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貴柱(山西省地質勘查局二一七地質隊)
事業單位是由國庫撥款設置,受國家行政機關領導,為全國人民提供科、教、文、衛等公益性服務,且接受全國人民監督的公益性機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我國事業單位的運營管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運營模式日漸市場化。這意味著,未來事業單位的發展將直面市場經濟中的諸多突發性挑戰,其運營管理風險增加成必然趨勢。為降低運營管理中的風險,事業單位有必要從加強內部審計入手,通過防范內部審計風險提升內部審計質量,為事業單位的穩健、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所謂“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即事業單位中負責審計的人員在審計工作中將錯誤或存在瑕疵缺陷的財務報告及審計結果認定為合法、合理、公正,并以此為依據給出錯誤審計意見的一種潛在可能性。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具有內隱性、持久性與必然性等特點。事業單位屬于服務類公益性機構,其雖不將利益最大化作為基本目標,但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內部審計的結果也會影響到整個事業單位的發展。例如,內部審計對財務管理、領導考核、單位效用等缺乏科學衡量會直接導致審計風險產生,且這些風險往往是內隱性、間接性的。并且,只要事業單位正常發展運營,內部審計風險便會出現,其貫穿于整個事業單位發展的始終,具有持久性與必然性的特點。從成因上看,內部審計風險可能源于內部審計人員有意或無意的判斷錯誤,也有可能源于內部審計工作過程中的其他出錯環節。
在內部審計風險規避方面,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便是法律法規制度的缺乏。首先,我國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目前,《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中國內部審計準則與指南》《審計法》是事業單位開展內部審計的基本依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文件中的相關規定顯得粗糙、落后且實用性變差,其缺陷逐漸暴露。審計人員在遇到新問題新情況時難以再參考這些文件,而只能憑借主觀判斷開展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內部審計風險的發生。其次,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制度不夠完善。在法律法規缺乏的情況下,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制度的制定也存在一定弊端,難以為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內部審計體系不完善是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的重要成因。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包括很多內容,如內部審計人員、內部審計方法、內部審計目標規劃等資源的合理配置。此外還包括內部審計模式實施、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培訓以及內部審計成果管理等多項內容。總的來說,內部審計體系的構建范疇可歸結為審計資源、審計質量這兩個層面。但就目前來說,很多事業單位無法做好對內部審計資源、內部審計質量的科學管理,導致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體系不夠健全,既而引發內部審計風險。具體來說,內部審計體系不健全主要體現在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偏低、內部審計方法缺乏先進性、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制度不健全、內部審計模式不夠創新等方面。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很多事業單位的審計工作均由單位的領導負責,而內部審計人員在內審工作中只有匯報工作、提出建議的權利,并沒有獨立的審計執行權,這說明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較差。在我國的事業單位中,很多事業單位都未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即便有些事業單位設立了內部審計部門,這些部門也大都設置在財務部門之下,或者與本單位的紀委合署辦公,其獨立性依然難以保障。內部審計獨立性差是導致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滋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內部審計獨立性不夠則與事業單位領導缺乏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密切相關。領導不夠重視、審計部門形同虛設、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遭質疑都導致內部審計監督職能的削弱,故必須提升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1.完善內部審計法律法規。我國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發展較為緩慢,各項法律法規尚且不夠成熟,而法律法規的殘缺與漏洞將直接引發固定性、控制性與抽檢性等各類內部審計風險。為規避與防范風險,健全與完善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法律法規已經刻不容緩。首先,借鑒西方國家內部審計立法方面的優秀經驗,并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完善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內部審計發展較為成熟,其在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立法方面有較多可借鑒的經驗。我國可立足本國國情,并結合內部審計發展實況有選擇性地吸取西方國家的內部審計立法經驗。例如,可在國家層面設立《內部審計法》《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其次,立法部門可邀請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專家或審計單位的權威審計人員參與到內部審計立法中,制定《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暫行條例》等法規文件,以推動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規范有序開展。
