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寫本《史記》的版本及校勘價值
——以敦煌文書P.2627為例

2021-11-27 15:37:26侯愛梅
殷都學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敦煌

侯愛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史記》成書后,在流傳過程中形成諸多版本,其中在漢唐間以抄本為主,自宋開始以刻本為主。在版本流傳史上,唐代是《史記》流傳、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版本狀況對宋代以后的刻本具有直接的影響。

目前已知唐抄本《史記》僅九件殘卷,分別是藏于日本的《史記·夏本紀》《史記·殷本紀》《史記·周本紀》《史記·秦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河渠書》等六件和敦煌文書P.2627中的三件(1)圖版參見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48-353頁。。喬衍琯先生《敦煌卷子本〈史記〉殘卷跋》、屈萬里先生《唐寫本史記伯夷列傳校勘記》、江學旺先生《敦煌寫本正史輯校》等對敦煌文書P.2627進行過釋錄和校勘;(2)喬衍琯《敦煌卷子本〈史記〉殘卷跋》,《臺灣省立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號,1958年,第33-42頁;屈萬里《唐寫本史記伯夷列傳校勘記》,《屈萬里先生文存》第四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第1423-1427頁;江學旺《敦煌寫本正史輯校》,浙江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03年。張玉春先生《敦煌莫高窟藏〈史記〉唐寫本考》和易平先生《法藏敦煌卷子本裴注〈史記·管蔡世家〉殘卷重文研究——敦煌本與〈索隱〉本、景祐本〈史記〉傳承關系考略》等文對該卷的版本進行了探究。(3)張玉春:《敦煌莫高窟藏〈史記〉唐寫本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第113-117頁;易平:《法藏敦煌卷子本裴注〈史記·管蔡世家〉殘卷重文研究——敦煌本與〈索隱〉本、景祐本〈史記〉傳承關系考略》,《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3期,第34-42頁。本文主要以敦煌文書P.2627為例,進一步探討唐寫本《史記》的版本和校勘價值。

(一)物質形態和書寫年代

P.2627首尾俱殘,雙面書寫文字,正、背面字體截然不同。正面字體為楷書,字跡美觀,書寫規范,卷面畫有界欄,每紙19或20欄,存《史記》殘文206行,依次是《史記·管蔡世家》《史記·伯夷列傳》《史記·燕召公世家》,每行15字至19字不等。背面書寫潦草,內容為《金剛般若經旨贊》卷下。據正、背兩面文字的書寫狀況和內容順序可推知:《史記》抄寫在先,后人為利用其背面的空白紙頁而進行了重新剪貼,并抄寫了《金剛般若經旨贊》,但剪貼時未顧及原抄文字次序,以致正面《史記》內容次序錯亂。

P.2627中,《史記·管蔡世家》首殘尾全,《史記·伯夷列傳》首缺尾全,《史記·燕召公世家》首缺尾殘,三者行款、筆跡一致,應為同一人所抄,但亦有學者持不同意見,例如賀次君先生認為《燕召公世家》殘卷“字畫不如《伯夷列傳》工整,與《管蔡世家》亦不同,蓋非出于一人所寫”(4)賀次君:《史記書錄》,中華書局,2019年,第11頁。。卷中正文下,有多處雙行小注,據王重民先生考證,應為裴骃《史記集解》本(5)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中華書局,1979年,第76頁。。

關于書寫年代,王重民先生認為P.2627 中“淵”字缺筆,“虎”字、“民”字不避,殆為武德初年寫本(6)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第76頁。,喬衍琯先生據卷中兩處“淵”字缺末筆,多處“世”字不諱,斷定為唐初寫本(7)喬衍琯:《敦煌卷子本史記殘卷跋》,《臺灣省立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號,第33頁。,屈萬里先生亦推論“由于它避諱淵字(唐高祖諱)而不避諱虎(高祖祖父諱)、民(太宗諱)等字,王重民氏以為大約是高祖武德初年‘七廟未立,昭穆未敘’時的抄本。這種猜測大致近是。”(8)屈萬里:《唐寫本史記伯夷列傳校勘記》,《屈萬里先生文存》第四冊,第1423頁。但日本學者尾崎康先生提出僅依據避諱將書寫年代限定在武德(618—626)這九年間,似有些勉強,認為該卷應是寫于涵蓋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初唐之際(9)[日]尾崎康:《史籍》,《敦煌漢文文獻》(《講座敦煌5》),東京大東出版社,1992年,第310頁。。綜上所述,無論能否將其書寫年代限定唐高祖武德年間,P.2627是為唐初寫本無疑。

