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玲,雷爭軍,王軍利,趙文斐
(中國人民解放軍32272部隊,陜西 西安710038)
近年來,隨著強軍目標實踐的深入推進和武器裝備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武器裝備集成了最新的科學技術,裝備性能越來越先進,技術越來越復雜,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新型雷達裝備即是技術含量非常高的敏感性電子裝備,在現代信息化戰場上,又是敵方首要重點打擊和摧毀的目標,已成為未來戰爭至關重要的制勝裝備。因此,研究新型雷達裝備維修保障特點規律,對部隊有效提升戰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型雷達裝備隨著國防戰略中前沿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作為武器裝備技術含量空前提高的現代戰場的“眼睛”,其具有網絡化、模塊化、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等顯著特點。
新型雷達裝備中,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地位、作用大大提高。相比于傳統雷達采用模擬信號處理方式,新型雷達裝備在信號處理方面有了極大改變,天線接收到的信號在接收機中進行放大、濾波、變頻及中頻采樣等處理后送入信息處理單元,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再通過傳輸線(一般使用網線)與終端連接送入計算機進行下一步的數據分析。各雷達站之間利用終端計算機網絡完成組網和數據交換,同時還可以實時將監測數據上傳至指揮所,為作戰提供情報。
新型雷達改變了傳統雷達采用孤立元器件的方式,大量采用貼片器件、集成芯片及微帶電路等技術,通過對傳統雷達各系統和組合的融合設計,在各組合機柜體積大大減小的同時,將電路壓縮在若干模塊,各模塊及其間連接線完成了絕大部分功能。同時,在發射系統設計方面,廣泛采用先進的微波單片集成電路(MMIC)和優化設計的微波網絡技術的固態發射機,擺脫了傳統雷達發射機使用大量電子真空器件帶來的束縛,實現發射機模塊化的同時,不僅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而且穩定性大大提高。
傳統雷達架設撤收、目標搜索、最大威脅目標判斷、目標截獲、轉入跟蹤狀態等戰斗流程,全部由多名操作手按規定流程一步步完成,不僅要求單個操作手具備較強的能力素質,而且對操作手之間的協調配合要求更高,訓練時間長、投入大,還存在戰場環境誤判斷、誤操作的可能。新型雷達裝備通過一鍵式操作,可以依托有線或無線網絡實現遠程控制、自動化控制、自動跟蹤、識別、目標捕獲等功能,大大提高目標捕獲準確率的同時減少了人力投入。
新型雷達裝備列裝速度快、型號多,在技術更加先進、功能更加全面、操作更加簡單的情況下,新型雷達裝備關鍵技術的學習、相關保障資源的配套、保障模式的應用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
當前,隨著軍隊調整改革工作不斷推進,部隊維修保障專業技術干部人才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技術先進、集成化程度高、結構復雜的雷達系統對維修保障人員的技能、素質要求大大提高。由于維修保障人員不直接參與新型雷達裝備的研制工作,往往裝備配發部隊后才有機會參加新裝備列裝培訓,時間短,參訓人員多,往往只了解皮毛,而且,當前裝備可靠性大大提高,培訓后幾年內基本不會再執行相關維修保障任務,導致短期內無法掌握新型雷達裝備技術性能,嚴重影響了保障能力形成。
新型雷達裝備列裝速度快,但相應的保障資源建設往往不能滿足各級保障單位執行維修任務的要求。近年來,新型雷達列裝部隊速度快、范圍廣、數量多,部分型號裝備由于研制生產過程中出現缺陷,導致大量同型號裝備在集中時間內出現相同故障,或同批次裝備同時到達中修、大修期,由于新型雷達裝備保障能力形成周期較長,一般只有生產廠家具備相應維修保障能力,且支援保障人數有限,需僅有的保障人員在較短時間內奔赴不同的裝備配屬點,造成經費、時間、人力方面的多重浪費。
新型雷達裝備快速發展,但裝備維修保障模式遠遠滯后于新裝備發展,雖然在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思想、全系統全壽命的維修思想、基于狀態的維修思想等領域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對于基層修理分隊、中繼機修理單位、基地級修理機構往往更多的是事后修理,即在裝備發生故障后有針對性地排除相應故障。保障方式方面,往往是發現故障后,本級維修保障力量無法恢復裝備性能時,向上級裝備主管部門申請支援修理,主管部門再協調調度相關保障力量前往故障裝備所在地,費時費力且效果差。
