,以赤松、櫟類、刺槐為主,樹體老化、林木生長狀況很差,計劃采取疏伐、播種等方式,人工促進殘次林演替更新,以新生長的各類林木逐步取代原有林木,構建穩定、健康的森林生態環境。疏林地部分,按照不同立地條件栽植不同樹種,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提升景觀效果。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栽植珍貴用材樹種;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塊,栽植彩葉樹種。
塔頂山位于福山區獅子山系西南端,是福山區境內最高峰,涉及門樓鎮姜家夼村、上許家村,回里鎮善疃村及國有福山林場等多個村、林場,主要樹種有赤松、黑松、刺槐、麻櫟等。由于氣候及森林火災等因素,山體海拔較高區域零星分布若干片狀荒山。同時,山體下部森林植被樹種較為單一。工程規劃在片狀荒山補植黑松、黃櫨等苗木,使山體植被整體分布均勻,營造良好的自然景觀;零星林中空地栽植黃櫨、五角楓等,增加樹種豐富程度,提升景觀效果,增強對病蟲害及森林火災的抵御能力。
以上兩個工程,一個以改造為主,一個以補植為主,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選擇了不同的森林經營方式,在改善工程區森林生態系統環境、提升林地質量的同時,旨在為下一步福山區森林經營工作提供第一手數據,初步驗證上文所總結的森林經營方式的可行性,邁出探索適用于福山區實際情況的森林經營方式的第一步。
福山區屬資源性缺水地區,林地大部分區域土層較薄,立地條件較差;公益林樹種單一,對森林火災及病蟲害抵御能力差,全區16萬畝公益林中,松類為主的林地有12.5萬余畝,所占比例近80%,松類林地中主要樹種又以黑松為主;同時,福山區為煙臺市市轄區城市近郊,且依托大櫻桃等水果的采摘園、農家樂等生態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周末及節假日往來游玩人員較多。這些,都是福山區的森林經營所面臨的問題和需要兼顧的方面[6]。
福山區的森林經營,應以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健康,最大限度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為目標,同時兼顧景觀效果,服務于生態旅游產業。未來的森林經營工作,應采取近自然的方式進行,降低松類樹種比例、提高闊葉樹種比例,改善林木生長狀況,提高森林對火災及病蟲害抵御能力;適當增加林地內彩葉樹種數量,提升森林景觀效果。為了達到以上森林經營的目標,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加大作業設計力度。選擇資質較高的林業規劃設計公司,逐塊落實森林撫育項目區情況,針對不同區塊、不同小班設計不同的森林經營措施,應補則補、應伐則伐,確保作業設計有的放矢。
(2)聘請專業隊伍進行施工。聘請具有豐富森林經營施工經驗的專業隊伍,嚴格按照作業設計進行施工。施工隊伍的選擇,應以以往業績、經驗豐富程度等為依據,可以不局限于一時一地,確保施工質量能夠切實完成作業設計規定的內容,保證森林經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