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話劇團,廣西 南寧 530000)
舞臺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人物的塑造是整個劇目的核心和靈魂,演員只有把握好人物塑造的方式,真正理解劇中人物的內心和變化,真正融入到人物當中去,才能塑造出最完美的角色。
對于戲劇表演來說,想要展現和塑造好人物的性格、內心以及整體,就一定要對人物進行最深刻地了解,一定要對人物有著自己的認識,充分體驗人物的內心生活,一定要熟悉人物的一切,才能把握好這個角色在劇目中所能體會的感情。因此劇本對于演員的作用不僅僅是引導,演員一定要深刻了解劇本的內涵,將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與其他人物結合、與劇本的背景和內容結合、與現實的情況進行結合,深挖劇中的人物思想和性格基調,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物塑造當中,對劇本中所要展現的情節背景進行詳細分析,對人物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理細節的描寫都要摸透,才能讓演員塑造的人物達到真正有血有肉的效果。
當然對于人物的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用心去體驗劇中人物的性格、臺詞與變化,也就是去了解角色的心理創作過程。其中演員一定要對生活進行深刻地了解,畢竟藝術創造都來源于生活,生活的靈感對于藝術的創造與人物的塑造都是非常重要的,想要真正塑造出讓人印象深刻且動容的角色,就必須要讓人感覺到角色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演員的閱歷也非常重要,必須要加強對生活的閱歷,同時加強對人物的理解,才是塑造一個完美角色的決定性因素。
演員接到扮演這個角色的任務后,要首先了解他的職業、文化程度、年齡、生活背景以及與他在劇中發生矛盾沖突或發生情感糾葛的人情世故,然后根據導演、編劇的要求,描繪出角色的個性特征、氣質類型,定位他的人物性格。只有找到了人物性格,才好為他找到舞臺行動,即心理動作和外在動作。廣西大型方言話劇《水街》中的一場戲,小鞋匠韋牽牛跟楊老友斗氣后,楊老友分給他一小塊臘肉,在極其饑餓的狀態中,韋牽牛不得不“折腰”,又不好意思去要,在楊老友幾次催促下,韋牽牛慢慢地挪著腳,低著頭一步一步地走近楊老友,當楊老友把一塊小臘肉放進他手中的碗里時,他屏住呼吸先看臘肉,再慢慢抬起頭,看著楊老友,眼睛中透著愧疚和深深的謝意!在這個情節里,韋牽牛沒有一句臺詞,全靠肢體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緒,人物的一舉一動,在規定情境中詮釋得非常準確和到位!這一幕給觀眾及專家們留下了深刻且難忘的印象??梢哉f,行動是舞臺上最能吸引觀眾眼球的,最能帶領觀眾走進角色內心世界的,也是最能讓觀眾賞心悅目的,所以說,行動是戲劇的第一要素。常有些演員在臺上忙忙碌碌,做這做那,但就是看不到人物的動機,看不到人物的思想活動,他心里空空,當然不會有真實的行動,表演不真實,既“假”又“空”。也常有些演員對舞臺上發生的事件不去認真判斷思考,過火地擠感情,虛假做作,須知道沒有內心獨白的空洞的“憤怒狀”“難過狀”乃是表演上的毛病。為了克服空洞表演,演員須熟練地把握行動的基本環節,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線,認真體驗角色的情感、情緒。
英國著名表演藝術家亨利·歐文在論及什么是戲劇表演藝術,特別是高境界的表演藝術時說:“這種藝術體現詩人的創作并賦予詩人的創造以血肉,它使劇里扣人心弦的形象活現在舞臺上?!边@里所說的詩人的創作,指的是劇作家所寫出的劇本。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戲劇表演藝術是演員在劇作家所創造出來的文學形象的基礎上,再創造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舞臺人物形象的藝術。而這種舞臺人物形象,是由演員在扮演角色時創造出舞臺行動的過程來完成的。
