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市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視頻會議在市農業農村委召開。會議部署了全市抓好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路線圖、時間表和具體任務等各項工作。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要打好種業翻身仗。
目前,全市有農作物種質資源2.7萬多份,資源種類涵蓋37個科、89個屬、109個種,有17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已初步建立,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推進,全市自育農作物新品種占比超過4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5%,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50%,這為我市農業生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種業基礎。
全市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視頻會議強調,抓好種質資源的普查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第一仗,力爭用3年時間摸清全市農業種質資源的家底,重點圍繞“全、清、準”三個方面,下足繡花功夫。“全”即是種質資源普查地域的全覆蓋,全市各區縣、鄉鎮(街道)、村(組)有種質資源的地塊做到普查不留死角,同時實現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的全覆蓋;“清”即是做好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護,做到種質資源的一邊普查一邊收集一邊保護一邊應用;“準”即是按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開展種質資源的普查收集和評價鑒定,對種質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并建立相應的種質資源名錄和種質資源數據庫。
會議要求,各區縣要在市級種質資源普查總方案的指導下,結合各區縣實際制訂種質資源普查路線圖、時間表以及具體的工作指南。同時針對種質資源普查與保護專業性強的特點,各區縣在組建專業力量隊伍的同時,鼓勵以農業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開展種質資源普查的社會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