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白城軍隊離休退休干部休養所,吉林白城 137000)
對比居家及社區等傳統養老模式來說,智慧養老的創新意義十分顯著。但從智慧化背景下的軍休養老機構服務情況來看,服務質量并未達到預期目標,雖然說智慧養老理念及技術等的運用,切實促進了養老服務模式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智慧化養老模式中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加大,因而難以實現以人為本及需求為導向的養老服務提供目標。基于此,為確保軍休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有效提高,必須要分析智慧化背景下的服務質量影響因素,進而優化服務模式。
我國軍休養老體系的載體就是軍休所,從目前我國軍休養老實際情況來看,主要有兩種形式存在,即分散管理、集中管理,針對部隊離退休干部接收安置的過程中,是以實際情況為依據,科學選擇安置點,之后由軍休所將接收工作做好,基于集中安置方式為出發點建造購房。軍休所服務管理模式是以單位化為主,靠向軍隊的生活待遇,加上各種形式文化活動的開展,實現了多元化休閑娛樂服務的提供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部分軍休老人受早年戰爭等因素影響,各方面身體機能開始逐漸衰退,此時生活的不便,加之專業及專門服務人員的缺少,必然會影響軍休養老質量,所以在先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亟待探索智慧化的軍休養老機構服務提供模式,而在該種養老服務模式構建過程,必須要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借此促使軍休養老服務質量大幅度提高,為軍休老人能夠有一個良好的晚年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在分析年齡因素的情況下發現,不同年齡軍休老人所接受智慧化養老模式的程度具有顯著差異化特征,簡單來說,就是在軍休老人年齡越大的情況下,不會有較高的智慧化養老服務接受程度。其次,身體健康情況,從表面方面來看,軍休老人身體狀況或許并不會嚴重影響其對智慧化養老服務模式的接受程度,但在深入分析的情況下發現,仍然有一定差異化現象存在,比如:軍休老人具有良好身體狀況和較強自理能力時,對智慧化養老服務更易接受,而在軍休老人失能的情況下,受身體各方面限制性因素影響,很難接受智慧化養老服務,機械化的養老服務難以保障老人實際需求得以充分滿足,自然會嚴重影響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1]。
從直觀層面進行分析,不論受教育程度怎樣,當今時代的多數軍休老人往往會更傾向于居家養老模式,但是,從智慧化養老模式接受程度方面進行分析,軍休老人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為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一些數據表明,學歷越高的軍休老人,其接收的教育程度則越高,因而在智慧化養老服務模式方面也會產生較高的接受程度,而在軍休老人從內心任何此種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配合服務人員養老服務的提供,進而提高服務質量;反之,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軍休老人,因不認可、不接受此種新型養老服務,所以會影響服務質量。
軍休老人日常生活的社區、附近養老機構智慧化養老服務情況等是主要的環境影響因素,部分數據表明,在軍休老人所居住社區內具備某些智慧化養老服務設施的情況下,其會產生較強的智慧化養老服務接受意愿,反之則不會產生較高的智慧化養老服務接受程度,可見環境因素與軍休老人接受智慧化養老服務與否具有一定關系。在軍休老人通過身邊存在的智慧化養老服務設施來體驗智慧化養老服務模式的情況下,更易接受此種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智慧化養老服務模式具體試點時,需要政府通過導向性投資及政策等手段的應用,為發展智慧化養老服務提供推動作用,并且在推進此種養老服務模式的過程中,應通過老年人易接受、易相信的渠道利用,與此同時還需要政府重視智慧化養老產業行業標準及監督機制的積極建立,立足政策方面為養老行業規范化發展提供全面保障,借此持續推進智慧化養老服務模式,為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2]。
立足當前軍休老人年齡結構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有不少軍休老人是以55~60歲左右的低齡人為主,而對于社區智慧化養老服務模式來說,其主要的受眾群體就是這部分低齡老人,原因在于這部分老年群體更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智慧化背景下軍休養老機構應重視低齡老人群體的合理利用,借此使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高齡軍休老年群體得以有效連結[3]。一些情況下,部分專業服務人員難以對老年人心理及情緒進行體會,因而導致部分老人開始抵觸新型養老模式,此時養老服務機構可培訓低齡老人,幫助低齡老人逐步熟悉智慧化技術及設備,進而借助低齡老人向高齡老人傳遞智慧化養老服務。
目前,以機械化為主的智能設備或技術等,僅能在一定程度上便利老年人生活,并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機械化設備很難對老年人情緒進行有效照顧,所以后續智慧化養老服務體系革新硬件技術的過程中,需在老年人精神健康方面提高重視程度,通過更加人性化的技術,為老年人情緒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好的服務,基于人情味的智慧化養老服務,才能切實保障軍休老人晚年良好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得以切實滿足[4]。
近年來,日益成熟的智慧家居及智慧家電、智能穿戴、AI智能機器人等,為監護人體生命體征等信息提供了巨大便利作用;除此之外,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電力線寬帶載波通信技術取得的進步也十分顯著。而與IT技術開發和智慧家庭智能終端等充分結合,能確保物物相連目標得以良好實現,使居住環境中用電用水等服務和專業遠程醫療服務之間的互聯互通、智能交互目標得以良好實現。通過軍休養老機構中智能網絡的搭建,能確保智能化的穿戴、門窗、電器等互聯目標有效實現,此時通過數據分析開展管控操作,也能實現舒適及便利生活環境的有效營造目的。所以,未來智慧化軍休養老機構發展過程,應進一步探索養老服務和各種智能化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系,確保借助技術優勢作用的充分發揮,探索一條全新的養老服務之路[5]。
科技水平得到了迅猛發展,此時養老問題解決過程的一種重要舉措就是智慧化養老,在進一步發展智慧化養老技術的背景下,一系列影響服務質量的因素也會逐步凸顯,此時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智慧化養老服務的發展,也會給養老問題的解決造成影響。對此,為確保智慧化背景下軍休養老服務質量有效提高,為軍休老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智慧化養老服務,必須要在服務質量影響因素方面加強分析力度,之后通過有效措施的應用,逐步提高養老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