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濤
(安陽師范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殷墟甲骨文發現距今已逾120年,甲骨綴合的實踐和研究也有110多年的歷史(1)學界多認為甲骨綴合自王國維1917年的綴合始。有資料表明,美國學者方法斂早于1906年既有甲骨綴合的意識和成功綴合實踐,參閱江濤:《甲骨學在歐美—1900-1950》,《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277-296頁;苗雙:《方法斂的甲骨收藏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第7、45頁。。與上世紀相比,21世紀以來的甲骨綴合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氣象。涉及21世紀甲骨綴合狀況的文章,如黃天樹的《甲骨綴合的學術意義與方法》(《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1期)、《持續深入的甲骨綴合研究》(《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6日第5版),劉源的《近兩年的甲骨學研究》(《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3期)、《甲骨綴合與研究的佳作〈醉古集〉》(《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3期),逄方慧的《甲骨綴合研究綜述》(《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甲骨綴合著錄綜述》(《學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王宇信的《新追求新境界新進步—甲骨文斷片綴合不斷取得新成果》(《南方文物》2012年第1期),趙鵬的《甲骨綴合研究新動態》(《光明日報》2018年9月2日12版),李愛輝的《甲骨綴合的發展回顧》(《中國書法》2019年第12期),王子揚的《近二十年來甲骨研究述略》(《中國書法》2019年第12期),對21世紀的甲骨綴合各有發明。這些文章或寫作時間相對較早,或側重點不同,對20年來甲骨綴合狀況的闡述尚有未逮。故不揣淺陋,試概述21世紀以來的甲骨綴合,供學界參考、批評。
甲骨學界素有重視甲骨綴合的傳統,甲骨綴合人才輩出,甲骨綴合成果層出不窮。如曾毅公的《甲骨叕存》(1939年)、《甲骨綴合編》(1950年),郭若愚、曾毅公、李學勤的《殷虛文字綴合》(1955年),屈萬里的《殷虛文字甲編考釋》(1961年),張秉權的《殷虛文字丙編》(1957年至1972年),嚴一萍出版的《甲骨綴合新編》(1975年)、《甲骨綴合新編補》(1976年),桂瓊英將畢生約2000則甲骨綴合成果無私貢獻于《甲骨文合集》(2)參見彭邦炯的《默默奉獻的甲骨綴合大家——我所知道的〈甲骨文合集〉與桂瓊英先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7月27日、29日第19版。,等等。
進入21世紀,甲骨綴合學者涌現,甲骨綴合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有較大進步。蔡哲茂、黃天樹等已年過半百的學者,依然奮戰在甲骨綴合的一線。在老一輩的帶動和培養下,涌現出一批甲骨綴合成果突出的青年學者,僅甲骨綴合數量過百者,就有林宏明、蔣玉斌、李愛輝、周忠兵、劉影、張宇衛、莫伯峰、李延彥、門藝、張軍濤、楊熠等十多位。其中,林宏明是青年甲骨綴合學者的翹楚,綴合甲骨數量在1500則左右。
20年來,估計新綴合甲骨數量約4500則,幾近上個世紀甲骨綴合的總量。出版甲骨綴合專著十余部,有蔡哲茂的《甲骨綴合集》(1999年)、《甲骨綴合續編》(2004年),蔡哲茂主編的集眾家綴合成果的《甲骨綴合匯編(圖版篇)》(2011年),林宏明的《醉古集》(2011年)、《契合集》(2013年),黃天樹團隊的《甲骨拼合集》(2010年)、《甲骨拼合續集》(2011年)、《甲骨拼合三集》(2013年)、《甲骨拼合四集》(2016年)、《甲骨拼合五集》(2019年),張宇衛的《綴興集》(2020年)。
進入21世紀,甲骨綴合團隊協作,成就顯著。臺灣的蔡哲茂團隊,北京的黃天樹團隊,南北遙相呼應,異軍突起,共同帶動甲骨綴合力量的發展、壯大。
