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天人合一”對世界瘟疫史研究的思想價值

2021-11-27 15:37:26高希中
殷都學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人類

高希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101)

無論是2003年的非典還是2019年年底開始流行的新冠疫情,都促進了人們對瘟疫史的關注。這些成果雖各有千秋,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人類現實的關注,字里行間充滿著人文關懷。對世界瘟疫史整體而言,國內學者研究對于國外的研究敘述、介紹居多。例如武斌《人類的歷史與文化》等大作。(1)武斌:《人類瘟疫的歷史與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張田勘、宋立新:《疫病簡史:小角色的大殺傷力》,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葉金編著:《人類瘟疫報告:非常時刻的人類生存之戰》,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王旭東、孟慶龍:《世界瘟疫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楊紅林編著:《歷史上的大瘟疫》,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楊大路編著:《震驚后世的駭人天災:恐怖大瘟疫》,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閔凡祥、張樹劍主編:《天行:人類歷史進程中的50場瘟疫》,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武斌:《瘟疫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山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下文引用或參考同版各書,僅注書名、篇名和頁碼)國外學者對瘟疫產生的原因、蔓延及嚴重后果的分析更為深入。例如《瘟疫與人》《槍炮、病菌與鋼鐵》《傳染病的文化史》等大作。(2)[美]霍華德·馬凱爾:《瘟疫的故事》,羅塵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美]唐納德·霍普金斯:《天國之花:瘟疫的文化史》,沈躍明、蔣廣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美]內森·沃爾夫:《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爆發》,沈捷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美]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謝延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美]威廉·麥克尼爾:《瘟疫與人》余新忠、畢會成譯,中信出版社2018年;[美]洛伊斯·N.馬格納:《傳染病的文化史》,劉學禮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醫療與帝國》,李尚仁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凱:《黑死病:1348-1349:大災難、大死亡與大蕭條》,鄭中求譯,華文出版社,2019年。對瘟疫的研究,在環境史、生態史、災害史等領域也多有涉及。縱觀相關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倡導保護自然、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共有特點,但在問題的程度上,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本文基于學界以往成果,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闡述“天人合一”對瘟疫史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自2019年底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新冠疫情,是繼2003年非典之后,大自然又一次給予我們的教訓和警示。身陷這次災難之中,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從根本上講,人與動物、萬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相生相成。一旦人的行為危及乃至傷害自然,打破生態環境的平衡,最終必將傷害人自身,甚至導致瘟疫大流行。追根究底,瘟疫等自然災害都是人與自然相沖突的產物。如何從根本上究竟人與自然的糾葛,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深刻的啟示。

一、天人背離與瘟疫的產生及流行

天人背離指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一體”走向二分背離。從世界瘟疫史看,瘟疫等災難始終與人類相伴隨,給人類帶來了難以盡述的悲痛,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甚至改變了許多國家的發展軌跡。這就是天人背離的后果。值得注意的是,瘟疫的產生與流行與人的行為密切相關。例如人對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的破壞,瘟疫隨貿易或戰爭路線蔓延,甚至人為制造瘟疫,等等。

第一,環境與生態的人為破壞,是導致瘟疫產生的重要原因。世界瘟疫史表明,病毒與瘟疫的產生與自然環境的破壞、生態平衡的打破密切相關。人與動物、環境、自然之間相生相成,相傷相害,則災禍叢生。例如,世界歷史上的霍亂大流行,至今共發生過七次,致上千萬人死亡,而歷次的暴發多與水體被污染有關。(3)參王旭東、孟慶龍《世界瘟疫史》,第77-107頁;[美]洛伊斯·N.馬格納:《傳染病的文化史》,第91-96頁。

