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梅
(東莞市石碣鎮文化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 523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民族智慧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民間土壤,是傳統行為方式和生活方法的總結和發展。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賴于人的傳承,一代代人言傳身教,這樣才能夠確保非遺文化得以不斷弘揚。在這樣一種發展背景之下,要實現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不但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隨著科技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極大轉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機制和傳承體系也遭受了巨大的沖擊,急需進一步地完善。
過去的傳統技藝多數依靠師徒制,或者父承子業。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消費等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國內外不同文化的交織和交流日益頻繁,互聯網的出現、5G 技術的發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與人們對文化的認知方式的轉變,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以龍舟說唱為例,傳統的龍舟說唱以端午時節沿街賣唱乞討的方式進行。而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種流行音樂的盛行,這種需要一定技藝的傳統演唱方式雖然還在端午時期以表演的方式存在,但愿意學唱的人越來越少人,非遺傳承人出現了斷層的趨勢,甚至一些非遺傳承人被后人逐漸所遺忘。很多民間傳統工藝在傳承的過程中沒有與現代消費者喜好接軌,自身呈現方式缺乏經濟價值,或不具備廣闊發展前景,導致很少有人愿意去學習和繼承。有的傳統技藝制作耗時費力,在追求效率和金錢的當今社會,能扎下心來做工匠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特別是我國的傳統醫藥文化遺產,當中的一些傳統技藝被現代醫療器械所取代。此外,在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很多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生活節奏比較快,接受的信息量大,視野變得更為廣闊,因此往往容易對傳統生活方式產生排斥,不能很好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導致非遺傳承人出現斷層問題[1]。
當前,很多地方文化部門都非常重視非遺項目的申報。但是在申報的過程中,卻沒有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很多學者和管理者對于非遺傳承人的保護產生較大的思想偏差。在項目申報成功之后,沒有建立完善科學合理的保護機制,缺乏長遠的制度機制、宣傳推廣和資金扶持,導致非遺傳承人保護和傳承機制中所涉及到的各項內容都無法滿足實際要求。一些入選的非遺傳承人的地位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隨著科技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文化財富,其技藝存留方式、產品呈現方式、和增值營銷方式卻沒有大的改進。不少非遺項目仍舊以家庭作坊式、小手工藝和家族內部傳承的方式在進行著,不利于擴大影響力和提高外界對非遺豐富內涵的認知,以致于隨著一代人的消逝而消失。
完善的制度體系,有利于非遺文化的長遠保護和發展。當前各個地區間的文化差異比較大,在推進非遺傳承保護機制建設過程中應當結合以區域發展特點,對非遺傳承人進行保護,完善相應的保護機制。在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國家應當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傳承人獎勵機制,鼓勵地方對各個地區的非遺文化進行長期的挖掘和開發,并進行更好的監督和保護,以確保在非遺項目申報成功之后,可以嚴格地按照保護計劃來落實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工作,讓非遺傳承人能夠獲得相應的待遇。若是在監督的過程中發現非遺傳承人沒有獲得相應的待遇,應當向當地政府問責,并做出懲罰措施[2]。
當前在非遺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很多品類具有歷史價值或者文化價值,但缺乏銷售價值,作為演出商品或銷售產品的優勢也不明顯,因此非遺傳承人所獲得的收入也比較少。根據調查發現,很多地區的非遺傳承人能夠獲得一定的活動補助經費,但是也有很多地方的非遺傳承人并沒有獲得相應的經費,這就給非遺文化的傳承活動開展帶來問題。尤其是一些群體性的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非遺傳承人對非遺文化的傳承積極性。對此,政府需要針對這種現象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將對非遺的保護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中,并及時為傳承人發放活動經費來確保活動的高效開展。此外,政府也需要不斷加強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力度,讓民眾能夠更好地去了解非遺文化,并鼓勵企業能積極融入到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過程中。利用多渠道籌資的方式,防止出現經費不足問題,進一步讓保護機制更好地落實[3]。
當前在開展非遺傳承保護的工作中,需要進行科學的管理,開展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由于非遺傳承人是文化的主要傳遞者和傳承者,但是隨著傳承人的年紀見長,在傳承項目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人亡藝絕的問題。對此,國家需要建立搶救性記錄操作規范,結合以傳承人的口述、實踐教學,利用現代化的采錄設備進行記錄。同時,將其錄入到文獻資料中,建立傳承人檔案,或者可以利用紀錄片的方式來公開的傳播。這種方式是在與時間賽跑,主要應用于瀕危項目,需要抓緊時間去進行記錄。其次,還需要對傳承人進行動態的管理,對于區域內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進行績效考核管理,從傳承活動、收集資料、授徒傳藝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考核,這樣才能夠督促傳承人更好地去履行義務。若是對于不作為的傳承人,應當亮出紅牌,取消終身制。與此同時,政府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傳承文化工作做好保護和宣傳。搭建非遺展示平臺,并結合當地的各種活動,組織非遺文化交流平臺,這樣非遺傳承人也能夠更好地去展示自己的技藝,各界人士也可以積極參與其中,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4]。
我國當前已經頒布了非遺傳承人認定的相關方式。因此,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結合相應的程序和標準進行進一步的申報認定。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會存在一些爭議,例如地方文化干部會按照自身的標準和意見來確定傳承人等等。有些傳承人技藝較高,但是卻是在小字輩,往往出現一些不滿的情緒。因此,為了讓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能夠更為科學地被認定,選出最為合適的非遺傳承人,在甄選代表性傳承人期間也需要廣泛聽取民眾的民眾推薦。政府不僅需要聽從推薦人的意見,還應當了解他們在群眾中的口碑和評價,實事求是地做好選拔工作,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夠擇優認定傳承人。與此同時,在認定傳承人時應該堅持雙軌制原則,不但政府相關組織可提供申報,傳承人也能夠直接登記,這樣可以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更為廣泛的領域開展摸查,促使更多沒有被發現的優秀非遺文化嶄露頭角。
雖然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傳承機制有待完善,但是隨著國家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正在被逐漸挖掘并保護起來。通過加強非遺傳承的保護和傳承機制建設,進一步建立完善監督保護機制資金扶持機制、搶救性記錄機制和宣傳推廣機制,優化認定機制和申報雙軌制,強化非遺文化的科學管理,必將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朝著更為健康的方向來發展。期盼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能走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舞臺,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更好地呈現中國民族文化的多彩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