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宇
歌劇起源于西方國家,逐步的傳播到我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歌劇開始了中國之旅,開啟了它民族化的發展之路。我國音樂家們將西方歌劇進行了豐富的本土化創作,集合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形成了具有民族化風格的歌劇音樂。并且從中國近現代的文化、歷史、典故、傳說以及真人事跡中汲取創作養料,用歌劇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了全新的展現。可以說,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民族歌劇創作的萌芽階段,而我國的歌劇創作真正的步入正軌,是從新中國成立之后開始的,大量的具有民族化特色的歌劇作品被創作出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題材的歌劇作品誕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力。
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歷程有著很深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環境。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物質、經濟條件較差,當時的歌劇很多以戰時人民的苦難和斗爭經歷為題材,采用西方歌劇的藝術形式,音樂元素主要以民歌和戲曲為主,結構為板腔體,當時的代表作有《智取威虎山》等,這些就是中國民族歌劇的初始狀態。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眾多音樂家的精心創編下,產生了很多具有時代特征的經典歌劇作品。民族歌劇《白毛女》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而成的,喜兒的經典形象深入人心,她的經典唱段廣為流傳,直到現在《北風吹》都堪稱經典。這部歌劇是根據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故事創編的,講述了萬惡的舊社會將貧家少女迫害成“鬼”,新社會又將“鬼”變成人的故事。這部民族歌劇與群眾的生活、情感息息相關,貼合群眾的內心審美,從而也引起了大眾的共情心理。《白毛女》的創作成功,無疑給中國民族歌劇創作開啟了新的視窗,為民族歌劇創作鼓足了勁兒。之后,《劉胡蘭》、《赤葉河》《江姐》、《洪湖赤衛隊》等民族歌劇等逐漸的登上了舞臺,為民族歌劇創作進行了豐富的嘗試。新中國建設時期,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很多緊跟時代形式的新民族歌劇藝術被創作出來,創作了《小二黑結婚》《夫妻識字》等具有影響力的音樂作品。改革開放后,我國各地的經濟開始復蘇,各個方面的發展速度加快,人民群眾的思想層面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的開放,藝術創作也繁榮起來,民族歌劇作品類型也逐漸的豐富起來,這個時候的主題和形式更多地開始向西方學習和借鑒,并也在不斷的進行自我革新。
上世紀八十年代,民族歌劇創作開始走上了“以人為本”的創作方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很多具有中華民族文明特色的文化和歷史素材被作為歌劇創作的主要題材,通過精心的音樂舞蹈創編,向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呈現出了輝煌奪目的中國民族歌劇的魅力。民族歌劇《傷逝》由施光南譜曲,殷秀梅、關牧村等人演唱。在創作中融入詠嘆調、宣敘調等多種演唱方式,將我國的民族歌劇創作提升到了新的創作水平。并且也從之前的民族歌劇創作中吸收了養分,在表現形式更加注重歌曲的敘事性和情感性。既保留了魯迅先生在《傷逝》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情感色彩,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鮮明,而且通過各種對唱、合唱的形式來表達青年知識分子對封建禮教的抗爭。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力度的加強,針對重大歷史事件、影響力的人物、民間傳說、著名小說等內容,都進行了豐富的民族歌劇創作,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歌劇作品。