第二,人們從疫區逃亡他處,加速了瘟疫的傳播。在歷史上,從疫區逃亡他處加速瘟疫傳播的實例很多。例如,1830年俄國阿斯特拉罕的霍亂流行造成當地政府癱瘓,致使人們在恐慌中開始大逃亡。此次疫情在7月20日至8月15日進入高峰,死亡率高達90.8%。1832年至1833年法國發生霍亂,1833年1月,12萬人幾乎是同時離開巴黎,約一萬人逃離馬賽。1834年6月14日,霍亂入侵美國紐約州,7月,紐約城的居民能逃的都逃離而去。這種大逃亡局面加速了瘟疫的蔓延,加劇了人員的傷亡。因此,在世界各國的防疫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隔離制度。這種制度和措施,至今仍在全球不同程度上使用。

第三,貿易往來是瘟疫蔓延的重要途徑。發生在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對此做出了具體說明。1347年10月,熱那亞商船隊的12艘貨輪穿過意大利最南面的默西拿海峽,停靠在西西里島的默西拿港口,同亞洲的商人進行香料和蠶絲貿易。始料不及的是,他們帶來了令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這種瘟疫迅速席卷整個默西那,并像幽靈一般蔓延到西西里島的南部和西部。熱那亞和威尼斯在1348年1月也以同樣的方式被傳染。意大利中部城市比薩也迅速被傳染。從此,瘟疫向著意大利北部和歐洲腹地蔓延開去,最終導致了有史以來最為恐怖的瘟疫。

第四,瘟疫伴隨戰爭蔓延。戰爭是潛在瘟疫的先鋒和加速器,病菌常常沿著征戰者的足跡前行。例如,當歐洲殖民者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登上美洲新大陸的時候,給原住民帶去了多種從未遇到過、因而不具有任何免疫力的傳染病,其中最致命的是天花。1519年,科爾特斯率領600個西班牙人在墨西哥海岸登陸,去征服勇猛好戰的阿茲特克帝國。1520年,天花隨著感染者到達墨西哥,最終殺死了阿茲特克近一半人口。1531年,皮薩羅率人在秘魯海岸登陸去征服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印加帝國時,情況同樣如此。天花已在1526年由陸路到達印加,殺死了其很大一部分人口,使皮薩羅在征服這個帝國時坐收漁人之利,印加帝國隨之滅亡。(4)[美]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版),第207-208頁。在與殖民者接觸之前,美洲原住居民大約有2千萬至3千萬人口,而到16世紀末只剩下100萬。17和18世紀,在殖民者征服新大陸之后,西伯利亞、波利尼西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也在歐洲細菌的攻擊下不斷崩潰。

第五,人之惡——人為制造瘟疫。根據學界研究,在中外古代戰爭中,為了打敗對手存在人為制造瘟疫的情況,但這屬于非科學性的生物瘟疫。但這種情況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研制并利用生物武器,人為制造瘟疫,已經應用于戰爭,最為臭名昭著的是,日本731部隊在中國的所作所為。1935年,在石井四郎的指揮下731部隊在哈爾濱成立。他們研究腺鼠疫、炭疽病、肉毒桿菌毒素、布魯氏菌病、霍亂、痢疾、天花、斑疹、傷寒,同時從事細菌的大批量生產、貯存和戰場實驗。它們不僅在活人身上做實驗,而且進行活體解剖來檢查內臟的感染情況,殘忍至極。同時,731部隊多次將其制造的病菌用在侵華戰爭之中。例如,在1942年浙江戰役中,后撤的日軍將不計其數的病菌傾倒到井、水庫和河流中,并從空中投擲了巧克力炸彈,不僅導致中國軍隊的重大傷亡,而且導致更多的無辜百姓受災。(5)參[美]霍華德·馬凱爾:《瘟疫的故事》,第181-183頁;徐焰:《戰爭與瘟疫》,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8-169頁。

由于生物武器的反人類性質,1975年,世界主要國家修訂了1925年在日內瓦簽訂的禁止使用生化武器議定書,明確規定任何國家不得研制和持有生化武器。但通過一系列相關恐怖事件看,有些國家仍在秘密研制生化武器。因此,利用生化武器人為制造瘟疫,仍是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在世間,可能沒有什么事情比蓄意制造瘟疫更為恐怖,尤其是在當今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不僅拷問著這種行為的最終后果,也拷問著人自身的德性和最終歸宿。