21世紀以來,蔡哲茂老當益壯,新綴合甲骨約300則。繼《甲骨綴合集》《甲骨綴合續集》,目前,《甲骨綴合三集》正在編纂中。估計蔡先生的甲骨綴合總量約在800則上下。除自身勤于甲骨綴合,蔡哲茂還不遺余力鼓勵、培養后輩進行甲骨綴合。其門人林宏明、張惟捷、陳逸文、宋亞萍、謝博霖、黃庭頎等在甲骨綴合方面均有不俗表現。林宏明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相繼出版甲骨綴合專著《醉古集》《契合集》,現另兩部甲骨綴合專著正在編纂中。林宏明在《契合集·前言》曾感慨:“沒有蔡師對學術的堅持及對作者的鼓勵,這些新綴(約400例),筆者不可能在四年間(2011至2013年)完成。” 蔡先生為編纂《甲骨綴合匯編》及鼓勵后學,“誰綴合甲骨10則以上就送誰《甲骨綴合集》一本”,此舉極大鼓勵了海內外有志于甲骨綴合的青年學者。
黃天樹以身垂范,激勵后輩投身甲骨綴合,著意打造甲骨綴合團隊。黃先生在首都師范大學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過程中,引導、鼓勵學生留意甲骨綴合。其帶領的團隊在甲骨綴合方面成績斐然,自2010年出版《甲骨拼合集》,至2019年《甲骨拼合五集》面世,綴合甲骨1206則。目前,《甲骨拼合六集》正在編纂中,估計甲骨綴合總量將達1600則。該團隊綴合甲骨數量在50則以上者,有黃天樹、李愛輝、劉影、莫伯峰、李延彥、何會、吳麗婉等。其中,李愛輝甲骨綴合數量最多,達500余則。2019年,王宇信刊行《新中國甲骨學七十年》,在該書第十一章“甲骨文斷片綴合不斷取得新成果”,以三分之二多的篇幅介紹黃天樹甲骨綴合團隊的成績和經驗,給予高度評價,贊 “《甲骨拼合集》是研究團隊與綴合成果共同成長的新時期開始的里程碑”。
王國維云:“古來新學問之起,大都由于新發現”。同樣,一個學科新材料的公布往往形成該學科研究的熱點,甲骨新材料的刊布引領甲骨綴合的熱點。21世紀以來相繼出版了一批甲骨著錄書,如《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2003年)、《殷契拾掇》(2005年)、《洹寶齋所藏甲骨》(200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2007年)、《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2008年)、《殷墟甲骨輯佚》(2008年)、《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2009年)、《史語所購藏甲骨集》(2009年)、《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2011年)、《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2012年)、《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殷墟甲骨》(2013年)、《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2014年)、《殷墟甲骨拾遺》(2015年)、《卡內基博物館藏甲骨研究》(2015年)、《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集》(2016年)、《笏之甲骨拓本集》(2016年)、《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2018年)、《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2018年)、《復旦大學藏甲骨集》(2019年)、《安陽博物館藏甲骨》(2019年)、《繪園所藏甲骨》(2019年)等。這些著錄書不少既著錄甲骨拓片,又著錄照片,方便甲骨綴合。甲骨新材料一經刊行,很快吸引海內外學者加入相應甲骨綴合研究工作。例如,2014年10月《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出版,蔡哲茂、林宏明、張宇衛、莫伯峰,劉影等于當月綴合相關甲骨40則。(3)郭仕超:《旅順博物館藏甲骨研究概述》,《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林宏明更是既得《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當夜新綴合相應甲骨6則。