這種舞臺人物形象的創造能夠稱之為藝術,不僅在于他(她)應該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更主要的還取決于演員所創造出來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審美價值。因為演員創造舞臺人物形象的目的不是為創造而創造.而是要通過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舞臺人物形象來反映生活,評價生活,盡可能地去揭示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哲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觀眾從中領會生活的真諦;并且它還應該以優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話劇表演藝術讓觀眾從演員所創造出來的舞臺人物形象中獲得對于人生有益的啟示,在藝術修養上有所提高,最終能夠獲得審美上的滿足。
戲劇創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舞臺行動的參與,演員只要按照正確的創作方法創造,那么個性鮮明的角色形象就會誕生。
臺詞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表演者的語言加上肢體動作的表演來向大家展現出劇本人物與情節,這樣才能夠完成一部戲。同時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角色的塑造也是來源于生活的,但同樣也是高于生活的。在塑造人物之前更加要通過當時的社會情況、文化背景來把握和定位人物的基調,可以清晰地刻畫好一個人物。例如廣西大型方言話劇《水街》的第一場,當北京李老師和馬醫生初到水街時,街道主任給他們介紹補鞋師傅韋牽牛時,李老師和馬醫生親切的問候韋牽牛說:韋師傅好!韋牽牛頓時感到十分榮幸,但他低著頭,羞怯又真誠地說:你們也好!這一句話一說出,逗得臺下的觀眾哈哈大笑!本來這句臺詞是沒有“也”字的,是經過演員反復推敲才用上的。其實這個“也”字就是我建議才加上的,因為我覺得韋牽牛是到街上補鞋的山里人,他平時感覺自己身份低微,說出這樣的話是符合人物性格的。沒有藝術語言的塑造豈不是任何人物都是一樣的,毫無特點可言,還如何反應人物心理,人物背景,體現生活呢?藝術語言是塑造角色的重點,無論是一篇什么樣的稿件,一本什么樣的臺詞,都是要通過表演者的語言傳達出來的,只是語言經過了加工,不僅僅局限于一種聲音、一種音高、一種語調、一種情緒,通過文化社會背景準確的把握劇中人物的情感基調,為下一步的藝術語言塑造做好堅實的基礎,一旦定好基調,就要用合適的藝術語言去傳達劇中角色的情感,這樣會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把一個人物形象更好的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藝術語言的魅力。所以藝術語言在角色的塑造中是多么的重要。
對于戲劇藝術來說,演員的舞臺服裝是非常重要的,它對人物角色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符合戲劇曲目的具體內容、符合人物形象的特點的服裝才是成功的舞臺服裝設計。舞臺服裝可以塑造全新的人物形象,觀眾看戲劇的第一感覺便是演員的著裝,服裝造型設計是為了幫助演員塑造劇中人物外部形象,賦予整場戲角色而出現。服裝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很多的劇目演員穿著就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些演員只要演農民,不管南方北方,不管是山里還是平原,不管什么年代,一律戴一頂軍帽子,穿件藍色衣服,褲腳都是卷著而且一邊高一邊低。他們不知每個年代人們穿著是不一樣的,比如七十年代是穿黑藍土布衣服和布鞋的多,八十年代青年人穿喇叭褲子多,就算是農民他也是準備下田地或剛從田間地頭出來才卷著褲腳的,而且現在的農民卷著褲子下田的也少了,我家鄉的農民進地大多都穿水鞋的,甚至耙田也穿水鞋,平時都穿很新的衣服,只是在搭配上,顏色稍微不太協調。出去打工的年輕人,都是燙一頭或黃或紅的頭發,有的把頭發理得像一只有頭冠的鳥兒。所以我們要塑造戲劇人物,就得深入人民群眾,多看并多和他們接觸,才能捕捉到典型的人物形象。有的演員劇組給什么服裝就穿什么,從來不去揣摩人物,有的導演從來不認真分析演員的服裝穿的對不對,有的劇組怕麻煩,從來不上市場挑選服裝,每到演出就從倉庫拿出一些舊衣服出來敷衍了事,這些都是對觀眾不負責任的態度,是塑造不出鮮明的人物形象的。
以上演員塑造人物的三種方法都是一樣的重要,如果這三種方法是充分的,戲劇便真了,便活了,人物性格便鮮明起來并充滿了魅力。
從上面所說的這些來看,在戲劇表演藝術中,演員所創造出來的人物形象要想真正具有審美的價值,就必須是真、善、美的統一,就必須要對人物進行充分的理解。離開了或者缺少這種真、善、美的和諧統一,缺少對于人物的深刻理解,就無法奢談什么表演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