(二)文本質量和書寫格式

P.2627中,《史記·燕召公世家》《史記·管蔡世家》《史記·伯夷列傳》雖行款、筆跡基本一致,但其文本內容質量相差較大,下面通過參校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以及中華書局點校本等版本《史記》(10)參校的版本主要有:影印北宋景祐監本《史記》(二十五史編刊館影印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藏本,簡稱景祐本)、影印南宋紹興初年杭州刻本《史記》(國家圖書館藏本,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認為其系北宋杏雨藏本的覆刻本,簡稱十四行本)、影宋百衲本《史記》(上海商務印書館坿設圖書館涵芬樓借浭陽陶氏本影印,簡稱百衲本)、南宋慶元二年建安黃善夫刊本《史記》(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本,簡稱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簡稱中華書局點校本)。,予以具體闡述。

P.2627《史記·燕召公世家》文字內容與今本《史記》區別不大,主要有兩處錯誤:一是“鄭宣(桓)公初封于鄭。”《史記·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11)(漢)司馬遷:《史記》卷43《鄭世家》,中華書局,2014年,第2121頁。,故底卷“宣”誤,當作“桓”, 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均作“桓”。二是“燕君送桓公出境,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君〕所至地予燕”,兩個“桓公出境”,顯而易見,衍一“桓公出境”。此外,“割燕所至地予燕”,明顯語義不通,《史記·齊太公世家》對此事有詳細記載:“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燕莊公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于燕。’于是分溝割燕君所至于燕。”(12)(漢)司馬遷:《史記》卷32《齊太公世家》,第1801頁。由此可知,第一個“燕”字應指“燕君”,如此語義清晰明白。

P.2627《史記·管蔡世家》文字錯訛脫衍較多,例舉如下:其一:“廿〔五〕年,秦繆公卒。”秦穆公公元前621年卒,正是蔡莊侯二十五年,原卷作“廿年”誤,脫“五”字。其二:“廿八年,文侯卒,子景侯同立。”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八”字系衍文。其三:“景侯元年,楚莊王卒。廿九年,景侯為太子斑取婦于楚,而好景侯通焉。太子斑煞景侯而自立,是為靈侯。”因景侯在位四十九年,故“廿九”誤,當作“四十九”。其四:“楚滅蔡三歲,楚公子棄〔疾〕煞其君靈王伐(代)立,為平王。”棄疾名字脫“疾”,“代”作“伐”,形近致誤。其五:“平侯九年平(卒)”,“卒”作“平”,形近致誤。其六:“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善裘二,獻其一昭侯(王)而自衣其一。”據文義,應是獻其一于楚昭王,“侯”當作“王”。其七:“昭王(侯)私許,不與大夫計。”此處指的是蔡昭侯私許,“王”當作“侯”。其八:“而立昭侯〔子〕朔”,脫“子”字。其九:“聲(悼)公死于宋,歸葬。”當是悼公,而非聲公。其十:“夢者之子乃亡去。〔公孫強言霸說于曹伯。十四年,曹伯從之,乃背晉干宋。宋景公伐之,晉人不救。十五年,〕公孫強(宋)滅曹,執曹伯陽及公孫強以歸而煞之。”此處脫“公孫強言霸說于曹伯。十四年,曹伯從之,乃背晉干宋。宋景公伐之,晉人不救。十五年”共三十三字,致使語義不通。另,應是宋滅曹,而非公孫強滅曹,“公孫強”當作“宋”。其十一:曹叔世家卷末“伯邑考,其后不知(上文《管蔡世家》此處有“所”字)封。武王發,其后為周,有本紀言。管叔鮮作亂誅死,無后。周公旦,其后為魯,有世家言。蔡叔度,其后為蔡,有世家言。叔振鐸,其后為曹,有世家言。成(上文《管蔡世家》作“郕”)叔武,其后世無所見。霍叔處,其后晉獻公時滅霍。康叔封,其后為衛,有世家言。耼季載,其后世無所見。太史公曰:管蔡作亂,無足載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賴同母之弟成叔、耼季之屬七(上文《管蔡世家》作“十”)人為輔拂,是以諸侯卒宗周,故附之世家言。”此段文字與上文《管蔡世家》末尾文字基本相同,從“太史公曰”的文字內容來看,是在說明將管蔡列入世家的原因,似與曹叔世家關系不大,因此,這段復文,有可能是抄者誤將《管蔡世家》的內容抄至此處,或是抄寫者因所據底本曹叔世家中無“太史公曰”的內容,為了補齊“太史公曰”,而有意將《管蔡世家》“太史公曰”的內容復抄一遍,因前后“太史公曰”的文字內容略有差異,故有學者推斷是因抄者附篇拼補所致(13)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第76頁。。

