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凱
(煙臺市森林資源監測保護服務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0)
森林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是協調人類社會實踐活動與自然生態平衡的紐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防火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需求,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煙臺市每年因發生森林火災而損失大量森林資源,且森林防火工作還未達到理想狀態與要求,應充分認識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努力解決工作中存在難點問題和束縛瓶頸,加快推進森林防火能力建設,全面加強森林防火工作。
煙臺市林地面積達到8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36%,均位居全省首位,其中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310萬畝。全市森林防火重點區域面積295萬畝,占全市林地面積34%。森林防火重點縣(市、區)14個、重點鄉鎮114個,其中生態公益林超過5萬畝的鄉鎮21個。
“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投入森林防火資金6.15億元,累計新建、整修防火道路3385 km,總里程達到4900 km,部分重點林區實現全程貫通;新建以水滅火工程659,全市水源地總數達到3250處;新建直升機起降點4處,科學布局取水水源地47處,為航空森林消防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建成森林防火指揮中心15處,實現省、市、縣三級聯網,配套建設林火視頻監控點314處、語音智能卡扣1481處、瞭望塔和檢查站等700余處,重點林區監測覆蓋率達到80%以上;全市共有護林員3800名,按照網格化管理要求,對全市重點林區和重要進山路口進行值守,堅決將火患拒之山下林外。
近年來,全球氣候正在經歷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厄爾尼諾現象更加嚴重,發生極端天氣的可能性和頻率大幅增加。近幾年,澳大利亞、希臘、俄羅斯、美國等國均爆發了歷史罕見的森林大火,標志著全球已進入森林火災高發期。煙臺市地處中緯度,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比較明顯,持續干旱現象加劇,氣候變化大,氣溫回升迅速、多風天氣增多,森林火險氣象等級持續偏高。另外,隨林業生態建設發展,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長,重點林區地表可燃物載量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30 t/hm2臨界值,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很難在短時間內撲滅,容易釀成大的災情。從氣候條件和林區環境來看,森林防火工作面臨的形勢和壓力越來越大。
煙臺市位于膠東半島,地處低山丘陵地帶,屬于農區林業,樹林相間、林農交錯,呈現森林防火防線線長而雜、區域廣而多等特點。隨著林業產業發展,每年進山生產作業、旅游度假人數大幅提升,加之膠東地區歷來存在燒荒、燒地堰農事生產陋習和墳頭燒香、燒紙等祭祀用火的民俗,野外違法用火屢禁不止,據統計,煙臺市每年發生的森林火災90%以上是由生產和祭祀用火引發的,火源管控難度突出。
在人員巡護力量上,護林員作為林區的前沿管護者,存在著數量不足、待遇偏低、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實現24 h瞭望、觀測難度較大,發生火情尚不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地面巡護預警監測效率較低。在現代預警監測上,預警監測網絡不完善,重點林區智能卡口、高清視頻監測探頭監控率不足,運用紅外探測、智能煙火識別等前沿技術應用程度不高,導致很多林區存在監管盲區。運用直升機、無人機開展空中巡護的現代化防火巡護手段還在逐步應用推廣中,未實現全域、全時巡護的目標。
目前,煙臺市一些自然保護區、國有林場、森林公園和集中連片的林區,普遍存在林區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侵占林地的兩難境地,加之投資大、施工難,使得防火通道、水源地布局依然滯后,無法達到森林消防隊員徒步3 km的作業圈和1000 m取水半徑的要求,部分重點林區還沒有埋設管道和修建蓄水水源地,森林火災應對能力不足。墓地規劃管理和公益性墓地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文明祭祀的理念還未深入人心。
