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彪,鄒愛成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
跟蹤、調查分析近兩年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方向專業畢業生的情況后發現,目前社會、企業較缺乏、最急需的大學生是具有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模具設計與制造高級技能人才。而通過用人單位和企業對所用畢業大學生反饋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大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在現實的工廠中有些早已被淘汰,并且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對該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模式進行改革,建立以實用知識和實踐能力為主線的實驗、實訓、畢業設計、生產實習體系,面向社會和市場,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形成應用型院校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特色。
增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豐富實踐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學生通過參加實踐項目訓練提高綜合技能、工程動手能力。學生應理論聯系實際,活用知識,提升學習效率,從而獲得職前工作經驗,為以后理性選擇職業做好準備,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完理論知識后,有些會出現厭學情緒,一方面覺得理論知識太枯燥,另一方面不知道學的知識有什么用,學習沒有目的性,也就沒有積極性。如果這時讓他們以項目為載體進行實踐,他們會覺得學的知識不夠用,會產生緊迫感,對今后的學習是大有好處的。
實踐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強化CAD/CAE/CAM應用能力。實踐教學活動既可使學生智慧與知識得到發揮,也是學生能力與素質的綜合表現,通過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學生可以將平時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更加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參加某項目或課題的研制工作,應用CAD/CAE/CAM軟件解決及分析問題,這種作用是傳統單獨課程教授方式很難達到的。
以“模塊”為單元,構建滿足模具工程項目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工程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模具方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系統出發點,以“模具設計”與“模具制造”為核心,構建滿足現代模具工程師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實踐課程體系。以“模塊”為單元,構建滿足模具工程項目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傳統以“課程”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改變成以“模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
探索以模具工程項目為載體的實踐實訓模式,以科研促進實踐教學。以組織典型、實用價值、學生感興趣的項目或課題為載體,將專業技能目標及崗位能力要求貫穿于整個項目過程,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內容將涵蓋產品原理設計、機構設計、控制設計、模型制作、工藝設計、零件制造等產品研發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學生采用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手段,可以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零距離”地接觸到實際產品設計制造的全過程。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采用全開放教學方式,加大實驗實訓室開放力度,為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條件。
實踐教學以模具設計與制造為核心,以軟件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把模具CAD/CAE/CAM軟件應用作為實踐教學培養特色和專業學習工具。實踐教學內容以模具設計與制造方面技能為核心,把提高學生機械CAD/CAE/CAM軟件應用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主要方向之一,通過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為學生增加更多實踐機會。同時,依靠模具CAD/CAE/CAM強大的功能,可以減輕獨立學院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壓力。
改革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的實施模式。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訓練,提高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科學的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實施方式對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就業能力是十分關鍵的。需改革實踐教學實施模式,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開展實踐教學外部環境建設。樹立從圍繞課程教學到圍繞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觀念,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完善實驗教學外部環境建設,進一步充實和優化實驗資源配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合并、重組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訓室及實訓基地;②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③依托模具協會人才培養基地,開展職業技能鑒定;④建設校企合作、校外實踐基地。
制定靈活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研究和建立比較科學的課程評價標準體系,在體系中根據現代企業對學生知識結構的要求,突破傳統評價標準,積極創新。改革實踐教學考核方式,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原則,只提出評價考核的最低標準,由學生自行選擇和設計方案、選購實驗材料,使結果達標。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和航空航天事業發展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專業過硬,學習、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強,掌握材料成型原理及技術、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和機械設計與制造知識,具備先進成型工藝開發、成型裝備設計與制造、材料成型過程控制設計能力,能夠在材料成型、機械設計制造等領域從事技術開發、工藝與裝備設計和生產組織管理等工作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航天品質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機械制圖”“工程力學”“金屬學與熱處理”“電工電子技術”“機械設計基礎”“控制工程基礎”“工程測試技術”“材料加工冶金傳輸原理”“材料成形原理”“機械制造技術”“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焊接方法及設備”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產品設計與開發、成型工藝開發與過程控制、成型工藝裝備設計、產品質量檢驗與控制和生產管理等工作領域成為工程師或骨干成員。
通過典型模具工程項目提高學生的工程項目綜合能力,努力突出“三個展現”“三個突出”,形成實踐教學中心的教學特色。
通過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加強課外研學實踐和校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和參加創新活動,訓練學生的實踐實戰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及就業能力。
在課程的組織方面,打破課程界限,按能力模塊組織教學內容,按實驗實訓層次建立模塊式實驗、實訓體系。實踐教學內容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突出產學結合特色,形成產學結合的完整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擺脫單一的理論研究,將理論研究與教學實施、實踐教學、畢業設計和就業等緊密融合,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某一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而是學習、就業和從業的整體能力。
實踐教學和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參照職業技能鑒定的國家標準安排實踐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雙證書”名副其實。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如下:①深入模具企業調研,使學生具備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工程知識和工程能力,確定工程項目載體和具體內容。精心設計典型“實例”,融產品設計、加工工藝設計、加工制造、質量檢測等子項目于一體,生產出合格產品,訓練并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有針對性地編寫配套教材,突出實踐教學的指導作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②機械CAD/CAE/CAM軟件能力培養在實踐教學項目中實施及內部銜接的安排。③該實踐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教師技術素質,擬采用外引內培、切實有效提高教師隊伍業務水平的培養機制。④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活動如何開展、靈活實踐教學管理評價機制形成。
本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既要結合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又要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需求。通過建立實踐教學新體系,學生學習積極性和通過實踐研究問題的熱情必將進一步被激發出來,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會明顯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結合理論教學,研究與探討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與實施,為下一步全面實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