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新華網
4月初,春染大地,重慶渝北區金剛村地里冒出新芽,一片綠意盎然景象。金剛村黨總支書記石元站在村民李大爺正在翻修的院壩里,望著眼前大片柑橘田和綠水青山說:“接下來我們要引進民宿團隊,發展鄉村旅游。”
金剛村地處渝北區木耳鎮北部。一進村,一座座青瓦白墻整齊排列的農家別墅映入眼簾,屋后是茂林修竹,房前有鳥語花香,再遠些柑橘種植等特色產業初具規模,村集體辦起來的化肥廠產品不斷下產線……
可誰能想象,這樣的詩意新農村前些年還是“山比人還多”的空殼村?這場發軔在山村的巨變背后根源,石元覺得是“黨建引領”的作用。
時針撥回2016年。當時商人出身的金剛村黨總支書記石元一直想不通:“金剛村距離渝北兩路城區僅20分鐘車程,山上是210國道,山下是觀音洞水庫,可為什么產業總是發展不起來?”經過村支兩委聚在一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終于挖出了其發展不起來的“病根”——“金剛村沒有找對‘婆家’”。之前村里搞項目,有的投資商沒有農業項目運營經驗,有的沒有資金技術實力,甚至有的就是沖著農業補貼來的。
思前想后,村支兩委決定自己干。就這樣,金剛村村集體股份公司金心連公司2016年底應運而生,代表村集體專門負責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可一開始,石元就碰了壁。把村民手里土地拿來流轉談何容易?為解決這一難題,金剛村黨員們決定帶頭干,把土地承包出去,大規模發展特色產業才讓村里的發展漸漸有了起色。
不僅如此,村里還建起了鄉村治理場所——“情理堂”。“鄉村治理工作,先要講情,后要講理,最后講法。”石元介紹,“情理堂”由鎮村干部牽頭,建立鄉村“和事佬”為主體,民警、律師為支撐,形成相對穩定的“1+3+X”矛盾糾紛調解隊伍,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圍繞“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服務群眾。特殊時期,“情理堂”還能下到田間地頭,形成一個流動的工作站。
組織強了,一來二去人心也就齊了。村民們對發展村集體經濟逐漸達成了共識:要喚醒村里沉睡的荒地等土地資產,發展起柑橘種植等特色產業。
如今,金剛村嘗到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甜頭。據介紹,按照“一社三部”模式,金剛村引導黨員帶頭入股,全村村民投入3600余畝土地、67.5萬元資金,率先成立村級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充分發揮“三部”功能,加大農資生產投入,引入專業種植管護隊伍,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建成高標準柑橘園2500余畝。
柑橘園建起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當時,石元發現,同樣的無核沃柑種子種出來的柑橘在市場上銷售差價卻很大。盡管“出身”相同,有的柑橘在超市能賣到20多元,有的卻只能賣8元左右。一番考察,他發現,問題出在柑橘生長環節上。
為此,金剛村決定建起化肥廠,同時村支兩委帶隊到兄弟區縣調研,挖來化肥生產優秀技術人員。就這樣,村里自產自銷起有機質含量達70%的優質化肥,柑橘品質和賣出的價格也隨之攀升。不僅如此,金剛村化肥招牌還打響了,周邊村鎮紛紛前來采購。
石元介紹,此前廠里化肥產量一年約3000噸,今年能達到6000噸,預計明年能達到1萬噸。
同時,在柑橘這條產業鏈上,金剛村還發展起柑橘育苗基地等配套產業。石元說,這幾年金剛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治理先行、鄉村振興”新思路,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已由空殼村發展為村集體經濟純利潤超過200萬元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