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昭
(遼寧省建昌縣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建昌 125300)
國槐(SophorajaponicaL.)又名槐樹、槐花木、槐花樹、豆槐、金藥樹等,是薔薇目(Rosales)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亞(Papilionoideae)槐族(Trib.Sophoreae)槐屬(Sophora)植物。作為遼西地區重要的園林優良樹種,國槐喜陽光,較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高,適應能力強,具備一定的抗旱保水能力[1]。其樹型高大、樹冠優美,是良好的遮蔭樹和行道樹,槐花芳香,可作為優良的蜜源。國槐具有較好的藥用、經濟和園林景觀價值[2],為進一步對其加以利用,結合工作實踐對其栽培種植技術進行探討和總結。
播種地要選在平坦的壤土或沙壤土上,保證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具備良好的排灌條件。從健康母樹上采摘的顆粒飽滿的種子一般采用浸種法或沙藏法的方式進行播種前處理。其中,浸種法是將種子用75~80 ℃的水進行浸泡,在溫度降至45 ℃前,不停地攪拌,靜置24 h后取出膨脹的種子,重復2~3次,直至種子全部膨脹,使用濕潤的布簾蓋住種子1~2 d,進行悶種催芽,約有20%的種子萌動時可進行播種;沙藏法是將種子浸水24 h后,與含水率為60%的沙子按1∶3的體積比充分混勻,蓋好塑料布,保持濕度的同時,每日翻動一次,約有50%的種子萌動時可進行播種。通常于4月中上旬進行播種,采用壟播方式,播種量為10~12 kg/667 m2,控制壟距為70 cm左右,壟寬為40 cm左右,面寬為30 cm左右[3]。
以生長狀況良好的幼齡國槐作母樹,剪取1年生、具有較強發芽能力、直徑為8~20 mm的木質化硬枝,截成約為15 cm的小段作為插條進行扦插。插條的上切口平,下切口為45°斜角,上切口距芽包1~2 cm,下切口距芽包5 mm,按照50根/捆的標準,每捆插條的上下端保持一致,以下端浸泡于濃度為50 mL/kg的生根粉溶液中,3~4 h后取出。選擇土壤肥沃、深厚、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地,確保光照和良好的排灌條件,施加適量的糞肥或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必要時可使用殺蟲劑滅殺土壤下的害蟲。整地要精細,畦間距約1 m,扦插前土壤需要深翻、鋪平,扦插時控制枝條間距離為20 cm×40 cm,并覆蓋好地膜。也有研究表明,可用清水浸泡待扦插枝條,插入苗床生出嫩根后,進行煉苗,或者用沙土覆蓋,待第二年春季10 ℃以上溫度時進行扦插[4]。
選擇落葉后的國槐種根進行引進,埋藏于濕潤的沙土中,以備定植,沙土要維持固定的濕度和溫度,保證種根不會干枯,也不致過濕腐爛。育苗地需要土壤肥沃、疏松,土層深厚,排灌條件良好,底肥為適量的糞肥或有機肥料,必要情況可使用殺蟲劑滅殺土壤下的害蟲。由于北方地區較南方溫度低,育苗時間一般晚于南方,通常選擇在4月初。育苗的根段應選2年生、光滑且無病蟲害或腐蝕的,直徑控制在5~10 mm,長度控制在4~7 cm。順畦開溝,將選好的根段平放于溝距50 cm、溝深約5 cm的溝中,用細沙覆蓋,保持足夠的水分,并蓋好地膜,約一個月可出苗[5]。
接穗選取當年生長勢良好的國槐枝條,除去全部葉片后浸泡于水中備用,將接穗與砧木(一般為1~2年生的苗木)進行嫁接,接好后去掉嫁接處上方的砧木保證營養。15天后,接穗上生長出嫩芽表明嫁接成功。嫁接是時間一般選在水分和溫度均較適宜的春末或秋初,為提高成活率,一般采摘枝條后應立即進行嫁接。也可以選擇切接的方式,即以2年生有3個飽滿芽的接穗插入砧木,固定后用塑料袋包裹保溫[4]。
除上述4種傳統繁殖方式外,也可采用組織培養方式對國槐進行快速繁殖。目前對于國槐組織培養的試驗研究逐步加深,張先云等以國槐枝條為材料,研究了適合于無菌芽誘導、形成愈傷組織的最佳培養基[6];溥麗華等的研究表明,光照影響種胚產生愈傷組織[7];劉桂民等對國槐不同苗齡試管苗不定根的發育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苗齡為20~25 d的試管苗生根率高達90%[8]。
3.1.1 前期準備