21世紀,海內外收藏單位的在線甲骨資源發布是甲骨新材料公布的一個時代特色。2002年,臺灣正式推出數位典藏計劃,旨在通過對臺灣典藏的重要文物、史料、藝術品等進行數位化處理和建立數據庫,有效提升知識的積累、傳承與運用,進而促進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作為數位典藏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資料數位典藏系統”有一至十五次科學發掘出土甲骨的照片及相關信息,不但彌補《甲編》《乙編》《丙編》《乙補》等僅以拓片形式著錄的不足,且有諸著錄書所失收的一至十五次科學發掘出土甲骨的圖版及相關信息,這為臺灣內外學者通過網絡查閱、研究和綴合復原此批甲骨提供了便利。除臺灣學者外,大陸的學者亦積極利用此條件,拓片參證照片,斬獲不少甲骨新綴。如張軍濤對《甲編》何組甲骨的綴合嘗試,楊熠對YH127坑出土甲骨的綴合。
2004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甲骨世界”資源庫,在線發布館藏甲骨照片、拓片等資源,之后時有更新。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甲骨實物3.5萬余片,甲骨收藏數量居海內外各收藏單位之首,館藏甲骨刻辭內容的重要性學界公認。此批甲骨于上個世紀50年代入館,深藏館中囊匣,世人難見真容,不便后續利用。雖然“甲骨世界”所展示的甲骨非館藏之全部,亦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學界借此良機,相應甲骨拼綴成果不絕如縷。
甲骨新材料的公布,無論以實體書,還是以網絡形式,均能引領甲骨綴合的熱點。本世紀,甲骨新材料持續公布,致甲骨綴合的熱點此起彼伏,蔚為壯觀。
甲骨學理論源于甲骨研究實踐,推動了甲骨綴合的進展。刻辭文例對甲骨綴合有重要意義。蔡哲茂在甲骨綴合實踐中,發展了同文卜辭理論,在其綴合專著《甲骨綴合集》特附“甲骨文合集同文例號碼表”以示同文卜辭在甲骨綴合方面的重要參考價值。該理論直接推動了甲骨綴合,開甲骨綴合的新風氣,迄今在甲骨綴合實踐中依然發揮重要作用。林宏明在大量甲骨綴合實戰中,深刻體會到,依殘辭、據文例,推補刻辭之前后文,對甲骨綴合的獨特作用,并將這一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以這一理論為向導,可發現一些以前不易注意到的甲骨綴合可能,林宏明因此收獲不少甲骨綴合。受此啟發,其他甲骨綴合實踐者亦從中受益良多。
甲骨綴合首先是甲骨的綴合。甲骨形態學利于甲骨殘片材質的識別、殘片生理部位的判定、卜辭的釋讀,進而對甲骨的綴合及綴合的驗證發揮重要作用。上個世紀,甲骨形態既引起了生物學者和甲骨學者的興趣。21世紀以來,甲骨形態學有了長足的發展。龜甲形態研究,有葉祥奎、劉一曼的《河南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出土的龜甲研究》(2001年),李延彥的《殷墟卜甲形態研究》(2017年);背甲形態研究,有宋雅萍的《殷墟YH127坑背甲刻辭研究》(2008 年)、張旭的《背甲形態的整理與研究》(2018年);胛骨形態研究,有劉影的《殷墟胛骨文例》(2016年);甲骨形態綜合研究,有黃天樹的《甲骨形態學》(2010 年),趙鵬的《甲骨形態學述評》(2020年)。其中,以黃天樹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甲骨形態學理論的指引下,甲骨綴合取得突出成績,如宋雅萍綴合背甲數以百計,何會綴合腹甲60余則。
占卜用刻辭甲骨受自身特性、地下埋藏歷久及出土后幾經輾轉等因素影響,易成碎片,藏家又多不善于甲骨拼綴。因此,同一來源的甲骨,多有綴合的空間。上個世紀,諸學者利用此規律多有甲骨綴合,不勝枚舉。21世紀,學者以此理念指引,施之甲骨綴合,各有所得。如林宏明、蔣玉斌、李愛輝等既善用此法,收獲頗豐。
21世紀的甲骨研究在多個角度展開,其中,科學出土甲骨整理、甲骨分組分類整理、公私甲骨藏品及拓本整理等專題研究常有甲骨綴合成果出現。