第六,天人背離,災害叢生。天人背離是“天人合一”反面,指人對動物、植物、自然、環境的傷害、破壞、污染等負面行為。正是由于這種天人背離的行為,災害災難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而瘟疫就是其中最為嚴重者之一。瘟疫所致傷亡以億計,動輒成千上萬,幾十萬、上百萬的可謂比比皆是。據估計,在人類歷史上所有死于瘟疫的人口至少占到總人口的20%,超過了其他一切災難的總和,而新型瘟疫如艾滋病等正在加劇這一數目的增長。(6)[美]霍華德·馬凱爾:《瘟疫的故事》,第10-11頁;葉金編著:《人類瘟疫報告:非常時刻的人類生存之戰·附錄:人類瘟疫大事記》,第198-208頁;楊紅林編著:《歷史上的大瘟疫·附:人類歷史上有明確記錄的死亡人數超過10萬的瘟疫瘟》,第241-242頁。例如,在1347-1353年,至少有2500萬歐洲人死于黑死病,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自1981年至2006年,全球超過2500萬人死于艾滋病。(7)[英]瑪麗·道布森:《疾病圖文史:影響世界歷史的7000年》,蘇靜靜譯,金城出版社,2016年,第12-17、314-325頁。可以說,瘟疫就是隨時可能對人類進行集體絞殺的可怕災難,瘟疫史就是一部人類的沉痛史。瘟疫流行不但導致患者身心劇痛和社會恐慌,而且由恐慌可能導致大逃亡、暴力乃至極端事件的發生。同時,不僅給所經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往往導致國家動蕩,改變前行的軌跡,甚至亡國滅種。例如,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即是如此。此時伯里克利統治下的雅典在政治、藝術、哲學等諸多領域達到了前人無可比擬的高度。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但隨之而來的瘟疫吞噬了雅典1/4到1/3的人口,摧毀了雅典的整個社會結構。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也可能因感染瘟疫而死,公元前404年,斯巴達人征服雅典,從而宣告了古代西方文明黃金時代的終結。(8)[美]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版),第207-208頁。

上述六個方面,前人之述備矣。在此本文再次贅述,無非是強調:瘟疫產生與傳播蔓延的原因眾多,但都與人有關,人自身有著逃脫不掉的責任,盡管歷代和當今世界各國的人們可以說出不同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關系之一。當今,人與自然愈來愈嚴重的失調和愈來愈尖銳的矛盾,對人類社會本身產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其突出表現就是全球越來越頻繁的自然災害和環境危機。近些年來的歷史研究,要么聚焦于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歷史規律的探尋,要么熱衷于具體細節的考辨。盡管在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整體上忽視了對人生命的真正關懷,忽視了人所依存的生態環境。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學界人文精神的缺失,這種情況亟待改變。縱觀世界瘟疫史中那些數以億計逝去的生命,我們應該驚醒,應該汲取歷史的教訓,而使一幕幕悲劇不再重演。這就要求我們放下自身傲慢與偏見,去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維護生態的和諧平衡,否則,誰又能保證我們不是下一場災難之后的累累白骨。

二、“天人合一”對瘟疫史研究的究竟之處

“天人合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思想,在儒釋道有著不同方式表達,但核心思想一致,也就是以天人關系為中心思考宇宙、自然和人生問題。“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國文化中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以及維護生態和諧的積極一面。

“天”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司馬遷之前的《周易》《尚書》等典籍中已多有記載和闡述,后人也多有闡發。(9)參李申:《儒教敬天說》,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石磊:《儒教天道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張二遠:《天命人性論》,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天”有多種涵義,總體而言,主要意思有三:第一,主宰之天;第二,自然之天;第三,義理之天。(10)湯一介、[法]汪德邁:《天》,岳瑞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8頁。而“一”一方面被賦予萬物之本源、萬物之始的意義,例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1)《老子》,饒尚寬譯注,中華書局,2016年,第108頁。《說文解字》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12)(漢)許慎:《說文解字》,岳麓書社,2006年, 第7頁。另一方面,是萬物之整體為“一”的狀態,絕非割裂,絕非對立。雖然物象各有差異,但窮其本源,萬物皆歸于“一”。這也就是《莊子 ·齊物論》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3)《莊子·齊物論》,孫海通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第39頁。《肇論》所言:“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14)(東晉)僧肇:《肇論校釋》,張春波校釋,中華書局,2010年,第209頁。

