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艷
(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通俗而言,“互聯網+”指傳統實體產業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新興科技,以實現與互聯網更深層次的融合。當前,得益于“互聯網+”的影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變化,互聯網幾乎每天都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僅優化了社會資源配置,促進了傳統實體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挽救了實體經濟,還給大學生創新創業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盎ヂ摼W+”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大學生年輕有活力,在互聯網運用群體中占據很大的比例,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相較于其他群體也更為突出。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解決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就業問題,而是為這個社會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盎ヂ摼W+”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互聯網+”的運用,使大學生脫離了傳統創業模式的束縛,拓寬了大學生創業的范圍,優化了創業結構,創業渠道更加多樣化。當前,應依靠互聯網進一步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迸發出更具人性化、科技化的創業想法,而不是盲目跟風,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大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
大學生創業已經是時下比較流行的一種做法,近年來,中國的創業率也大幅提升,一些優秀創業者的故事被高校拿來當作典型案例,加之國家也出臺了一些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使大學生的創業信心更加充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加入創業隊伍。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獲得的創業機遇也在不斷增多。
創業本身風險較大,雖然門檻不高,但成功率相對較低。如何掃除大學生創新創業路上的障礙,盡可能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率,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在大學生明確創業方向后,如何更快更高效地開展工作,就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創業渠道、豐富的創業資源、相對低下的創業成本和便捷的操作模式等,這對提升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是非常有利的。
隨著科學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創業在大學生中掀起了一股浪潮。雖然,“互聯網+”能夠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機遇,但是,有機遇就會有挑戰,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大學生在創新創業中不僅要抓住機遇,也要意識到機遇背后的風險和挑戰,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方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創業意識普遍較為缺乏。主要反映在以下幾點:①大學生沒有正確認識創業的概念,認為創業就是開公司;②部分大學生覺得創業壓力太大,缺乏創業激情,也缺乏創業主動性;③部分大學生局限于跟風模仿,缺乏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
另一方面,大學生自入學以來一直是在校學習、生活,這勢必導致大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且在學校學習的大多是專業知識,對于創業方向、風險控制、團隊經營、資金利用、營銷推廣等創業工作沒有實戰經驗,這就導致創業過程中做了很多無用功,走了很多彎路,在創業過程中挫折不斷,進而逐漸失去了創業的動力,最終被迫選擇放棄。
現階段大學生創業資金能依靠的主要有三種渠道: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和國家政策資助。首先,銀行貸款方式門檻較高,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申請相關的創業貸款,銀行信貸資金雖然對于創業者在籌集資金具有一定優勢,但是中國風險投資領域的相關制度體系建設還不夠成熟,給大學生申請銀行貸款帶來了諸多不便。其次,在國家政策資助方面,目前還沒有十分具體的實施方案,更多的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且相關政策在落地環節上沒有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因而扶持力度有限。最后,在政策宣傳方面,地方政府和學校也沒有很好的落實,導致很多大學生不了解國家有關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綜上,處于創業初期的大學生在啟動資金方面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和家庭的力量。但是對于家庭比較困難而又懷揣創業夢想的大學生來說,家庭能夠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導致自有資金嚴重不足。沒有充足的創業資金再好的創業點子也很難轉化成實際的成果。
當前,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都不夠重視,專門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的高校并不多。高校教師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過程中往往將重點放在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上,從而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部分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層面上,理論知識老舊,也沒有關注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高校缺乏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缺乏系統科學化的培訓,擁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由于指導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理論知識不能轉化為實際行動,創業教育的真實性較低,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大學生在校期間往往要承擔起較大的學業壓力,如果再花時間參與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勢必會付出更多的精力。這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和工作效率,更需要高校與企業給予學生一定的激勵措施。因此,完善學生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很有必要。對于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高校應當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通過正向激勵機制的刺激,可以更好地調動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
要想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首先必須培養其創新創業思維,將創新創業思維融入到專業學習中去。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學改革的統籌規劃、實施及監督考評工作;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完成具體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接口規劃、課程重構、教學實施及評價工作。在此過程中,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積極轉變傳統創業模式。在實踐中高校可以借助各類職業技能比賽、大學生“雙創”項目,在大師工作室、實訓室、眾創空間等多種環境下,通過教學、沙龍、路演、競賽培訓等模式來進行實操訓練,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扶持包括技術引導和資金支持,高校應向當地政府和校企合作企業申請相關支持,政府提供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并強化監管,企業負責提供技術支持,為懷揣創業夢想的大學生保駕護航,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創新創業,幫助他們克服創業初期的困難。這個過程中涉及政策的執行力度問題,所以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駕護航,成立專門的機構,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扶持的監管力度。
現階段,高校創新創業指導課程內容相對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校必須要立足于“互聯網+”大環境,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根據創新創業的要求優化課程,適當增加課時安排,提高對創新創業課程的重視程度,將社會現狀與學生創業充分融合,把最新的創新創業信息傳遞給大學生,讓大學生在校期間不斷強化創新創業意識,跟上時代步伐。高校還應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創新創業課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指導理念。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理論課程和教學實踐積極主動地向“互聯網+”靠攏,探索新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如開發相關的學習類APP,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最新的創新創業相關信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的時代影響。
高校建立創新創業導師制度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服務,是可靠的人力保障。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在建立創新創業導師隊伍方面,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學科專業教師,其次是輔導員。專業教師依靠自身的專業背景,對未來學生的就業方向、行業發展狀況等方面比較了解,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規劃創業方向,制定創業計劃書。輔導員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的老師,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可以從思想和行動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除了建立創新創業導師,也要定期對創業導師進行培訓。
高校應不斷鞏固和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尤其是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為大學生搭建一個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搭建校企合作實踐平臺還可以借助企業的力量,以“老帶新”“學徒制”的模式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或開展創業培訓講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環節的鍛煉,了解企業的運營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可能遇到的危機等。幫助學生走出校門,了解社會需求,探索各專業與“互聯網+”的結合點,創造新的技術或服務模式。
社團活動是大學生課余活動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通過培養創新創業型社團,給在校大學生傳播創業知識,鍛煉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可以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大學生提供一個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創造空間與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提供基礎的硬軟件支持。充分利用創新創業社團的功能,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創業模擬實訓等活動,有利于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宣傳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逐漸成為了一種新常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高校必須重視和加強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既面對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政府、高校、社會各方力量都需要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一定的支持。大學生更需要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質,增強創新創業意識、煥發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最后才能夠成為“互聯網+”時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