P.2627《史記·伯夷列傳》文字內容則是被抄寫者或者傳閱者精校過,文中出現出現多處注音,例如“睹”注音作“覩”,“軼”注音作“逸”,“薇”注音作“微”,“蹠”注音作“之石”,“恣”注音作“子私”,“睢”注音作“千余”,“較”注音作“公卓”,“堙”注音作“因”,這些注音,有用字注音,也有反切注音,有的注音與《索隱》《正義》同,有的注音《索隱》《正義》里無。另外,文中還有諸多黃色校改標記,有些校改是補字,例如:“故須歲寒后別之”,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后”字均作“然后”,原卷“寒”字右側書有黃色“然”字,應為校補“然”字;有些標記是校正錯字,例如:“孤”字,原卷多一筆畫“丿”,“衰”字,原寫作“襄”,“值”字,原卷多一筆畫“丿”,這些字寫錯的部位上均有黃點涂抹校正;還有些是刪除標記,例如“仲尼最獨薦顏淵為好學”,P.2627原卷“最”字右邊有黃色圓點,“最獨”,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均作“獨”,無“最”字,底卷“最”字右邊黃色圓點應為校正刪除標記。

P.2627保留了唐寫本《史記》的書寫格式。其中,《史記·燕召公世家》中,傾侯、鄭侯、繆侯、宣侯、襄公、桓公、宣公、昭公均提行書寫,釐侯、哀侯、桓侯、莊公均連書未提行;其《史記·管蔡世家》中,莊侯、文侯、景侯、悼侯、昭侯、成侯、聲侯、元侯均提行書寫,靈侯、平侯、侯齊連書未提行,“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后,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郕叔武、霍叔處、康叔封、耼季載均提行書寫;曹叔世家中,太伯卒上留2字距空白,未提行,仲君平、宮伯侯、孝伯、夷伯、幽伯、惠伯、桓公、莊公、昭公、共公、文公、宣公、成公、平公、聲公均提行,戴伯、繆公、釐公、武公、悼公、隱公、竫公、伯陽均連書未提行。綜上,此卷大部分國君是提行書寫,曹太伯卒未提行,但其上留2字距空白,少部分國君或出于敘事需要直接連書未提行,整體而言,此卷《史記》各國君提行書寫的格式,使得國君世系清晰了然,日本東京神田文庫藏唐寫本《史記·殷本紀》的格式與此敦煌本類似,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曰“世家每公皆跳行別書,與日本古寫本《殷本紀》同,形式最為近古”(14)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第76頁。,而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史記》中,各公均連書未提行,由此可知,唐或唐以前書寫格式有可能為提行書寫,宋本《史記》對格式做了統一處理,均連書不提行。

《史記》中曹叔世家附于《管蔡世家》后,未另立篇名。各版本對此處理不一,此敦煌本“曹叔振鐸世家”六字緊接上文書寫,未空格,亦未提行書寫,王叔珉《史記斠證》云“《索隱》本有‘曹叔振鐸世家’六字,與敦煌本合”(15)王叔岷:《史記斠證》,中華書局,2007年,第1393頁。。景祐本、百衲本、黃善夫本均提行寫“曹叔世家”四字,十四行本此處空3字距寫“曹叔世家”四字。

敦煌本卷末尾題書寫與宋本《史記》也有差異。此卷《史記·伯夷列傳》無尾題,《史記·管蔡世家》隔行頂格書寫尾題“管蔡世家第五”,留3字距空白后,書“史記”。其他各本有些無“史記”二字,如景祐本、十四行本均僅隔行頂格寫“管蔡世家第五”,有些不僅有“史記”二字,還會標明史記具體卷號,如黃善夫本、百衲本均隔行頂格寫“管蔡世家第五”,留約5字距空白后,書“史記三十五”。

綜上所述,從文本質量來看,此卷唐抄本《史記》,《管蔡世家》錯訛脫衍情況較多,文本質量不高,《伯夷列傳》經過精校,文本質量相對較高;就文本形態和書寫格式而言,三件都保留了唐代,亦有可能是唐以前的書寫格式,具有重要的版本學價值。