在中國文化及思想史上,“天人合一”這一詞語雖提出較晚,但這一思想在中國古代早已存在。例如,《周易》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15)《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乾》,第17頁。漢代天人合一觀念有進一步的發展,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16)(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周桂鈿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第133頁。;“以類合之,天人一也。”(17)(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義》,第153頁。宋代二程則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18)(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第15頁。張載明確提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19)(宋)張載:《張載集·乾稱篇》,中華書局,1978年,第65頁。“天人合一”表明天人不但在本源上統一,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有機整體,絕非二元對立。

(一)人與自然狀態下一而非對立。人與動植物都生存在自然環境之中,都是大自然的物種。人與生態環境合于自然這大“一”,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不是二,不是根本的“對立”。恩格斯在1873-1882年撰寫的《自然辯證法》中,也提出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及和諧相處的觀點。他說:“事實上,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習常過程的干預所造成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而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999頁。

縱觀世界瘟疫史,我們也看到“萬物”之間為“一”不為“二”的關系。在抗擊病毒、防治瘟疫的過程中,在疫區的所有人、動物及環境之間,絕不僅僅是個人、單一的關系,而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也就是“一體”的關系。疫情無國界,不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還是單個的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整體防御、防治才能較快遏制病毒的蔓延,最終戰勝瘟疫。這在2003年“非典”疫情和自2019年年底以來新冠疫情的防治上看得很清楚。在防治過程中,全國全球一盤棋生動展現著人人、社會、環境等的“一體”關系。

(二)人與自然萬物構成“一體”生態系統。“天人合一”告訴我們,天、地、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息息相通。具體而言,人與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空氣、水、礦物、土壤、宇宙等萬物構成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運行。(21)參[丹]S.E約恩森:《生態系統生態學》,曹建軍等譯,科學出版社,2017年;[美]小曼努埃爾· C.莫里斯:《認識生態》,孫振鈞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年。人及其所構成的社會就處在包括微生物、動物、環境、自然等構成的生態系統之中,而病毒是已知最小的微生物。科學家從一塊距今9000萬年的鳥類化石中找到了傳染病的證據。(22)[美]霍華德·馬凱爾:《瘟疫的故事》,第9頁。這也就是說,自700萬年前人類誕生以來,病毒就與人類相伴隨,而麻風與天花則被認為是兩種最為古老的瘟疫。

在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中,一旦由于某個或某些因素的變動,超過了該生態系統的負荷,就會打破平衡,甚至其中一個細微的觸動,都可能產生不可預見的災難性后果。例如,就人被病毒感染而言,就是其自身小生態系統的打破。更令人可怕的是,某些病毒攻擊了個人之后,卻可以將疾病演化為群體性的瘟疫,并在大范圍蔓延開來。在交通工具極為便捷的今天,尤其如此。2003年非典,2019年年底以來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即是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著的世間悲劇。

(三)人僅僅是自然的產物,絕沒有超越自然之上。在人類產生以前,地球已存在約46億年,自地球上出現生命開始,也已約38億年。地球上的微生物、動物、植物等也遠遠早于人在地球上的歷史。大約700萬年前在萬物構成的生態系統中產生了人及人類社會。(23)參[法]伯特里克·德韋弗:《地球之美》,[法]讓-費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亞尼繪,新星出版社,2017年;[日]日本博學俱樂部:《地球簡史》,黃少安譯,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所以,我們人,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頁。與地球46億年、生命38億年的歷程相比,人在龐大的生物系統中,只占十分微小的一部分。

