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潔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宣城 242000)
隨著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幅度地擴招,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大眾化”階段。而面對學生數量的不斷增長,教育教學質量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如生均教育資源減少、師生比例不協調、教學資源緊缺等問題。那么教授《工程測量》實訓的教師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將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培養出高技能學生呢?“任務驅動—導生制”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模式選擇。
《工程測量》實訓課程是建筑類和園林類專業的必修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掌握各類工程測量儀器的使用和實地測設放樣的技能操作,實踐性強,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
在以往測量實訓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一個班級40多個學生都由1名教師授課,分成若干組后,由于受到本身課程性質的影響,小組在實訓場地需要分散進行實訓任務。這樣就會導致教師應接不暇,顧得到甲組的學生,就顧不上其他組的學生,導致學生在長時間得不到教師指導后,往往會失去耐心與信心,最終就會導致有些學生不想再去完成下面的實訓測量任務,甚至去干與教學無關的事情。
在分組過程中,教師會有意識的將基礎好的和薄弱的學生組合成一組,但是這樣的組合往往會導致實訓只有小組中的會操作的幾個學生在練習,而基礎薄弱的學生依舊不會操作,也不會主動學習,甚至小組成員之間沒有交流,協同合作出現問題,相互依存性很低,教師也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和激勵學生去協同合作。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先是進行儀器操作演示,但由于一個班級學生數量太多,在演示過程中就會有部分學生看不見操作過程,沒有注意聽講或者不關心教師講的內容。而教師也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導致部分學生最終不會操作。
由于測量實訓課一般場地大、學生較分散,教師在指導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進行教學管理,不停地在實訓場地巡視。這樣就會出現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產生的疑問不能及時反饋給教師,而且每個學生在實訓中的表現情況,老師也不能完全知道,缺乏反饋渠道。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以往的教學方式不適合新形勢下《工程測量》課程的實訓教學,需要新的實訓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顧名思義,就是教師首先發布一個實際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該任務的全過程。這樣的方式需要學生要完全獨立或以小組的方式自行安排學習行為,嘗試去解決任務處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這是一種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教學模式。
導生制是由英國國教會的牧師貝爾和公益會教師蘭卡斯特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在英美兩國普及初等教育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1]。
所謂導生制,是指教師在授課之前,會選擇若干個年齡較大或學的較好的學生單獨先學習,然后讓這些學生成為“導生”,把他們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同組其他成員,輔助教師教學工作[2]。導生既能擔負起教學的責任,同時也擔任著對其他小組成員學習的評價考核工作。這種教學方式使教師的教學工作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讓每一位學生很快地掌握了新的知識。其實,導生制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因材施教,兼顧個體和群體發展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一種競爭機制,使得學生的群體素質和個體綜合能力獲得提升。
為了更好研究“任務驅動—導生制”在《工程測量》課程實訓教學中的應用,選擇18級建筑工程技術班級作為教學研究對象。
根據高職學生職業成長規律和教學邏輯關系,以施工測量過程的崗位需求和技術活動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組織,研究開發課程實訓教學內容。通過與施工企業深度融合并參照工程測量不同階段的規范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要求,以真實建筑工程項目為主線,將實訓教學內容重組為四大模塊,共19個實訓任務。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先組織學生按照設定要求自由分組。在第一和第二次的實訓課程中,教師仔細觀察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分析他們各自的學習特點,從中選擇比較優秀的學生進行課后技能訓練。通過技能訓練進行層層選拔,最后留下來的學生才能被確定為導生。
在對導生進行前期培訓后,就需要進行重新分組了。這時教師采用雙向選擇制,對全班同學按照學習能力強弱進行搭配,并綜合分析每位學生的個性、成績、能力、思維等方面,進行異質分組。同時,在分組過程中,尤其注意考慮學生的性格,盡可能將性格互補的學生分到一組,這樣既可以促進小組的學習氛圍,又可以豐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視角,拓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最終形成組員間互幫互助、取長補短的團隊,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
課前,通過班級QQ群布置實訓預習任務,讓學生在網站上查找相關的實訓資料,并觀看儀器操作視頻等,完成相應的測試題。同時,教師提前一周對導生進行培訓,詳細講授本次實訓任務的知識點和操作技術要點,要求導生掌握,并對導生進行知識和技能考核,保證課中導生能真正成為教師助手,輔助教學。
課中,教師將實訓任務中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要點對全班進行詳細講授,對其中的重、難點進行深入講解,使全班學生對實訓任務的實施過程有所了解。然后,由導生帶領其組員進行實訓任務的組織安排和實施。在此過程中,導生將已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其他組員,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反復講解直至理解。在實訓過程中,小組會遇到實際問題,此時,先由導生和組員一起共同思考并解答問題。同時,授課教師在實訓過程中時刻注意每組的完成情況,對有問題無法解決的小組進行指導。在完成實訓任務后,小組之間進行互換,相互檢查對方組的實訓結果,并填寫檢查記錄表,不合格的小組需要重新測量,并且在實訓報告中寫出實訓心得。
課后,小組將實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行系統整理,做成課件,并在下一次課中進行實訓展示,分享經驗。同時組組之間進行互評,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營造出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會對導生的表現進行打分,并且其他組員也可以打分。若導生未達到合格標準,將留下查看,若再次不合格,則要求其暫停導生工作。為了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采用競爭機制,未當上導生的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與導生共同參與考核,若各方面綜合素質超過原導生的,采用優勝劣汰制,進行輪換,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職業素養。
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實現個性化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教師的良苦用心,改變學習態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燃學習興趣。
同時,“以生教生”教學方式的運用,將傳統的“教師直接教授學生”轉變為“教師教授導生,由導生有效內化后再以同齡人語境與普通學生合作研討共同建構經驗體系”,保障了學生的課堂話語權[3]。
“任務驅動—導生制”可以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導生在指導本組學生的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進行小組管理,監督少數不守紀律的學生,減少課堂違規事件的發生幾率[4]。同時,對于在實訓過程中遇到的簡單問題,導生可以對其他學生進行輔導,而遇到較復雜的問題時,導生也可以帶領小組其他成員進行研討,增加課堂內容的豐富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遇到問題時,導生也可以代表本組學生來詢問教師,保證問題解答的正確性。
“任務驅動—導生制”的實施,使得每一位學生在第一時間都能得到最基本的技能操作指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更為流暢,也更加親切了。小組學生在實訓的過程中,通過互幫互助,共同研討,相互學習,技能水平也隨之不斷提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儀器操作不當的問題。
在《工程測量》實訓教學過程中,融入“任務驅動—導生制”教學模式,讓導生作為學生群體中的“領頭羊”,能夠更為容易地突破界限,開展實訓活動。同時,能夠擴大生生間、師生間的交互機會,使導生能夠隨時關注學生動態,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反饋信息,有助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調整。
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注意把握正確的教學規律,及時關注學生的活動動態,要多關注較弱的小組,進行更多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導生的作用,提高他們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