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云,姚中華,王愛新,李長林,戢小梅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隨著人們對茶油認知的逐步提高,油茶產業的發展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茶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0%以上[1],以油酸和亞油酸為主,耐貯藏,長期食用可降低血清膽固醇,有預防和治療常見心血管疾病的作用[2]。通過對油茶油脂的深加工,生產高級保健食用油和高級天然護膚化妝品等,茶枯餅可提取皂素,茶殼可提取糠醛、栲膠和木糖醇等,可做洗滌用品、肥料、化工原料等,具有多種用途[1]。我國是世界上油茶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國家。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湖南、廣西、江西和湖北等省是其主要產區。在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已有2300年的栽培歷史[3]。武漢市國土面積8467.11 km2,為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6%。武漢總屬江漢平原,地貌屬鄂東南丘陵經漢江平原東緣向大別山南麓低山丘陵過渡地區,中間低平,南北丘陵、崗壟環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壟崗平原與平坦平原的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873.7 m之間,大部分在50 m以下。其中低山、丘陵、壟崗平原非常適合用來發展油茶產業,僅三種類型地貌占土地總面積60.7%。武漢市黃陂區、新洲區北部屬中低丘陵地區,為大別山的綿延部分,油茶栽培歷史悠久。特別是2000年后黃陂區、新洲區率先出臺了發展油茶產業的相關措施,更是促進了當地油茶產業的發展。
武漢現有油茶種植面積1.33萬hm2,主要分布在武漢幾個遠城區,如新洲區、黃陂區、江夏區、蔡甸區、漢南區等,而以新洲區和黃陂區栽種面積最廣,面積大多在0.4~0.53萬hm2,一方面是因為黃陂區、新洲區的地形地貌適合發展油茶產業,另一方面當地區政府的重視[4,5]。武漢油茶主要栽培的是長林、贛無系列等品種以及本地選育的鄂油系列。2000年之后,武漢開始逐步發展油茶。前期的油茶栽植,主要以農戶為主。隨著城市進程加快,或由于投入期長、產量小和收入低,而逐漸荒廢退化。隨著國家油茶政策的推廣,最近一些年很多偏遠地區栽培油茶。油茶的種植從農戶逐步轉變成合作社或企業。規模也從幾畝逐步變成幾百畝大面積種植。油茶種植投資方也從農戶變成有較強經濟基礎的投資人,逐步從種植轉變為種植加工一體化,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
目前武漢油茶種植多為農戶自發種植為主,面積小,品種來源復雜,前期栽培品種已無法確定。種植戶種植面積小,由于品種或管理等原因產量普遍偏低。調查發現很多茶園未豐產前茶園就已荒廢。加之當前武漢市油茶林基本上都是分山到戶,主要以當地貧困戶家庭為主,規模戶較少。貧困群體中絕大部分有文化、有體力、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出門在外出打工,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只占極少數,留守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甚至體力都明顯偏弱,而且越是貧困群體,這種情況越發突出,調查的茶園大部分雜草叢生,樹勢生長弱,樹形不一,多年未追肥,停留在“人種天養”的原始狀態。
雖然油茶樹壽命周期長達80年,收益周期長,能造福好幾代人[6],但油茶4~5年才開始掛果,7~8年才能進入豐產期[7],因此前5年基本都是投入,極少有收益。從建園到產生正收益時間跨度長,期間受各種因素影響較大,尤其是易遭受極端天氣的影響,比如2019年武漢的高溫干旱天氣長達50多d,造成很多油茶苗因干旱而死亡。建設油茶基地初期投入大。新建油茶園,包括林地流轉費用,整地、栽植、農資、人工等,新造林前三年需投入45000~60000元/hm2;低產林改造林投入也在12000~30000元/hm2(具體投入根據撫育施肥、換冠嫁接等不同低改措施來確定)[8,9]。4~6年撫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剪、摘花等費用,按現行物價和工價計算,需投資18000~30000元/hm2。
在武漢開展油茶研究的科研院所眾多,成果專利也不少[10],但能深入油茶產業一線指導的專家不多,在種植戶中的土專家更為稀缺。在油茶園規劃、建園標準、品種選擇、油茶園撫育管理以及油茶采后加工等環節,都需要技術力量的支撐。例如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為導向的省力化栽培技術、機械替代人工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等。目前油茶果初加工的方法以人工剝殼和自然晾曬為主,效率較低,而且不能保證產出茶籽的質量。沒有優質的茶籽當然就加工不出來優質茶油。目前茶油加工企業主要通過熱榨和浸提兩種方法,土榨法榨油依然存在,但出油率更低、毛油質量不高。茶油精加工的企業較少見,大多數的茶油作為食用油出售,缺少對油茶綜合價值的深度開發。由于油茶種植規模普遍小,種植戶分散,難以達到集約化生產。少見種植戶與武漢市當地的科研院所如湖北省林科院等以及當地的林業技術推廣部門等形成長期、緊密的有實質性的技術合作,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撐。
很多種植戶沒有長期的發展規劃,看到政府或者社會在推廣,就隨波逐流。很多油茶種植戶看到種植油茶有補貼,就一窩蜂的去種植。目前武漢市油茶產業處于一種無序發展狀態,缺乏總體指導和技術指導。很多農業推廣機構推廣油茶,種植戶把苗子種植下去后,后續技術缺乏。現有油茶林有一部分是20世紀的營造林,栽培品種混雜,長期沒有進行更新造林,品種老化退化嚴重,產量低,優良品種和株系只占全部油茶株數的20%。