為有效避免國槐苗木在定苗移栽過程中受到損傷,應做好以下前期工作:一是對約3 m高的苗木枝條進行修剪,只保留頂部的3~5根骨架枝條,其余全部剪去,骨架枝條減去所有分枝只保留主枝,剪成35~40 cm長度,可以有效平衡苗木的樹冠和根系,利于苗木健康生長。二是對于運輸移栽過程中產生損傷的苗木要進行封口處理,避免損傷處受到病菌侵染,封口處理可用塑料袋進行包裹,或用油漆混合汽油進行涂抹。三是時間上一般選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植前要先挖好樹穴,確保水分充足[4]。
3.1.2 移栽
選擇苗圃地中生長3~4年的國槐苗木進行綠化,苗木頂端枝條的芽比較密且芽間距離較小時,會導致樹干生長不直。翌年春天時,需要按照株距40 cm左右、行距80 cm左右的標準進行移栽,移栽后在主干距地面高度約5 cm的位置進行截干。由于國槐的萌芽能力較強,截干后會萌發許多新芽,當萌芽生長出15~20 cm長的枝條時,只保留與主干通直向上的枝條,其余枝條全部清除。生長中需要暫時保留主干各部的側枝,利于防止主干彎曲[4,5]。
3.2.1 澆水施肥
國槐苗的澆水頻率受溫度、降雨、土壤等因素影響。通常情況,從出苗到雨季期間澆水2~3即可,冬天封凍之前澆水1次即可,如遇到雨水較大等澇害情況,要及時做好排水處理。基肥一般以有機肥或圈肥為主,施用量約為每畝3000 kg。施肥、追肥以6~8月為宜,6月可隨著澆水施用尿素等氮肥,7、8月追施尿素與復合肥混合的肥料,9月開始不再施肥[5]。
3.2.2 除草松土
要根據整地方式的不同分別采用全面、帶狀和穴狀撫育等方法進行除草松土。當雜草生長得較多時,需要除草,一般選擇生長旺季進行,采用割草的方式,要保證地面以上部分高度不超過8 cm,割掉的草不能壓到苗木,盡量運走或放于行間。松土時要注意不能傷到苗木及其根部,要做到里淺外深,松土后要將穴面填平,且留下一層浮土。也可在苗木行間實行間作方式進行除草松土,作物要離苗木超過50 cm,且種類和種植方式要起到促進苗木生長的作用。除草松土的時間最晚不能超過7月,一年進行1次的,應選在6~7月進行;一年進行2次的,第1次應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2次應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一年進行3次的,第1次應在5月中旬附近,第2次應在5月末至6月初,第3次應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11]。
3.2.3 整形修剪
樹形的修剪需要根據具體需要而定,一般分為自然式、開心型和杯狀型。自然式是指在保留好主枝的基礎上,修剪掉除直立芽和頂芽外的其他側枝,讓其自然生長,使冠型越來越大。開心型是指在苗木主干達到3 m時進行定干,保留3~4個長勢良好、角度合適的枝條作為主枝,修剪掉其他側枝和萌芽,冬季時將主枝短截為約50 cm長度,促進副梢生長而擴大樹冠。杯狀型是指苗木定干后保留3個主枝,冬季時每個主枝選留2個小枝進行短截,夏季生長較快時,為防止時對苗木徒長,對其進行摘心,翌年冬季再將每個小枝進行短截,形成“3股6權12枝”的杯狀型樹冠[5]。
國槐在種植栽培過程中會受到多種病蟲害侵染,主要病害有腐爛病、帶化病、白粉病、潰瘍病等,主要蟲害有槐蚜、槐尺蠖、葉柄小蛾、銹色粒肩天牛、美國白蛾等。對于國槐病害可根據不同的病害類型選擇使用50%的甲基硫菌靈、四環素等抗生素、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進行防治。對于國槐蟲害可根據不同的蟲害類型選擇殺螟松乳油、滅掃利乳油、辛硫磷乳油、10%吡蟲啉可濕性粉、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維菌素乳油、魚藤精、馬拉硫磷乳劑、乙酰甲胺磷、氯化樂果、溴氰菊酯乳油等藥劑進行單獨或復配使用,也可采用生物加化學藥劑的方法進行防治[5]。
采用科學的栽培種植技術對于培育健壯苗木,提高種植成活率和增強苗木觀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關于國槐栽培種植技術的研究仍處于傳統層面,不斷加深對國槐栽培種植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可以為更好地在園林綠化中加以應用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