人不但因自然而生,是自然的產物,而且也不能離開自然界而生存。人必須依賴自然界提供生活資料才能生存,如陽光、植物、動物、土地、空氣、凈水等等。(25)著名生態學家康斯坦贊(R.Constanza)等,將地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分為17類,即大氣調節、氣候調節、干擾調節、水調節、水儲存、控制侵蝕和保持沉積物、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廢物處理、傳粉、生物防治、避難所、食物生產、生產生活原料的提供、提供基因資源、休閑娛樂、文化塑造功能。(參盧風等:《生態文明:文明的超越》,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第83頁)。如果失去這些最為基本的生活資料,人的生命就得不到保證,何談生命的發展和超越。因此,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絕不是超越自然之上的獨立存在。因此,我們應對自然萬物懷有感恩之心,而非懷著邪惡之心去戕害它,懷著無盡的貪欲去污染它、破壞它。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一種觀點叫“人類中心主義”。(26)余謀昌等主編:《環境倫理學 ·人類中心主義》,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8-47頁。從整個世界瘟疫史、生態史來看,這要么是自不量力的胡言亂語,要么是背后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利益動機。這種觀點以人自身出發,以人自身為圓心畫圓,自感高其他動物一等,就隨意踐踏其他生物的生命,但最終招來了屢屢災難。災難之嚴重,傷亡之巨大,即使大的戰爭,也難望其項背。“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27)《莊子·秋水》,孫海通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第251頁。我們必須反思那種把人與動物、環境、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反對征服自然的思想及行徑,反對“唯人獨尊”的人類中心主義。人與動物、萬物、環境是一個緊密關聯、相生相成、互為制約的生態系統,統一于自然這個“大一”。人只是大自然生態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人的歷史也只是自然大歷史中的一小部分。歷史研究未來的一個重要突破方向,就是把人當作大自然普通的一員來研究,改變以人類為中心的歷史觀。由此重新思考、界定人與動物、環境、自然的關系,抱著敬畏之心,與其和諧相處,和諧共生,才是上上策。

三、天人合一,生態和諧之根本路徑

自古至今,瘟疫給許多地區和國家帶來了猛烈的沖擊、嚴重的災難。它以巨大的生命傷亡和窮兇極惡方式教訓著人,促使人們去不斷自省。盡管反省的夠多,但反省的依然不夠,否則,為何災難還會一次又一次降臨。面對自然環境的惡化、生態系統的危機、大瘟疫的橫行,諸多學者提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道德的改進”。(28)參[美]大衛·雷·格里芬:《空前的生態危機》,周邦憲譯,華夏出版社,2017年。不論是道德改進的呼聲,還是道德改進的行為,都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但這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那就是不論在生態環境、生態倫理的認知上,還是在動植物保護、大自然愛護的實踐上,力達“天人合一”,止于至善,才更為徹底。“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一體性,為人與生態和諧的審視和重構提供了根本路徑。

(一)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在全球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征服”,征服他人,征服他國,征服自然。就征服自然而言,這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表現。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這種“征服”自然及其所造成惡果的過程都在加快。世界各國通過對自然的利用、征服、控制、支配,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但自然資源遭到無情地破壞。無序、過度地開發和利用,嚴重破壞了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使生態嚴重惡化。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口膨脹、資源緊張、河流枯竭、環境污染、氣候變暖、雪山融化面積擴大、兩極冰山加速融化等等,造成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同時,人口、消費、浪費、垃圾、排放物等呈指數增長,導致自然資源和動物種群呈指數遞減,野生動物正在廣泛地遭受生存窘境而加速滅絕。(29)參傳奇翰墨編委會編:《毀滅啟示錄:它們正在滅絕》,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英]蒂姆·弗拉克攝影、 [英]喬納森·貝利、 [英]薩姆·威爾斯撰文:《瀕危:我們與它們的未來》,[美]林肯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更為嚴重的是,所有這些過度和失序為病毒的產生和傳播造就了舒適的溫床,為瘟疫的產生創造了適宜的環境,為大瘟疫的爆發創造了無限可能。

