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雅林(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新常態發展階段,這要求我們在經濟穩增長的同時轉變發展思路,更加關注經濟發展質量,關注以提高經濟效益、減少能源消耗、維護生態平衡為目標的經濟增長新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東三省以重工業為主,能源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但是東北地區大量的能源消耗會破壞生態環境、引發資源枯竭,嚴重制約東三省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東三省為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加大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但一味地閉門造車不利于形勢的好轉,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東三省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產業結構升級三者的動態關系,依據研究結論,有針對性地開展周邊合作,希望能為東三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指明前進道路。
自2005年至今,國內學者分別基于不同的樣本區間和地域,考察產業結構升級、能源消耗以及經濟增長的動態變化特征,形成諸多理論體系。在整合學者研究文獻發現,過往學者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經濟層面,分析變量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很少有學者關注于地區因素,更不要說同時研究某一區域內三個變量間的動態相互性特征。因此,本文在前人學者研究基礎上,結合東北地區1999-2019年面板數據,研究上述三個變量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期為東三省政策制定提供意見參考。
本文構建模型,結合VAR模型和面板數據的優點,可以更好追蹤觀測同一變量在多個時點上變化。
本文構建的模型表達式如下:
在表達式(1)式中,我們用i來表示省份,包括:遼寧省、黑龍江省和吉林??;其中t表示年份;k表示滯后階數;yi,t表示3個向量。
本文選取1999—2019年東三省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源自樣本期間內東三省統計年鑒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其中樣本數據均為東三省年度數據。在收集到的面板數據基礎上,本文對三個變量的指標作出如下規定:
經濟增長指標,本文選用1999-2019年東三省年度生產總值(GDP)來衡量各省經濟增長情況。同時為了減弱模型中數據的異方差性,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將經濟增長指標記為lngdp。能源消耗指標,本文選用東三省年度能源消耗總量來衡量該地區的能源消耗。將能源消耗指標記為lnnh。產業結構升級指標,本文通過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賦予不同的權重,計算各產業的產業占比,綜合得出一、二、三產業占比的加權和。將產業結構升級指標記為indus。
測算公式為 :
在正式建立面板向量自回歸(PVAR)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和能源消耗三個變量的平穩性分別進行單位根檢驗,以防止由于存在不穩定變量而影響了模型的估計結果。在單位根檢驗方法上本文采用LLC和IPS檢驗方法。
表1統計了各變量的檢驗結果。 由表1可知,indus、lngdp、lnnh三個變量不能完全通過單位根檢驗,即indus、lngdp、lnnh是非平穩序列。通過對上述3個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后,我們得到Dindus、Dlngdp、Dlnnh,3個變量均為平穩序列?;谏鲜銮闆r可以認為indus、lngdp、lnnh三個變量存在一階單整。使用一階差分后的變量Dindus、Dlngdp、Dlnnh來進行接下來的PVAR模型估計。
表1 向量單位根檢驗結果
為了接下來對PVAR模型的估計,需要對經濟增長(Dlngdp)、能源消耗(Dlnnh)與產業結構升級(Dindus)進行最優滯后階數的選擇,基于AIC、BIC、HQIC準則,分析表2滯后階數選擇結果可知:由經濟增長(Dlngdp)、能源消耗(Dlnnh)與產業結構升級(Dindus)構建的P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3階。
表2 滯后階數選擇結果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我們對經濟增長(Dlngdp)、能源消耗(Dlnnh)與產業結構升級(Dindus)建立3階PVAR模型,并對上述變量進行helmert變換,如表3所示。
表3列出了該PVAR模型的GMM估計結果,其中h_Dindus、h_Dlnnh、h_Dlngdp、分別為 Dindus、Dlnnh、Dlngdp變量經過變換得到的。
從表3可以看出,經濟增長(Dlngdp)的滯后一期與當期的能源消耗(Dlnnh)的影響值為0.1804,二者存在正向關系,但是經濟增長(Dlngdp)的滯后二、三期與當期的能源消耗(Dlnnh)存在顯著的負向關系。短期內東三省經濟增長加大了對能源的消耗量,但將時間線放長來看,三省經濟持續增長可以有效抑制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同樣的,能源消耗(Dlnnh)的滯后一期與當期經濟增長(Dlngdp)存在正向關系、滯后二期與當期經濟增長(Dlngdp)存在負向關系,也表明東三省的能源消耗在現有模式下,短期內能源消耗量的增加會刺激經濟增長,但長期來看過多的能源消耗反而會對經濟發展起到抑制作用。產業結構升級(Dindus)與當期的能源消耗(Dlnnh),在滯后二期以前影響不顯著,在滯后二期時存在顯著的負向關系,這意味著隨著產業布局的逐漸完善,對能源消耗的抑制作用表現明顯,因此合理化的產業結構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量
