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房吉
隨著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加快融合,數字鄉村建設展現出巨大潛力。如何緊抓發展機遇,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民成為數字鄉村的直接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作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之一,近年來,江蘇省張家港市積極探索和實踐數字鄉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智慧城市統籌建設,政務服務、城鄉治理、社會生活、產業發展等各個領域智慧化應用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為鄉村振興賦能。
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有塊“寶地”,不需要土壤、農藥就能種出高品質蔬菜,它就是大農蘇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建的智慧植物工廠。在這里,生菜、青菜、白菜等蔬菜在培育架上茁壯生長,層層疊翠、生機盎然。
“這些蔬菜靠‘喝’管道中循環流動的水和營養液長大。營養液精準控制,循環利用,節水的同時種植全程不使用農藥,無重金屬殘留。”該公司副總經理周景江介紹說,依托網絡通信、物聯網、自動控制及軟件技術,點點鼠標或者手機,就能操控大棚的遮陽網、通風系統、降溫系統等設備和系統,并通過24小時不間斷監測,實現異常情況智能預警。“使用手機小程序下單,通過冷鏈物流,當天采摘的水培蔬菜次日就能送達餐桌,無需清洗即可直接享用。”周景江說,除了開發手機程序,公司已和電商平臺對接,通過電商平臺打開銷路。
讓特色優質農產品搭乘著電商的快車走向全國各地,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十三五”以來,全市農業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20年,農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2.98億元;該市還大力發展農業物聯網、智慧農機等先進智能裝備,全市各類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達50家。
“新閘村發現農作物垃圾,請及時關注。”日前,大新鎮專職網格員嚴斌在新閘村開展網格巡查工作時,發現某農戶家門前的道路旁隨意堆放著一堆農作物垃圾,于是立即拿出手機拍照,登記相關信息,并登錄“聯動張家港”客戶端,將信息上傳至網格化聯動指揮平臺。
短短幾秒鐘,在市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化聯動中心指揮大廳內的屏幕上,就播放了嚴斌上報的事件信息。網格坐席員立即通過研判,將該信息分派到相應的區鎮或條線部門進行處理。
該市通過建設網格化聯動信息指揮平臺,啟動“聯動張家港”客戶端,實現市聯動中心、鎮分中心、村(社區)工作站三級平臺及移動終端一網融合、一體運行,精準開展網格服務,滿足群眾需求。其中,平臺引入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實現視頻監控探頭全時段自動巡檢、自動抓取城市管理違規行為、自動生成案卷,初步形成了大受理、大分析、大聯動、大智慧、大服務、大考核的社會治理制度化體系。
充分釋放“數字紅利”,激發農村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目前,全市城區、鄉鎮有線寬帶廣泛接入,城市光網支持千兆接入;4G網絡實現全面覆蓋,移動網速可達百兆。搭上“數字”快車,聚焦城鄉協同治理,增強城鄉管理、交通管理、網格化管理、應急聯動等領域智能協同能力,多層級的網絡管理體系讓全市鄉村管理更透明,也讓鄉村治理更智慧。
幫洗衣服、買菜做飯、按摩、剪指甲……只需撥打一個電話,就會有人上門提供服務。2013年1月,該市成立市親情(虛擬)養老院,運用“互聯網+養老”“互聯網+服務監管”的手段,依托12349養老熱線,建成“一站式”養老服務咨詢平臺,可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人文關懷、康復理療”四大類90余項服務。2015年6月實現服務的市域范圍內村、社區全覆蓋。目前,累計服務806.6萬人次,綜合滿意度99.32%。2018年,該市開發了“張家港市親情虛擬養老院”微信小程序,同年4月推行人臉識別服務,服務人員開始服務前進行人臉識別,“刷臉”后可選擇服務項目直至服務全部完成,服務對象信息、服務內容、時長、金額、位置等數據可實時上傳至平臺。數據比對出現問題時,平臺會自動預警,便于市、鎮、村三級實時監督和管理,有效防止漏單、假單、服務時長不足等現象的發生,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和質量。
除了養老,該市還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醫療、市民卡、市民服務熱線等領域智慧化項目建設,實現智慧民生服務城鄉共享。此外,鄉村網絡文化也是精彩紛呈,覆蓋城鄉的網絡文化季活動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7年,成為引領社會新風尚、傳播鄉村振興好故事的重要載體。
數字崛起,鄉村振興。“十四五”時期是數字鄉村全面“布局”和重點“破局”發展的關鍵階段。據該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沈曉波介紹,接下來,該市將通過編制《數字鄉村建設整體規劃》,搭建數字鄉村綜合展示平臺,探索建立“完善鄉村新基建、鄉村數字產業、鄉村數字治理、鄉村信息服務的‘四體系’,建立數字鄉村資源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兩機制’”,讓數字鄉村建設進入加速道,他說:“創新應用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推進智慧農業升級賦能,完善數字鄉村服務體系,建成一批數字鄉村示范精品項目,鄉村網絡文化將更加繁榮,鄉村數字治理更趨完善。”
在數字化發展的時代浪潮中,該市正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數字力量”,奏響港城新時代“田園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