機構改革后,涉及森林防滅火工作的職能部門由原來的林業主管部門調整為應急管理、自然資源和公安等多個部門協同承擔,森林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多數調整設立在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從工作分工角度看,森林火災“防”和早期的撲救工作由自然資源和林業主管部門來承擔,較大以上森林火災的撲救工作由應急管理來承擔,消防部門也參與到火災撲救工作中來,成為了撲救森林火災的專業力量,森林公安隊伍轉隸地方公安后,主要承擔了火場警戒、交通疏導、火案偵破等協同工作,改革后的分工變化比較大,工作機制按照相應的職責分工在修改完善,分工協調合作機制亟待完善,持續推進森林防滅火一體化的工作任重道遠。
4.1.1 健全完善森林防火法律規范體系
根據新修訂的《森林法》和國家、省對《森林防火條例》相關內容的修訂和頒布實施,及時修訂《煙臺市森林防火條例》,理順市、縣兩級執法機構職能,為依法治火提供法制保障。
4.1.2 構建嚴密的依法治火監督體系
開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規實施情況執法檢查,加大森林火災隱患排查力度,加強對森林、林木、林地經營主體和林區施工單位的監督,規范森林火災隱患的評價標準、程序和內容,及時向有關單位下達森林火災隱患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消除火災隱患。
4.1.3 構建高效的預警監測體系
加強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充分發揮衛星監測低成本、廣覆蓋的特點,不斷提高衛星監測時效和精度,建立分級監測機制;在森林資源分布的重點地區、重點部位,加強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適當新建和維修瞭望塔,發揮其在大面積林區火情監測中的作用。建成集衛星遙感、高山瞭望、視頻監控、飛機巡航和地面巡護的立體林火預警監測系統,提升森林火險預警、火情實時監測能力。
4.1.4 構建完善的防火基礎設施體系
今后3年,煙臺市計劃投入資金4億元,新建、翻修防火通道1600 km,進一步完善森林火災阻隔系統;新建視頻監控點和智能語音卡口500處,充分借助智慧天眼和視頻監控系統作用提升監控水平,重點林區監控覆蓋率達到85%以上;新建蓄水設施300個,做好蓄水保水,為森林火災撲救提供充足水源。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按照改革要求,明確在森林防滅火工作上的職責分工,完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森林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要發揮好牽頭抓總、綜合協調、指揮調度的作用,應急管理、自然資源和公安等指揮部成員單位加強科學配合、相互協作,在預警發布、火情上報、火災撲救、災害評估等方面建立順暢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保證規范有序。加強對修改后的火災撲救應急預案的演練,通過模擬推演、實戰演練等方式提升各個環節、任務的熟練度,防止實戰中發生“一團亂”的情形。
在國家和省層面成立森林防滅火工作專家組,選拔水平高、能力強、經驗豐富的防滅火專家組成“智囊團”,定期組織開展基層工作調研,對全國基層普遍出現和暴露出來的難點問題和典型問題,以設立專項課題的形式進行專門研究攻關,同時為制定中長期工作規劃、從事重大事項輔助決策發揮作用。
在推進現代化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上,能夠加強和優化頂層設計,從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物聯網、5G發展的高度,建立國家、省、市、縣標準盡可能一致的系統,避免出現重復投資建設問題。建立綜合性預警監控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系統兼容、信息互通,分設不同權限給有關部門使用,一方面便于上下互通指揮調度,另一方面便于系統長期使用、升級維護。
撲火原則要強化植入“重兵投入”“殺雞堅決用牛刀”的思想,特別是近年來高山火、懸崖火多發態勢,第一時間調集駐防飛機增援滅火,才能真正實現“打早、打小、打了”。萬一形成大面積的火災,在面臨不利氣候條件的情況下打“持久戰”,都會造成人力、物力和更大的財產損失。因此,地方要提前謀劃航空消防配套設施建設,及早著手開展停機坪、取水點工程建設,加強吊桶的灑水演練,提高航空滅火效率以及與地面撲火部隊協同作戰的能力。
森林防火工作責任重大,要充分認識森林防滅火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極端重要性,全面查找森林防滅火工作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理清職責,扎實推動森林防火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為維護生態安全、推動煙臺市森林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