2.制定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制度。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直接影響事業單位的切身利益,為進一步防范風險,事業單位應在現行《審計法》《中國內部審計準則與指南》以及其他內部審計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制定適合本單位的內部審計制度,以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工作的監督與服務職能。一方面,完善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準則。可從業務角度出發,對單位現有內部審計準則進行優化,著重完善內部審計業務準則、審計人員審計責任界定準則、打擊虛假審計信息與風險預防準則等。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內部審計工作流程制度。審計工作流程制度應包括審計任務確定、審計命令下達、審計報告出具等各個方面的規范程序,確保內部審計人員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加強內部審計資源管理。內部審計資源是確保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規范有序推進,有效規避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必要條件。要加強內部審計資源管理,第一,集中力量、側重要點。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資源有限,在進行審計時,應充分調動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優勢,集中優質內部審計資源對重點審計領域如事業單位經濟效益、財務收支狀況、專項經費等進行審計,以提升內審效益。第二,制定內部審計規劃,確保內部審計對事業單位運營管理的各個層面進行全覆蓋。事業單位可制定中長期內部審計工作規劃和方案,針對內部審計工作涉及的各項內容制定科學的任務實施進程表,明確每一項內部審計工作開始與結束的時間。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內部審計的質量,還能節約審計資源,確保資源優化配置。第三,轉變內部審計組織方式。一些小的事業單位或審計人員素質偏低的單位可通過內部審計外包的方式來開展內部審計,或者聘請專業審計人員來單位兼職,完成內部審計工作。此外,還要采用科學的內部審計方法。內部審計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內部審計資源,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信息化已成必然趨勢。事業單位應對傳統、陳舊的審計方法進行優化更新,依托大數據、互聯網等建立全新的內部審計信息化平臺系統,負責對各種審計材料數據的分析、整理與存儲。在信息化的21世紀,事業單位有必要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優勢,采用信息化的內部審計方法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發現風險與防范風險的能力。
2.強化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強化內部審計質量管理主要從內部審計人員質量與內部審計整體工作質量兩個層面來推進。首先,加強內部審計人員質量管理。國家人事部門應提高招聘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的門檻,招聘德才兼備的優秀內審人員。在招聘時,應嚴格執行內部審計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確保每一位內審人員都能持證上崗,拒絕一切濫竽充數之人混跡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隊伍。為確保內部審計人員與時俱進,不斷夯實專業知識,提升綜合能力,事業單位應定期組織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活動。培訓活動要力求多樣化,可以通過線下培訓形式開展,也可通過微信、QQ、視頻會議等線上模式進行。在培訓時,尤其應做好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培訓,使內部審計人員在工作中恪守職業道德,做到愛崗敬業、廉潔奉公、公平公正,以進一步降低內部審計風險。其次,加強內部審計整體工作質量管理。內部審計風險防范與內部審計整體工作質量密切相關,提高內部審計整體工作質量有利于防范內部審計風險。一方面,應轉變內部審計模式。傳統的內部審計一般在事后進行,事后審計的模式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在審計中容易出現紕漏,加速了審計風險的發生。因此,應將事后審計模式轉變為事前、事中與事后相結合的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內部審計整體工作質量管理制度,以制度約束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具體來說,主要應健全內部審計領導小組制度、內部審計風險評估制度、內部審計復核工作制度、內部審計追責與賠償制度等。例如,內部審計領導小組制度從審計小組成員組成以及審計工作部署等各個方面提高了內部審計工作的規范性與公正性;風險評估制度明確了風險評估的范圍、重點、標準以及解決的方法,提高了風險防范的效率;內部審計追責與賠償制度強調責任追究與經濟賠償,一定程度上讓違規違法人員無處遁形。
1.加強領導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事業單位領導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直接關乎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效率。事業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應該對事業單位的領導班子成員進行內部審計、內部審計風險以及風險防范等相關內容的培訓,使每一位事業單位領導都能充分意識到內部審計工作以及內部審計風險防范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與此同時,事業單位領導也應與時俱進,主動加強內部審計知識的學習,擴充知識視野,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為提升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并進一步防范內部審計風險,事業單位領導還應將內部審計風險防范置于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并在制度、財力和技術等方面予以支持,為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奠定基礎。2.保持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保持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是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防范的基本條件,也是重要手段。事業單位應設立一個職能健全、高效快捷,且獨立于事業單位其他部門之外的內部審計機構,并配備專門的內部審計人員。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時,必須保證其在審計職能、審計權力上與紀委、財務等其他部門彼此獨立,互不交叉。另外,事業單位的領導要大力支持內部審計機構的工作,給予內部審計工作人員足夠的權力與信心,使其能夠在審計工作中避免上下級關系對工作造成的影響,公平公正、獨立高效地做好內部審計工作。由于內部審計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內審人員在崗位工作中容易與單位其他部門形成矛盾沖突,而單位領導要加強溝通,盡可能避免內部審計跨部門沖突的出現。
事業單位加強內部審計風險防范既可避免國有資產流失,防止內部腐敗,又可創設良好的發展氛圍,實現自身長遠可持續發展。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具有持久性、隱蔽性等特點,其貫穿于整個內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難以完全消除,審計人員只能通過提高內部審計質量來最大限度降低審計風險。從內部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來看,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可從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完善內部審計體系、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等幾個方面來落實。在內部審計中,事業單位審計人員要基于審計風險成因不斷探索更先進的內部審計理念與方法,真正從規避審計風險視角推動內審工作的優化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