就拿歷史上的大瘟疫來說,都與動物、環境、自然等之間關系的背離密切相關。例如,人與家畜、野生動物的緊密聯系,尤其是狩獵和食用肉食,為感染源在物種之間的傳播提供了所有條件,從而將人置于有可能爆發病毒感染的世界。而事實也是如此,源自動物的許多傳染病表明,動物是新病原體的重要來源。多數情況下傳染病都由動物傳給人,例如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瘧疾、麻疹和霍亂等。(30)參[美]霍華德·馬凱爾:《瘟疫的故事》,第231-232頁;[美]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版),第192-206頁;[美]威廉·麥克尼爾:《瘟疫與人·歷史的啟示》,第43-45頁。當今,“新流行病出現的最大風險之一是人和動物的密切接觸,尤其是與野生哺乳動物的密切接觸。”當人們在微生物豐富地區捕獲宰殺野生動物時,我們就面臨了能夠導致一些新型感染病毒出現的情況,而這些感染病毒能夠毀滅整個世界。(31)[美]內森·沃爾夫:《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暴發》,第223-224頁。

人類中心主義所造成的惡果已經在全球顯露無遺,有目共睹。自2019年年底以來新冠疫情的暴發及在全球的蔓延,再次警示我們,要深切反思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可以說,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未像今天這樣至關重要,因為這不僅關系到我們的現在,更關系到后世子孫的未來。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頁。但許多國家及那些利益熏心的人們,并沒有聽到或履行恩格斯的警告,結果就是諸多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確確實實已經并正在經受著自然的報復,例如旱災、洪水、海嘯、臺風、颶風、瘟疫等災害。自2019年年底以來,新冠疫情正在中華大地和世界各地蔓延肆虐,給我國及世界經濟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嚴重程度難以想象。可以說,當今全球社會的生態危機,無不是功利主義私欲漫無節制的產物。俗言:人有千算,天有一算。瘟疫,尤其是歷史上的大瘟疫,就是天之一算。這一算就會導致一個地區或國家的重大災難。因此,我們須放下人自身的傲慢與短見,放棄征服自然和人類中心主義等錯誤觀念。在此,“天人合一”對處理人與動物、環境、自然的關系問題,不論在形而上道的層面,還是在形而下術的層面,都給予我國及全球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建設以深刻的思想啟示。

(二)辯證看待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無可否認,在抗擊瘟疫的過程中,科學方法和醫學技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們抗擊瘟疫的強大武器。但這也需要辯證看待,畢竟獨木難成林。

第一,對于防護、治療瘟疫,醫學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防治病毒疫苗的研究和誕生,以及那些在一線救治病人的白衣天使。他們的付出乃至犧牲永遠值得我們尊敬,例如發明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四環素、慶大霉素、喹寧的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塞爾曼·瓦克斯曼等等。

第二,事后性。從歷史上歷次大瘟疫的爆發及防治看,疫苗的研制具事后性一方面,疫苗的研發速度常常趕不上病毒的變異速度;另一方面,很多病毒導致的疾病超出了現代醫學的治療能力。(33)[美]內森·沃爾夫著《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暴發》,第12頁也就是說,未來一些不可知病毒可能會隨時跳出來,演變成瘟疫,正如威廉·麥克尼爾所言:“技術和知識,盡管深刻改變了人類的大部分疫病經歷,但就本質上看,仍然沒有也從來不會,把人類從它自始至終所處的生態龕中解脫出來。”(34)[美]威廉·麥克尼爾:《瘟疫與人》,第236頁。因此,那些積極主動的防患于未然的方式,在瘟疫尚未萌生未起之時,就顯得很是特別重要,那就是通過與自然萬物為善的路徑達“天人合一”。從世界瘟疫史來看,這是事前最為保險的方式,否則,有誰能保證災難不會重演呢?

