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各地廣電機構(從中央廣電總臺到各大省級電視臺再到區域性的媒體機構)都在積極謀劃“十四五”發展規劃。雖然因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傳媒技術不斷進化帶來的雙重不確定性,現在給自身明確一個可以具體執行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非常困難,但是,對于廣電機構和廣電人而言,在經歷著行業內外各方面因素帶來的多重壓力,長期為應付各類經營問題而無暇抬頭看路的當口,稍稍放慢一點腳步,集中時間和精力梳理一下自己現在所處的方位,看看五年后應該而且可以到達的目標,實在也是一件好事情。
大體上,現在思考未來五年的發展框架,雖然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未來的趨勢卻已清晰可見。就可以確定并把控的方面說,電視媒體走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路已無法回避也無路可退。關鍵是,可以延展五年的深度融合,空間在哪兒?路徑又在哪兒?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同的電視媒體是不一樣的。對于具有全國甚至是世界影響力的強勢電視機構而言,對標國際一流媒體,以深度融合為驅動力,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輿論影響力,應該是大方向。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建構自身的平臺級入口,同時根據自己長期積累的獨特優勢和資源(比如一些電視臺長期積累的媒資資源、有些電視臺有財經數據資源和分析能力、有些電視臺具有大型綜藝節目的研發和創新團隊等),形成高度專業化的垂直內容產品的生產和傳播品牌矩陣,從而建構起一個以平臺級客戶端為主要內容傳播和用戶集聚端口、以系列內容品牌矩陣為影響力延展空間的“1+N”型傳播格局。這一問題再向前延伸一步,就意味著帶有傳統強勢媒體烙印的電視機構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氣和智慧,在體制機制、技術創新、人才儲備、績效評估和經營模式等方面大破大立、巧破巧立,真正讓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力軍在新媒體主陣地上充分發揮作用和價值。
對于區域性的電視媒體而言,則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明晰自身的發展方位和能力邊界,既不要貪大求全,動輒要構筑平臺、營造生態,也不要惰性等待,等著全國性的政策和政府的扶持推動。較為切實的策略應該是,在地方整體推動的媒體融合戰略框架下,在區域媒體融合的基礎上,對接主流媒體平臺,借勢提升內容生產力和傳播影響力,同時,對接地方政府和社會需求,在服務群眾上下功夫,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尋求利益增長點。
當然,無論是強勢電視媒體還是區域性小型電視媒體,在設計五年融合發展目標的時候,都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所謂深度融合絕不僅僅是自我資源的重新勾兌,也不僅僅是媒介形態和內容生產業態的邊界消解,雖然這些都是深度融合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止步于此,就會發現,內容生產能力和傳播效果都在新媒體環境下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是,市場回報效果或者是自我發展能力卻每況愈下,成為非常努力地為社交媒體平臺提供品質內容的做嫁衣者。這也正是現在很多傳統媒體機構面臨的共同困境。因此,在媒體內部小融合的基礎上,要與市場和社會實現二次深度融合,在新媒體屬性+產業躍升需求、融媒體機制+區域社會治理等方面尋求合二為一式的深度融合,才有可能在滿足時代需求的前提下獲得自身發展的更大空間。
總而言之,未來五年,輿論場和市場都會在互聯網技術驅動下發生巨大變化,廣電機構會以怎樣的具體方式存在尚難斷言,但是,立足當下,為發展確定一個方向性目標,以自我革命的勇氣探索前行,這應該是廣電媒體未來一段時間的正確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