科學出土甲骨較非科學出土甲骨,在綴合復原方面有諸多優勢,如集中收藏、著錄于一處,方便實物拼對驗證等。一至十五次科學發掘出土甲骨現悉數藏于臺灣,臺灣甲骨學者居地利,有檢視這批甲骨實物之便。之前,臺灣的甲骨學者,如屈萬里對一至九次發掘出土甲骨的綴合,張秉權對YH127坑出土甲骨的綴合等,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1世紀以來,蔡哲茂以其所承擔的“安陽小屯YH127坑出土甲骨研究”及“史語所安陽小屯發掘一至九次發掘甲骨研究”科研項目為契機,帶領門人繼續深入整理此批甲骨,綴合成就卓著。如蔡哲茂、林宏明、張惟捷、宋雅萍等對YH127坑出土甲骨的綴合,蔡哲茂、陳逸文對一至九次發掘出土甲骨的綴合。2016年暑期,林宏明訪浙江大學,攜《殷虛文字乙編》《殷虛文字乙編補遺》等實體書,在不足50天內新綴合甲骨70余則,創甲骨綴合“神話”。
甲骨分組分類整理與研究過程中,同一組類的甲骨經“竭澤而漁”式的爬梳整理,“水落石出”,便宜甲骨綴合。上個世紀,以陳夢家的《殷虛卜辭綜述》、李學勤及彭裕商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黃天樹的《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為代表,甲骨分組分類整理與研究有效推進,既伴有甲骨綴合成果。進入21世紀,甲骨分組分類研究向更深層次發展,其中多獲甲骨綴合成果。成績突出者,如林宏明、周忠兵的歷組甲骨研究,蔣玉斌的非王甲骨研究,劉風華的“村南系”甲骨研究,門藝的黃組甲骨研究,張軍濤的何組甲骨研究,劉義峰、馬智忠的無名組甲骨研究。其中,蔣玉斌的非王甲骨、門藝的黃組甲骨綴合數量均過百則。
2005年國家文物局實施海內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創新工程項目分項目之一的“歷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的整理與研究”啟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是甲骨學研究的重鎮,責無旁貸,以宋鎮豪為首,劉源、趙鵬、孫亞冰等在清理海內外甲骨藏品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的工作中,相繼有甲骨綴合成果問世。目前,國內大宗甲骨的收藏單位,如中國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均在進行館藏甲骨的全面整理,勢必不斷有甲骨綴合新成果的出現。
上個世紀,尚無甲骨綴合的網絡交流平臺。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開通運行,與海內外多家知名學術網站鏈接,發布甲骨綴合最新成果,成為海內外學者進行甲骨綴合交流的權威平臺,在推動本世紀甲骨綴合方面功不可沒。
較之學術期刊,先秦史研究室網站具有及時發布甲骨綴合成果,便于交流及帶動后學等優勢。黃天樹在《甲骨拼合集·序》中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新的綴合成果刊布,幾天不看就要落后……研究生的論文,貴在創新。而甲骨的綴合應該屬于一種創新。通過綴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初學甲骨的研究生來說,第一片甲骨綴合很重要。有了新綴合,就要發表。要發表就要動手寫。這對于提高研究生寫作能力很有幫助。今天,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研究生的綴合文章通過互聯網可以迅速發表,這也大大刺激了學生綴合的興趣。”王宇信在《新中國甲骨學七十年》第十一章末尾中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網站,就是甲骨學新秀發表綴合新成果的園地。刊載新綴較多,訪問的人也較多。大家從這里知道了綴合最新成果,從而受到啟發,互相發明、增綴,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新成果。”
綜上,21世紀以來的甲骨綴合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甲骨綴合傳統發揚光大,甲骨綴合團隊異軍突起,新材料引領甲骨綴合的熱點,理論推動甲骨綴合的進展,專題研究中多有甲骨綴合,甲骨綴合交流平臺功不可沒。此外,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河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1等機構正在積極探索計算機輔助甲骨綴合技術,期望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