例如,《花木蘭》、《秦始皇》、《白蛇傳》、《雷雨》等,都產生了一定文化藝術價值,不僅受到了我國人民群眾的喜愛,還且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巡演中獲得好評,以及各種成果獎項。進入到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文化事業逐漸繁榮,人民生活條件優越,對歌劇藝術的欣賞也有了新的追求。從而也促使了大量民族歌曲的產生,藝術作品大量誕生,類型多樣,藝術價值深厚。現今。我國的民族歌劇創作發展也突破了創作模式的限制,而是進入到了全新的創作階段,為民族歌劇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現今,隨著多元文化思想的滲透,藝術思想的開放,我國的民族歌劇發展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時代,民族歌劇的創作開始緊跟時代文化潮流做出了新的嘗試。比如,在歌劇創作形式上進行了更多的豐富,創作了很多音樂劇、輕歌劇等新的歌劇類型。在這個多元化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我國優秀的民族歌劇作品也走向世界更廣闊的舞臺,展現民族音樂劇的藝術魅力。然而,在多元文化創作背景下,民族歌劇的創作發展也面臨很多的競爭和挑戰,影響了我國民族歌劇發展的速度。一方面,我國民族歌劇創作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在創作思路和創作目標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僅更加的重視民族歌劇內在的藝術價值,還充分的考慮了文化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消費需求,以及民眾的審美需求和文化藝術追求。這種情況也導致了民族歌劇創作的內容和方面復雜,有的創作者為了一部歌劇精益求精,嘔心瀝血,耗時多年,付出了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打造一部歌劇精品;而有的創作者為了追求博人眼球的舞臺效果,符合大眾當前流行文化趨勢,破壞了歌劇藝術內蘊民族文化底蘊,使得民族歌劇淪為市場經濟的犧牲品。所以,當前時段為民族歌劇創作提供了最佳的時機和最成熟的條件,也在文化市場的驅使下面臨很多的誘惑。如何保持民族歌劇創作的初心,以藝術價值帶動商業價值才是根本,也是我國民族歌劇創作過程中面臨的重點問題。
如今,隨著文化的發展,很多歌劇作品將創作重心放到了舞臺效果的制作上,追求視覺審美上的豪華。舞臺的燈光、布景都布置的非常之奢華,然而片面的追求舞臺效果而音樂的品質卻沒有提升上來,民族歌劇音樂的創作力薄弱,創新力度不夠,導致民族歌劇作品沒有呈現出自身的藝術價值。近些年,隨著社會的快節奏發展,快餐文化也加快了滲透,反映在歌劇創作方面,不利的影響就是劇本創作逐漸脫離了民族文化底蘊,真正能夠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時代意義的民族歌劇劇本越來越少,很多只是對經典的傳統民族歌劇作品進行了翻新,劇本、唱詞等方面缺乏民族元素,劇情對當下時代的社會矛盾體現甚少。另外,受流行音樂的文化沖擊,在很多民族歌劇創作中,缺乏對民間音樂、戲曲等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內容的吸收,歌劇音樂一味的模仿歐美歌劇的創作形式和表現手段,使本民族的文化情感難以突顯,完全忽視了民族性元素的注入,使當前很多民族歌劇作品缺乏持久的藝術生命力,曇花一現。
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下,我國的民族歌劇要想走出過門,走向世界,并在不斷的文化發展和創新中,想要獲得自身發展的一席之地,根本是對民族化創作理念和特色的堅持。這種堅持彰顯了中國民族歌劇的精神內涵,在音樂內容和表演形式上對民族風格歌劇進行全面的展示。在我國民族歌劇的創作中,內容要以中國的文化、歷史、人物,以及中國故事作為創作題材。比如,將我國歷史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故事或歷史事件,通過改編創作成為歌劇作品,這樣既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又能在更廣的范圍內獲取大眾的認可。
