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霞
(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215104)
2013-11,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20-11-23,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以此為背景,陳希原在2021全國學生資助工作視頻會議中指出,2020年全國學生資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1年學生資助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學生資助工作的全面領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精準資助,深入推進資助育人,持續加強規范管理,加快提升學生資助信息化水平,開創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資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學校資助工作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學生資助的育人效果。根據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高職院校應以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根本目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國家資助下成長成才,具有深刻意義,于個人而言,可以實現個人價值;于家庭而言,可以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的命運;于社會而言,滿足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創新技術人才的需求;于國家而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使用后,學生資助與扶貧辦、民政部門、中國殘聯等部門實現了數據共享和高效的信息溝通,目前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個別訪談、家訪等形式,不斷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精準度,當前貧困生人數有482人,占總人數的1/5左右。但是經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育人效果并不理想,以學習成績來看,有45%的貧困生對自己當前的學習狀態是不滿意的;有70%的貧困生的實際成績不佳,包括掛科和剛達到及格線的;有近20%的貧困生明確自己對當前所學內容缺乏學習動力、學習興趣與學習目標;有50%以上的貧困生不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只有不到40%的貧困生擁有勤奮努力的學習狀態。
當前學校會開展一些資助育人的活動,例如誠信主題月活動,包括誠信教育、感恩教育以及一些獻愛心、志愿服務活動等,旨在激發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品德,但是這些育人活動缺乏與學生課業相聯系,如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學習技能,不能獲得優異的學習成果,那么育人就是失敗的。
對所學專業不了解,缺乏職業目標。對所學專業不了解的學生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高考服從調劑后,被動調劑到的專業,學生對該專業缺乏學習興趣,也不愿對所學專業做進一步了解;另一種是自己主動選擇學習的專業,但是對專業了解不充分。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學生不明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不同之處在于,主動選擇該專業的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容易接受所學專業以及調動起學習興趣,而要喚起被動選擇該專業的同學的學習興趣則存在較大的困難,沒有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學習目標與職業目標則難以樹立起來。
資助不能有效轉化為激勵。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①理所應當,把政府對于貧困學生的資助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缺乏感恩心,沒有想過以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等方式去回饋社會、報效國家等,缺乏宏心壯志;②以孤立的視角看待資助與學習,認為政府資助、社會資助、學校資助等任何形式的資助與自身學習是兩碼事,資助是解決家庭經濟問題,學習是自身的發展問題,沒有理解資助和育人的內在聯系;③本身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得到資助并未形成額外的激勵效果。
自信心不足,自卑。學生自卑心理的產生與原生家庭經濟條件差有直接和間接關系,直接關系表現為,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受限不能擁有與同齡人相同的物質條件或生活環境,由此進一步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久而久之,不同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帶來的差異會使學生越來越自卑,還有個別學生因自身是孤兒或身體殘疾產生自卑心理;間接關系表現為,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中,往往父母學歷不高,與孩子溝通不暢,或教育孩子的方式不當導致學生產生不自信的心理,或是父母因家庭經濟經常引發矛盾沖突而導致學生產生不自信的心理。除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學校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于農村與城市教育基礎差別大而導致的學生學習跟不上,也會觸發貧困生的自卑心理。
周圍環境影響價值觀。由于貧困生內心有一定的經濟壓力,加之受到社會不良價值觀的影響,一些貧困生會產生錯誤的“金錢觀”,認為“錢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一切向“錢”看齊,所以在求學階段便以兼職賺錢為主,以學習為輔,還有的貧困生渾渾度日,甚至會發生貧困生參與校園貸、投資炒股等上當受騙事件。家庭經濟影響人際關系。有部分貧困生因家庭是低保,或自身是孤兒,在與人交往中缺少分享與交流,較少參加集體活動,而有些學習內容需要團隊協作,小組共同操作研討等,這些學生在此過程中缺少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不能很好地學習。
通過走訪、座談等多方式,多角度地信息收集,詳細了解貧困生的家庭狀況、心理健康情況、學生生活狀態以及所面臨的問題等,建立并完善貧困生動態信息檔案;通過智慧校園系統,及時將學生上網情況、出勤情況、第二課堂實踐情況、宿舍門禁和圖書館閱讀量等各類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學生是否存在掛科風險,掛科風險原因可能來自哪些方面,及時做好預判和止損,從而更好地針對學生開展學業幫扶、勤工儉學、職涯規劃等指導工作。
高校在具體落實資助育人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應將“育人”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戰略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以提升學習驅動力為重要內容,將“資助”與“育人”進行有機融合,不斷優化資助育人的途徑和方式。
融入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有學習目標,產生學習動力,“一生一策”,注重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在精準資助的基礎上實現精準育人;樹立勵志典型,貧困生中不乏勤奮優秀的學生,將這些學生樹立成典型榜樣,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志愿服務他人,既可以將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促進學風建設,又實現了對貧困生的感恩教育。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誠信、感恩、勵志”的資助育人導向,在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上入手,將資助育人工作做到細處;強化資助隊伍建設,提高資助輔導員以及資助工作人員的思想站位,強化自身責任意識,提升專業能力素質,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資助育人質量,重視思想引領,加強感恩教育、扶志教育的宣傳形式,不能將教育活動流于形式,而是扎扎實實地將教育內容植入學生內心;建立朋輩指導團隊,讓學生發揚“傳、幫、帶”的作用,由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成立朋輩指導團隊,對學業成績比較差的學生進行學業指導與幫扶;建立資助育人評價機制,讓學生自入學到畢業后都有途徑、有意愿進行評價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