第三,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防治瘟疫,又可利用科技制造瘟疫危害人間。這在世界戰爭史和日本侵華史上都有觸目驚心的表現,例如前述日本731部隊的惡人惡事惡行。由此可見,科學技術解決不了人心、道德和至善的問題,脫離道德關懷和倫理約束的科學技術,越有用,危害可能越大。因此,自然科學的發展、醫學技術的進步都必須由正知正念的引導,否則,可能會失去正向的價值引導,從而為禍人間。

(三)天人合德,止于至善。以德配天、與天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要義。天地之所以成其大,在于能夠容納萬物,育化萬物。如《周易》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35)《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系辭下》,中華書局,1980年,第86頁。《論語》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6)《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陽貨》,第2526頁。天人合德是指人應該效法天德,與天合德,自覺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其一,在德性上天與人相一致,相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是“天人合德”,也就是在德性上天與人相統一。例如《周易》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37)《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乾》,第17頁。《詩經》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38)《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大雅·蕩之什》,第568頁。這就確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及人的價值所在。

在中華文化中,儒釋道三家無不教人向善。人人向善,與天地合德,是消除自然災難的根本途徑。就拿瘟疫史來說,如果僅僅只看到瘟疫對人類的傷害和絞殺,似乎還不全面。反過來看,自人類誕生以來,我們是否反思人對于動物、環境、生態和自然的傷害或破壞。這點,在不同層面的動物保護組織、環境保護組織等那里已經有著較好的認知,但僅僅他們還不夠,應該有更多的人們去反省,自覺地去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在與它們的和諧相處中創造美麗的家園。只有這樣,才稱得上天人合德。

其二,天地自然依賴人助其“化育之功”。《周易》將天地人并稱“三才”,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39)《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說卦》,第93-94頁。天不知多高,地不知多厚,人身不過數尺,壽不過數旬,竟與高厚莫測之天地,并稱三才,何也?天地雖能生成萬物,若無人以參贊教育,則不成世間大道。人能贊天地之化育,繼往圣,開來學。所以,人與天地并稱三才。這也就是《中庸》所說的人能“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40)《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庸》,第1632頁。也就是說,人作為萬物之靈,能夠助天地“化育之功”,而造福于人及人群、社會,乃至民族、國家、人類,創造文化文明,推動社會進步。

其三,仁民愛物。仁民愛物,與動物、環境、自然和諧共生,是“天人合一”的應有之義。這在儒釋道經典中有著豐富的闡述,例如:

《論語》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41)《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述而》,第2483頁。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42)《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梁惠王章句上》,第2670頁。

《孟子》又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43)《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盡心章句上》,第2771頁。

《禮記·王制》曰:“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44)《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王制》,第1337頁。

《禮記·月令》言:在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無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母卵。”在仲春之月“安萌芽,養幼小,存諸孤。……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祀不用犧牲。”在季春之月,“修利堤防,異達溝瀆,開通道路,無有障塞。……田獵罝罘羅網,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45)《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月令》,第1357-1363頁。

《太平經》言:“夫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屬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46)《太平經》(全三冊),楊寄林譯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600頁。

另外,在道家和佛家中“戒殺”作為前五大戒的“第一大戒”。

上述種種,都是把仁愛慈悲之心擴大到自然萬物之中,從而維護人與動物、環境、自然的和諧與平衡。正是由于儒釋道中的此類思想和作為如此豐富,所以諸多學者將其引入到生態倫理或環境倫理并加以倡導。(47)余謀昌等主編:《環境倫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傅治平:《天人合一的生命張力:生態文明與人的發展》,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6年;吳承篤:《天人合一:齊魯文化與中國生態哲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李永峰等主編:《生態倫理學教程》,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年;張云飛:《天人合一:儒道哲學與生態文明》,中國林業出版社,2019年。縱觀世界史上的歷次大瘟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與動物、環境、自然不能和諧相處有關,與人們為滿足私欲,“征服”自然、破壞環境、濫殺濫食相關。所以,古今中外的那些大德賢圣倡導并規勸人們慈悲戒殺。這對當下及未來人與動物、環境、自然和諧相處,對一個地區、國家乃至全球禍患不生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價值。