目前武漢茶油加工企業不多,主要集中在黃陂區。以位于黃陂區祁家灣武漢中排糧油公司、黃陂區李集街武漢綠林茶籽油有限公司、黃陂區前川街湖北壹道油茶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幾家大型油茶加工企業外,大多為分散的作坊式,利用效率較低,缺乏油茶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大量茶餅當作燃料和肥料使用,造成價值流失和資源極大浪費。
油茶產區大部分分布在偏遠市郊,交通不便,尤其是從市政公路到油茶園的連接線大都是未硬化的土路,寬窄不一,高低不平,不便于農資的進出,油茶園內部道路、排灌等基礎設施幾乎空白。排灌設施的落后不便于抵抗各類自然災害,如2019年的連續干旱和2020年梅雨季節的洪澇災害等;油茶內外道路不暢不便于機械、農資和油茶果的進出。
建議成立市油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編制油茶產業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應與《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和《湖北省油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同時也要充分研究好國家、省、市有關油茶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省總體規劃中黃陂區、新洲區、江夏區規劃為油茶產業發展產區。規劃產區成立油茶產業發展負責人。深入了解本地油茶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充分調動油茶產業相關方參與的積極性。使油茶產業的發展更加有序化。充分發揮政府在資金、人才、土地、市場等方面資源整合優勢。促進產業規模不斷增大,使低產林、荒山、荒地連片開發,進行統一整理、統一改造、統一規劃,發展成油茶產業基地。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步推進,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合村并鎮在所難免,集中的荒山丘陵地帶非常適合用來發展油茶產業。值得指出的是,黃陂作為全區打造全域旅游,在旅游沿線規劃種植紅花油茶[11,12]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充分發揮油茶經濟、生態、旅游多功能效應。
高產油茶造林一次性資金投入大,見效時間相對較長,從栽種到進入收益期需要8年以上時間,尤其是油茶產業種植端——油茶基地,難以承受長期只有投入沒有收益,同時缺乏抵押物等難以獲得金融機構和社會方面的融資,大大地抑制了茶農種植油茶的積極性。資金扶持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一是以當地林業局為牽頭單位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各類項目資金;二是結合相關產業政策當地財政補貼新造林或地產改造林資金;三是在種植戶與金融機構間牽線搭橋通過林權證或投產油茶園收益做為抵押物貸款資金。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于種植戶來講,主要補貼建園期的投入,例如油茶基地的種苗、有機肥、排灌設施、生產性道路等。對于油茶科研方面重點在品種篩選、育苗、栽培、采后以及深加工方面的研發投入保持連續性,不斷為油茶產業的發展培養各類人才。湖北紅安縣結合油茶產業和精準扶貧出臺新造林連片基地補貼9000元/hm2[13]可供參考。
湖北省油茶發展的模式主要有3種:“龍頭企業+基地”發展模式;“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積極推行“公司(工廠)+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和大戶承包的模式或復合型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油茶基地建設,將目前散而小的種植戶集中組織起來,連片規模化發展,便于推廣最新的栽培技術及科研成果。不論什么模式,都需要對油茶產業有濃厚的熱情的能人的參與,這樣的能人顯得尤為重要,能人更多的起示范作用。通過能人帶動當地農戶、合作社或公司的逐步發展壯大。目前武漢涉及油茶種植或茶油加工與銷售的專業合作社或公司有近200家,其中主要集中在黃陂和新洲,江夏僅有少數幾家。
發展油茶產業首先,要堅持油茶良種繁育不放松,大力推廣鄂油系列、長林、贛無系列等優良品種,滿足我市每年油茶造林之需,應充分發揮湖北省林業科技推廣中心承建的位于武漢市黃陂李集育苗基地示范推廣作用,該基地已篩選出適合當地發展的油茶良種“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18號”“長林27號”和“長林23號”[14]等。其次,要充分發揮利用好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如油茶高產穩產栽培技術、油茶低產林改造及豐產技術推廣等[10]。要堅持高標準造林,新造油茶林實行四道準入門檻:規劃先行;整地達標;推廣使用良種嫁接苗;管養措施到位。再者,充分利用好油茶深加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高效加工、脫殼加工、低溫制油、茶皂素提取等最新科技成果,扶持本地加工企業加快發展,打造本地茶油品牌,早日做大做強。
武漢油茶產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油茶種植面積占全省14%強;良種繁育基地業已建成;本地科研院所眾多,科技成果體系化;交通便利,本地茶油市場容量足夠大、適宜發展油茶的低山、丘陵、壟崗平原面積廣闊等得天獨厚的產業發展優勢。在脫貧攻堅戰中油茶產業得到了促進,例如長軒嶺街、鳳凰寨街新建了近千畝的油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黃陂全域旅游的打造不謀而合,油茶、紅花油茶等特色產業的發展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收官,鄉村振興接踵而來。鄉村要振興離不開產業的支撐。武漢油茶產業油茶基地散而不成片;良種推廣率不高;高產油茶園較少;深加工企業不強,茶油品牌影響小等現狀客觀存在。發揮優勢,提高認識,積極對接油茶國家、湖北省發展規劃及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加大扶持,武漢油茶產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