(三)版本價值和校勘價值

就其內容而言,P.2627唐抄本《史記》是現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史記》寫本,版本價值、校勘價值非常高。張玉春先生認為唐代《史記》的傳抄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無人有意識對其做出改動,雖然在傳抄過程中,也會出現脫誤,但與有意改竄不同,因此,唐本《史記》更近《史記》原貌,為勘正今本《史記》的訛誤提供了可信的依據。(16)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82頁。此外,自唐至宋,《史記》經歷了由寫本向刻本的轉變,宋本集成了唐本之長,校正唐本的誤字,對唐本標題、行文結構做了統一調整,對俗體字進行了規范,但與此同時,亦產生了誤改、誤刻,若無唐本可據,已難正其誤。(17)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第90頁。因此,P.2627唐抄本《史記》彌足珍貴,它保留了《史記》文本原貌或更接近《史記》文本原貌,對于校勘后世《史記》版本提供的依據和參考,具有重要的校勘價值,例舉如下:

其一:“宣侯十三年卒,桓侯立。”

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桓侯”前均有“子”字,而P.2627無,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曰“毛本無‘子’字”(18)(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中華書局,2012年,第385頁。。P.2627下文注曰《世本》“宣侯以下不說其屬,以其難明故”。P.2627記載的燕國國君,宣侯以上父子相傳,桓侯以下不言其屬,與《集解》說法一致。故此敦煌本“桓侯”前無“子”字為是,敦煌本下文“莊公”“襄公”前亦均無“子”字,其他各本“桓侯”“莊公”“襄公”前的“子”字疑為后人誤加。

其二: “齊復歸蔡侯。”

“復”,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均作“侯”。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認為《史記》虜他國國君又釋放回國,作“復歸”(19)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第69頁。,例如《史記·齊太公世家》“四十一年,秦穆公虜晉惠公,復歸之”(20)(漢)司馬遷:《史記》卷32《齊太公世家》,第1806頁。,P.2627雖殘缺,但據其他各本可知前文“齊桓公怒,伐蔡,蔡潰,遂虜繆侯,南至楚邵陵。已而諸侯為蔡謝齊”,故“齊復歸蔡侯”,故此處作“復”為是。此外,查《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敘述類似事件均用“復”字,故宋本“侯”字系誤改。

其三:“平侯九年平(卒),靈侯斑之孫東國攻平侯子而自立,是為悼侯。悼侯父曰隱太子有。隱太子有,靈侯之太子。平侯立而煞隱太子,故平侯卒而隱太子之子東國攻平侯子而代立。”

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平侯卒而隱太子之子東國攻平侯子而代立”后均有“是為悼侯”四字,P.2627則無。據上文“靈侯斑之孫東國攻平侯子而自立,是為悼侯”,已有“是為悼侯”,故各本后面的“是為悼侯”均系衍文。《史記會注考證》亦曰:“中井積德曰:‘是為悼侯’是復文,當削。”(21)[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2262頁。

其四:“釐負羈諫,不聽,負羈私善于重耳。十七年,晉文公重耳立。”

“負羈私善于重耳”: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均無“負羈”二字,P.2627有“負羈”二字,語義清晰明確,《史記會注考證》曰“楓山、三條本 ‘聽’下有‘負羈’二字”(22)[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第2268頁。據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楓山本指日本楓山文庫所藏元彭寅翁本,三條本指日本永正中(1504—1520年)三條西實隆手寫彭本,賀次君《史記書錄》(第146頁)一書中對楓山本、三條本亦有論述,認為二者俱據彭本鈔印。,與P.2627同,由此可知,各本《史記》脫“負羈”二字。

“十七年,晉文公重耳立”: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均脫,據P.2627可補。

其五:“余悲夷齊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夷齊”均作“伯夷”,由上下文可知,所論包括伯夷、叔齊二人事跡,故P.2627作“夷齊”為是,其他各本作“伯夷”誤。

其六:“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子也。父欲立叔齊,及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追之。”

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追之”字均作“逃之”。王叔岷認為:“‘逃之’作‘追之’,是也。伯夷逃去,叔齊追之,故相偕而隱。‘追’作‘逃’,涉上文‘逃去’而誤。《御覽》卷五一四引此亦作‘追之’”。(23)王叔岷:《史記斠證》,第1995頁。此外,從語法表述角度考慮,可言“追之”,似不能言“逃之”,只能言“逃去”,故P.2627作“追”為是,其他各本“逃”字誤。