(四)中道圓融,取之有度。如果說“天人合德”是人與動物、環境、自然在德性上的“路徑”,那么“中道圓融”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利用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人類利用自然應該有一個限度和界限,適可而止。無休止地利用,乃至征服、破壞自然,必將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最終傷及人自身。由歷史上的瘟疫等自然災害看,(48)參傳奇翰墨編委會編:《毀滅啟示錄:自然的懲罰》;胡楊:《人類災難全檔案》,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年。人定勝天否?人征服了自然否? 答案是否定的。由此,持中道圓融的態度和方式是可行路徑。中道圓融具體體現為中庸、中和。中道圓融是指處理問題的適度境界和狀態,既包括人自身的和諧,也包括人與外在、外物、外境的和諧,從而把天、地、人、物、我圓融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

其一,中庸。“中庸”即中道,適度,無過無不及,絕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折中主義,而是一種恰如其分、善巧適度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這在《中庸》中也多有闡述,例如: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49)《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庸》,第1625-1626頁。

其二,中和。《中庸》開篇即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50)《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庸》,第1625頁。《周易》言:“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51)《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乾》,第14頁。由此可見,中和可使天地萬物各安其位,生生不息。

其三,中道圓融是破除人與動物、環境、自然二元對立的良方。在人類歷史上,尤其是自近代以來,人們除了與自然斗爭外,尚把人與自然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工具用于人與人之間的斗爭,無論是個人之間、族群之間、階層之間,還是不同意識形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不同國家之間。這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世界仍不太平的重要原因。對此,中道圓融無疑給出了中國文化的答案。如果說中道還是一種處事的適宜尺度的話,那么由中道進而“圓融”更為關鍵,因為只有“圓融”,才能最終“歸一”。

在世界歷史上,由于深受瘟疫蹂躪之苦,許多國家親眼看到環境改善在防止瘟疫中的良好效果。這就從實踐上證明,“天人合一”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瘟疫的防治。所以世界各國在現實生活及治國理政中,越來越注重自然環境、公共衛生的改善問題。這本身就是“中道圓融”的具體表現,就是向“天人合一”的回歸。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中和、中庸、中道圓融等思想及作為,無疑為人與動物、環境、自然的和諧提供了智慧和經驗。

綜上所述,無疑“天人合一”思想、實踐、作為和經驗,為預防瘟疫提供了最為根本的借鑒。但迄今為止,這種借鑒尚未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而且僅僅高度重視還遠遠不夠,而是要將這些思想實實在在見之于行,否則,僅僅坐而論道,浮于空言,“天人合一”終究不會實現。一方面,“天人合一”要成為社會大眾的自覺行為。若人人心存對大自然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從自身做起,那么涓涓細流終究匯集成河而成社會風尚,人與動物、萬物、自然必定享有更多的安寧和歡樂。另一方面,僅僅道德約束而缺少嚴格的法制約束與治理,仍然難以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及生態的平衡,因此還需要治國理政中相關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嚴格落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總之,“天人合一”不但能夠彌補唯科技論的不足,起到正視人心的重要作用;而且是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良方,克服人與生態環境二元對立的根本路徑。不論從世界瘟疫史的長時段看,還是從2019年年底流行的新冠疫情看,世界各國都會在疫情應對上作出自己的回答。毫無疑問,我們國家和全球其他國家一定能夠取得抗擊新冠疫情的最終勝利。但是,勝利之后,我們的健忘癥是否會很快發作而忘記曾經的疼痛,還是汲取歷史的教訓,避免瘟疫等悲劇的再度發生。若是后者,走“天人合一”之路,則是中華文化給予世界瘟疫史研究及未來防患于未然的根本智慧。

猜你喜歡
人類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沒有進化好
人類過去長啥樣
出發!去最北人類定居地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共建“人類之眼”
人類,快醒醒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91美女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在线99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91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在线毛片网站|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成人精品亚洲|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精品91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国产欧美日韩18|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69av免费视频|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欧美日韩成人| 91精选国产大片|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亚洲天堂网视频|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四虎永久在线|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a天堂视频在线| 伊人中文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色九九视频|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主播喷水| 国产成人免费| 激情综合网址|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2|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理论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