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由于大量使用高技術裝備,使戰爭節奏快、強度高、裝備戰損多,高效的裝備維修保障已成為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重要支撐[1]。
新型雷達裝備的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的大量運用,標志著未來戰場更加注重由人力、物力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空前提高,使用、維護、管理難度大大增加,必然需要大批懂得先進武器裝備技術性能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進一步強化院校基礎知識人才培養。將學習重點向軟件傾斜,傳統雷達裝備維修僅限于硬件修理,針對新型雷達裝備信息化程度高的特點,掌握必要的開發語言和數據庫技術更有利于維修實際裝備。注重人裝結合訓練。讓維修保障人員參與裝備的立項、論證、研制、生產、定型、試驗等全過程,增強對裝備的全面、具體、直觀認識;新裝備列裝部隊后,維修保障人員親身參與到部隊訓練中,既可以給部隊提供技術支持,培訓基層修理人員,更有利于搜集總結新裝備在實際訓練使用中的故障規律,掌握第一手資料,建立新裝備健康檔案。堅持學習培訓常態化。根據雷達專業維修保障人員培養周期長的特點,需選派專業基礎好、熱愛裝備工作、愿意在部隊長期服役的優秀官兵參加培訓,且注重培訓的連續性,同一型裝備盡量派同一批人員參加培訓,保證培訓質量。
對于一個復雜的、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型雷達裝備,裝備可靠性、配套資料及設備工裝、備件流轉都對維修保障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源頭抓新裝備可保障性。在裝備的研制、生產階段,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維修保障的具體要求,并通過樣機研制等措施初步驗證,在裝備的定型、試驗階段,通過對裝備的性能指標的考核,驗證維修保障的有關指標要求,對裝備的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指標進行測試或驗證,鑒定其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是否適應部隊需要,是否可以科學、方便、快捷地進行各項維修保障,將合格的裝備送交部隊。同步研發新裝備保障資源。應使新裝備研制與裝備保障資源建設同步進行,在裝備研制過程中同步規劃保障資源問題,在裝備部署使用時,與之相適應的保障系統也應形成,這樣才能有效保證裝備盡快形成戰斗力和保障能力。建立網絡化立體備件倉庫,實現備件存儲量數據共享,以便急需備件能從最近倉庫最快速調撥,最大限度縮短備件供應時間[2]。
新型雷達裝備的發展,單純依靠部隊維修保障力量早已遠遠不能有效完成任務,急需借助信息化力量,依托地方技術專家資源,高質高效恢復裝備性能。同時,要求維修保障方式由最初的事后修理向預防性維修轉變,即基于裝備狀態的維修保障,實現裝備的“治未病”。
“以網絡為中心的維修”[3]。充分利用互聯網和軍用網絡,使裝備維修保障機構和人員能夠通過安全的網絡化設施共享新裝備維修保障信息,建立數據檔案,解決裝備遇到的維修保障問題,達到減少維修費用,提高裝備維修效率的目的。同時,由于技術專家的指導是實時提供的,而且同一個專家能夠同時為不同地點的其他裝備提供維修指導,維修工作總時間顯著縮短。借助“以網絡為中心的維修”系統,可以將裝備數據電子化,便于及時更新保存,使裝備維修保障工作有依據、有借鑒。
“基于裝備狀態的維修”。隨著測試技術、儀器、信號分析和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以及裝備的狀態監測技術、故障診斷技術和維修分析決策技術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以裝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為基礎的基于狀態的維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CBM),通過先進的狀態監測技術獲取反映裝備狀態的有關信息,利用信號分析、故障診斷、可靠性評估、壽命預測等技術,判斷裝備的狀態,識別故障的早期征兆,對故障部位及其嚴重程度、故障發展趨勢作出判斷,并根據診斷和預知的結果來推薦最佳的維修策略[4]。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傳統裝備維修保障方式已不能為新型雷達裝備提供優質高效的維修保障,必須借軍民融合模式改革發展的有利契機,加強高新技術人才培養,轉變觀念,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智能化手段提高維修保障質量效益,為部隊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提供堅強的裝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