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武隆區科協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2018年,離鄉二十多年的向仁權,捧著一把金樹葉回來了,回到了生養他的重慶市武隆區沿河村。
沿河村隸屬武隆區土地鄉,是典型的農業山區,經濟發展滯后,產業發展幾乎為空白,農民增收乏力,曾被評定為市級貧困村。家鄉貧瘠偏僻,糧食出產率低,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向仁權,家里曾揭不開鍋,是鄉鄰從自己的碗里勻出飯幫他渡過難關。18歲那年,向仁權毅然離鄉謀生。
向仁權從挖煤做起,一步步開啟他的蝶變人生。1993年開始承包工程,2009年到合朋發展,2015年擔任貴陽市合朋經濟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法人代表,2017年擔任貴州中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法人代表,2018年開始在貴州織金縣發展皂角套種銀杏10余萬畝,同年,他榮歸故里,踏上反哺家鄉的路。此時的沿河村,比20年前好看些,基礎設施條件有所改善,但仍然非常脆弱,面臨著傳統農業產業分散、結構單一、收成少、附加值低、“村民自治失靈”的困境。
為了從源頭上改變家鄉資源沉睡、資產閑置、村空民窮的狀況,從根本上保障鄉鄰有經濟來源、鄉鄰能脫貧增收致富,向仁權學好用好黨中央提出的農村“三變改革”決策,2018年成立重慶沁心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019年組織鄉民在沿河村發展銀杏種植產業,由公司收購銀杏葉。銀杏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提煉出的銀杏黃酮苷、萜類內脂成分有治療腦血管疾病、改善血液循環等功效,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當年,公司簽訂土地入股協議覆蓋8個村小組,585戶流轉土地2500畝,就近帶動500多名農村勞動力,支付勞務費150萬元,人均收入約8000元,當年分紅48.8萬元,沿河村資源整合難、效益見效低、難以成規模、集體經濟“空殼村”得以消除,實現村集體收入達到14.25萬元。銀杏種植項目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沿河村正逐步實現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轉變,當年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9100元增加到13500元。
18戶發展種植銀杏2200畝,帶動近600人實現工資性務工收入250余萬元,大力支撐當地2020年的脫貧攻堅,有序助推當地今后的鄉村振興。2021年2月18日,武隆區農委主任帶隊考察新栽種的銀杏苗,確保銀杏種植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發展銀杏種植的同時,向仁權還出資50萬元,硬化沿河村光輝產業路4.5公里。同時,新建機耕道3.5米,并把農田整治項目納入公司2021年的規劃中。
如今,成片的銀杏樹在沿河村的土地上伸枝展葉,滿坡的銀杏葉在沿河村醉得金黃。在枝丫上歡快搖擺的一張張金扇子,是沿河村的村民們幸福的顏色,它們歌唱沿河村今天金色的收獲、金色的生活。
目前,向仁權的重慶沁心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全鄉發展銀杏葉種植規模近7000畝,并就地建立了一個烘干廠。收購鮮葉產量214噸,兌現了勞務承攬費357萬余元,入股分紅145萬余元,全鄉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近32萬元,并帶動后坪、火爐等鄉鎮農戶入股1500余戶。
如今,沿線鄉鎮銀杏葉一片亮麗的色彩,既是鄉村旅游的一道風景線,也是當地村民的一道致富屏。翩翩銀杏葉,蝶變沿河村,這群金蝴蝶越飛越多、越飛越廣,帶著金色的財富,在武隆東北片區的高山地帶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