其七:“廿八年,昭侯將朝于吳,大夫恐復遷,乃令賊利煞昭侯,已而誅賊利以解過,而立昭侯〔子〕朔,是為成。徐廣曰:或作景侯也。”

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正文“成”字后有“侯”字,注文無“侯也”二字,王叔珉《史記斠證》推測P.2627“侯也”本應為正文大字,抄寫者誤寫作注文小字,此說言之有理。(24)王叔岷:《史記斠證》,第1395頁。由此亦可推斷,《史記》集解注的位置原先是在文中要注的字下,即緊接在要注的字后,后來的版本將注文統一移至句末。

綜上所述,P.2627《史記》雖然也有諸多錯訛衍脫之處,算不上善本,但對于后世文本仍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校勘價值。值得注意的是,P.2627《史記》與單本《索隱》(即毛晉汲古閣《史記索隱》單行本子)的文字有諸多相同之處,例如關于曹叔世家的題名,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均題為“曹叔世家”,單本《索隱》與P.2627同,題為“曹叔振鐸世家”六字;“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蓋往歸焉”,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蓋”均作“盍”,單本《索隱》與P.2627同,作“蓋”;“此其尤大彰較者也”,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彰較”均作“彰明較著”,單本《索隱》無“明、著”二字,與P.2627同;“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中華書局點校本“身”均作“終身”, 單本《索隱》無“終”字,與P.2627同;“顏淵雖篤學,附驥之尾而后行顯”,單本《索隱》與P.2627同,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無“之”“后”二字。P.2627唐本《史記》與宋本《史記》的諸多異文,卻與單本《索隱》相同,或可證明張玉春先生的觀點,即單本《索隱》屬唐本系統,那么與其互相比勘,可還原唐代《史記》原貌,亦可校勘后世《史記》訛誤。

此外,通過將P.2627《史記》與景祐本、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等宋本《史記》進行校勘比對,亦可窺見版本之間的區別及內在聯系。因為宋代以后,對《史記》進行過多次校刊,整個宋本系統與唐本系統之間的異文較多,宋早期的景祐本、十四行本因在時間上更接近唐,因此與唐本文字聯系似更密切一些,保留了唐本原始文字相對較多,亦會延續一些唐本的錯誤,而之后的百衲本、黃善夫本因又經過多次校刊,跟宋前期的《史記》版本相比,與唐本之間的異文則會更多一些。例如“廿八年,文侯卒,子景侯同立”,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八”字系衍文,應為二十年,十四行本與P.2627同,亦誤作“二十八”,景祐本、百衲本、黃善夫本校改為“二十年”;“廿九年,景侯為太子斑取婦于楚”,應是“四十九年”,十四行本與P.2627同,誤作“二十九”,景祐本、黃善夫本則校改作“四十九”;“悼侯父曰隱太子有。隱太子有,靈侯之太子”,原卷“隱太子有”四字下均有重文符號,故釋作“隱太子有,隱太子有”,景祐本、十四行本作“隱太子友。隱太子友者”,即亦重復“隱太子友”四字,而百衲本、黃善夫本則不重復“隱太子友”;“廿七年,武公卒,子平公須立”,景祐本與P.2627同,作“須”,十四行本、百衲本、黃善夫本“須”均誤作“頃”。

在校勘過程中,亦發現唐抄本P.2627與景祐本、十四行本、黃善夫本等宋本《史記》的部分異文中,日本楓山本、三條本與P.2627同,不再一一例舉,或可說明元彭寅翁本所據底本與唐本P.2627存在某種聯系,當然僅憑幾處文字異同,是難以真正就版本承續關系得出準確結論,相關問題仍需進一步探究,但P.2627為我們探究《史記》版本系統提供了重要線索,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可據此卷文字校正其他諸本《史記》的訛誤,或者說為諸多有爭議的異文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版本。

猜你喜歡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在敦煌,感受千年絲路的不同開放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欧美三级自拍|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永久色| 色偷偷一区|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一及毛片|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9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毛片视频网|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 国产va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538国产视频|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女人一级毛片|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内a级毛片|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久久国产毛片|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国产| 亚洲人成网址|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狠狠综合久久|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毛片网| 久久综合激情网| www.狠狠|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激情|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欧美a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