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群,關世武,郭俊祥,郭震華,王瑞英,劉傳雪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水稻研究所,黑龍江 佳木斯 154026)
選育高產、優質、抗病、耐冷、抗倒等綜合性狀優良的水稻新品種是育種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和方向[1-3]。龍粳3095是在此目標指導下,通過常規有性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多優性集成的適宜在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10 ℃活動積溫2 500 ℃地區種植的水稻新品種。 生產實踐證明,該品種極具推廣應用前景,發展潛力巨大。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2005 年以松粳9 號為母本、以空育131 為父本進行雜交,當年得到F0代種子64 粒;2006 年F1代在所試驗地種植60 個單株,夏季于抽穗開花期選取F1代單株為母本,以龍粳26 為父本進行復交,當年得到復交F0代種子51 粒;2007 年復交的F1種植51 個單株,淘汰偽雜交種后,將抗病、抗倒、耐冷、熟期及株高等表現整齊一致的單株全部混合收獲保管;2008 年F2代種植2 000 個單株,秋季從中選擇豐產、抗倒、抗病、耐冷、 外觀品質好的單株35 個;2009 年F3代按系譜法種成株系, 秋期入選10 個株系的30 個單株;2010~2012 年F4~F6代在所試驗地一直進行田間種植觀察選擇, 最終決選出優良株系龍粳3095;2013~2016 年進行產量、米質、抗病、耐冷等特性鑒定,同時在省內適應區選擇代表性區域進行多點異地鑒定試驗;2017~2018 年參加寒地粳稻新品種選育聯合體第二積溫帶早熟組區域試驗;2019 年參加寒地粳稻新品種選育聯合體第二積溫帶早熟組生產試驗;2020 年7 月經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審定編號為黑審稻2020L0022。
該品種屬早熟普通粳稻型,主莖12 片葉,在適應區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134 d 左右, 需≥10 ℃活動積溫2 500℃左右。 株高101.0 cm 左右,穗長16.8 cm 左右,每穗粒數112 粒左右,圓粒型,千粒重25.6 g 左右。 芽期耐寒性強,幼苗生長勢旺,分蘗力較好,分蘗勢強,穎及穎尖稈黃色,無芒,稈強抗倒,活稈成熟。
2017 年參加寒地粳稻新品種選育聯合體第二積溫帶早熟組區域試驗10 點次平均產量8 647.1 kg/hm2, 比對照品種龍粳21 增產8.8%;2018 年參加寒地粳稻新品種選育聯合體第二積溫帶早熟組區域試驗10 點次平均產量8 199.7 kg/hm2,比對照品種龍粳21 增產6.3%。2 a 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 423.4 kg/hm2,比對照品種龍粳21 平均增產7.6%。 2019 年參加寒地粳稻新品種選育聯合體第二積溫帶早熟組生產試驗9 點次平均產量8 403.1 kg/hm2,比對照品種龍粳21 增產7.3%。
在大面積生產中, 龍粳3095 一般產量在9.5 t/hm2以上,對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同時,為稻農增收提供了重要的品種保障。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哈爾濱)檢測分析,2018~2019 年2 a 米質分析結果為:出糙率83.3%~84.5%,整精米率68.3%~73.1%,堊白粒米率5.5%~9.0%,堊白度1.3%~1.4%,直鏈淀粉含量(干基)16.51%~17.2%,膠稠度75~79 mm,粗蛋白質含量(干基)7.17%~8.28%,食味品質80 分,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二級。
經黑龍江省種子管理局指定抗病單位田間接種稻瘟病菌鑒定,2017~2019 年3 a 鑒定結果為葉瘟1~3 級、穗頸瘟1~5 級,葉瘟抗性達國際高抗水平,穗頸瘟抗性達中抗水平,且在大面積生產中表現出較好的田間抗性。
經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指定的抗冷性鑒定單位鑒定,2017~2019 年3 a 鑒定結果為處理空殼率7.60%~24.39%。 孕穗期耐冷性年際間存在一定的波動性,因此在大面積生產中,于孕穗期(劍葉與倒二葉葉枕距-5 cm~+5 cm)灌20 cm 左右深水預防障礙型冷害的發生。
采用塑料大棚進行旱育苗。在適應區4 月15~25 日進行播種,5 月15~25 日進行插秧移栽,秧齡30 d 左右,插秧規格為30.0 cm×13.3 cm,4~6 株/穴。
一般施純氮110 kg/hm2, 氮∶磷∶鉀=2.4∶1∶1.6。 氮肥基肥、蘗肥、穗肥比例為5∶3∶2。 基肥施純氮55 kg/hm2,純磷46 kg/hm2,純鉀40 kg/hm2;蘗肥施純氮33 kg/hm2;穗肥施純氮22 kg/hm2,純鉀34 kg/hm2。
秋翻地,春天水耙,沉降7 d 后插秧,插秧時田面保持花達水狀態。插秧結束1 d 后,緩慢灌溉至3~5 cm 淺水層,保持至分蘗期結束,分蘗末期曬田7 d 左右,以田面龜裂為標準。 復水后采取間歇灌溉,8 月下旬黃熟后排干田間存水,保持排水口打開狀態雨養,收獲期9 月20 日左右[1-3]。
3.3.1 病害防治 浸種前使用含有精甲霜靈咯菌腈成分的包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以防治惡苗病、稻瘟病等芽期和苗期病害。立針期后,秧田及時通風,注意通風量先小后大,以防發生青枯病、立枯病、綿腐病等。 稻瘟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控制氮肥用量,一般防治藥劑有三環唑、富士一號等,于孕穗、破口、齊穗3 個時期各噴施1 次。 葉鞘腐敗病和褐變穗的防治, 可采用1.5%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1 950 ml/hm2進行噴施[3-4]。
3.3.2 草害防治 插秧前后都要進行田間藥劑封閉除草管理。 插秧前5~7 d,在水整地后,利用毒土法或者甩施法施入30%莎稗磷(阿羅津)乳油750~900 ml/hm2,或12%農思他3 000 ml/hm2。 插秧后10~15 d,用30%莎稗磷(阿羅津)乳油750~900 ml/hm2,或60%馬歇特乳油1 500~1 950 ml/hm2與吡嘧磺隆150~225 g/hm2混配, 兌水225 kg/hm2甩施,保持水層7~10 d[4]。
3.3.3 蟲害防治 潛葉蠅、負泥蟲等蟲害,用速克斃、敵殺死等進行田間噴施防治。 近年來,稻飛虱危害比較嚴重,用噻蟲嗪、 噻嗪·異丙威和烯啶·吡蚜酮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