此外,民族歌劇在演唱方面要借鑒和應用民族音樂元素,使民族音樂文化色彩突出。為了使民族歌劇能夠取得對外的持續發展,也要考慮國外觀眾或年輕觀眾的實際接受程度和藝術審美,可以在民族元素的基礎上稍作調整。比如,將戲曲中的唱腔和動作,可以轉化風格融入西方的現代歌舞元素,又保留了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潮流。這樣的創新變革讓民族歌劇具有時代氣質和精神風貌的同時,也有助于中國人民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豐富。現今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逐漸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民族歌劇作為一種綜合性較強的文化表現形式,也應該在時代藝術創作發展中有更新穎、更優秀的杰作產生。正如歐洲歌劇能夠歷經時代的洗禮,跨越民族與國界獲得大眾的認可一樣,中國民族歌劇也可以緊跟時代潮流,創作出更多經典劇目走出國門,獲得更多人的喜歡。
總而言之,中國民族歌劇創作要以廣大民眾的審美需求為基礎,將民族思想和精神作為創作基礎,保持自身的藝術風格,不能丟棄傳統的藝術文化特色。在民族歌劇的創作中要汲取戲曲、民歌、曲藝、舞蹈等民族音樂元素,要將這些豐富的音樂元素應用到中國民族歌劇的創新創作中,賦予民族歌劇更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此外,除了對經典民族歌劇藝術進行傳承之外,也要避免總是復排過去一些民族歌劇作品,畢竟很多歌劇創作具有時代性,文化審美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我國要多創作出一些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精神的原創歌劇劇目,并在創作中借鑒、應用其他歌劇成功的經驗,不斷豐富我國民族歌劇的內容形式,多途徑為觀眾展現民族歌劇的藝術魅力,增強民族歌劇的文化市場份額。
中國的民族歌劇有不少轟動一時并傳承很久的經典作品,如《江姐》、《竇娥冤》、《洪湖赤衛隊》、《蒼原》、《蘭花花》等,顯然這些歌劇作品都有著明顯的時代發展特色。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些經典是所處時代精神的體現,所塑造的形象非常真實,舞臺表演也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的文化追求、藝術喜好和審美眼光都會發生新的變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也會有所不同。因而,即使是對一些經典的民族歌劇進行復排,也一定要牢牢掌握時代的文化背景以及大眾的精神追求。
此外,在新民族歌劇的創作中,創作人員要在平時積累豐富的素材,腳踏實地的進行創作,這樣才能使民族歌劇的創新不會偏離民族文化的運行軌道,才能真正的符合民眾的心聲。中華民族璀璨的音樂文化沉淀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傳承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我國豐富的戲曲藝術,它本身的表現形式、創作結構與民族歌劇有很多相似、相近的地方。然而,現在古老的戲曲唱腔、表演很難被現代人所欣賞的懂,如何找一種合適的途徑將戲曲元素融入到現代歌劇表演中,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是關鍵。為了適應時代的創作需求,民歌歌劇的劇本、音樂、舞臺、舞蹈等元素要進行全面的創新設計,以符合時代文化審美特征。對經民歌創作與戲曲元素的深入創作實踐,既能彌補當下原創劇本缺乏的現狀,又能在當今文化市場繁榮的條件下,將優秀的民族歌劇在舞臺表演上進行升華,同時讓更多的觀眾有機會看到精彩的民族歌劇藝術,感受民族歌劇的藝術魅力。
其次,進一步加強民族歌劇原創劇本的編寫,將中國歷史中的故事、民間傳說等題材,賦予新的文化的價值的和創作意義。在與時俱進的文化發展中,使民族歌劇體現出新的創作和理念和文化價值。比如,民族歌劇《田漢》以我國著名音樂家田漢為創作原型,講述他在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感人故事。這部歌劇以民族歌劇創作為基調,加入了更多富有情感表達的情節,音樂中吸取了民間音樂和戲曲的元素,融入了民美唱法、戲曲念白、歌劇宣敘調等多種演唱方式,使這位音樂家的人物形象特點更加突出,深度的展現了人物民族精神的魅力。2021年原創歌劇《晨鐘》也被搬上了舞臺,這部歌劇是以中國共產黨先驅李大釗為創作原型,通過人物的命運曲折來展現一代偉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過程中,英雄共產黨員以鮮血鋪路,他們偉大的信念和忠誠依然指引著我們前進。恢弘的歌劇表演,彰顯了現代民族歌劇的文化價值。
總而言之,我國的歌劇藝術在本土化、民族化進程中形成了豐富的藝術體系,并展現出了民族歌劇的卓越成績。在將來的文化創作中,民族歌劇要結合當前歌劇創作的最新方法,融入民族文化因素,符合大眾音樂審美,將更多具有時代文化特征的優秀作品創作出來,豐富我國的藝術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