表3所反映單個變量變化對其余變量的影響并不能完全反映上述三個變量間的相互關系。因此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三個變量之間存在的動態特征,我們需要利用PVAR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
表3 PVAR模型的GMM估計結果
如圖1所示,脈沖響應圖的第一行反映了能源消耗(Dlnnh)受到產業結構升級(Dindus)、經濟增長(Dlngdp)以及自身沖擊后產生的影響。當能源消耗(Dlnnh)受到產業結構升級(Dindus)的沖擊時,能源消耗(Dlnnh)在第一期的反應不是很明顯,之后短暫上升后直線下降,產生負向反應。表明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優化,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量在不斷減少。這是因為產業結構升級將發展重點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轉移,而能源的大量消耗主要來自第二產業,產業結構升級會直接有效地改善東三省的能源消耗現狀。當能源消耗(Dlnnh)受到經濟增長(Dlngdp)的沖擊時,能源消耗會產生正向效應,但這種正向效應會逐漸下降,直至滯后二期時,這種正向效應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情況表明,東三省經濟增長初期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為代價,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經濟繼續增長所需的能源消耗增加額呈現遞減趨勢。
圖1 PVAR 模型的脈沖響應圖
對于產業結構升級(Dindus),當產業結構升級(Dindus)受到能源消耗(Dlnnh)的沖擊時,產業結構升級(Dindus)當期會產生負向反應,隨后會在-0.005之間波動,反應程度不是很劇烈,這種情況表明,能源消耗(Dlnnh)與產業結構升級(Dindus)長期來看會呈反方向變動。當產業結構升級(Dindus)受到經濟增長(Dlngdp)的沖擊時,當期的產業結構升級會產生負向反應,反應不是很明顯,但在第三期,這種負向反應會迅速下降至-0.005,直到第三期之后,產業結構升級開始逐漸回升。這一跡象表明,東三省經濟發展初期,經濟增長并沒有帶動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這一情況也符合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特征,即產業結構調整大部分都是被動完成的。當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來看,隨著東三省產業結構日益完善,此時的經濟增長逐漸可以帶動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對于經濟增長(Dlngdp),當受到能源消耗(Dindus)所帶來的沖擊時,經濟增長在第一期會有正向反應,此后正向反應在逐漸削弱,這表明在早期,隨著能源消耗的增加大幅度刺激東三省經濟增長,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單一的能源消耗不能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這表現為正向效應逐漸減弱。當經濟增長(Dlngdp)受到產業結構升級(Dindus)的沖擊時,經濟增長在當期會呈現負向反應,緊接著第一期又會出現正向反應。這種反應符合東三省當前的經濟增長情況,東三省第二產業在產業布局中的占比過高,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初期會對經濟增長呈現一定的負向作用,但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這種負向趨勢會逐漸削弱至消失。
方差分解的結果能夠反映出隨機擾動項的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影響的貢獻度。
通過表4的結果顯示,對產業結構升級(Dindus)變化的方差貢獻率主要來自自身和能源消耗(Dlnnh),分別為59%和22%,且從滯后20期開始來自自身和能源消耗的貢獻率趨于穩定,經濟增長(Dlngdp)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率較小。
表4 方差分解表
雖然到第30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高,但最大僅為18%,說明產業結構升級主要受自身和能源消耗的影響。對東三省能源消耗(Dlnnh)變動影響較大的依次是:能源消耗,在第10期時貢獻率為83.5%,到第30期時貢獻率仍然占據83%,;其次是產業結構升級(Dindus),方差貢獻率達到了10%左右;經濟增長(Dlngdp)對能源消耗變化的貢獻率最小。對于經濟增長而言,其自身與能源消耗、產業結構升級方差貢獻率差別不大,說明東三省的經濟增長受自身以及產業結構升級(Dindus)、能源消耗(Dlnnh)的影響比較均衡,尤其是能源消耗和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影響趨于均衡,分別為27%和30%,說明東三省經濟同時受能源消耗量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且影響程度較大。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東三省經濟發展早期,能源消耗增加會帶動經濟的持續增長,這一點從脈沖響應圖中可以看出,當早期的經濟發展受到來自能源消耗的沖擊時,短期內經濟水平會大幅上漲,呈現出明顯的正向效應。這是由于東三省以高能耗的重工業為主,大量消耗能源會刺激重工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但隨著東三省能源的大量開采以及環境污染的日趨嚴峻,這時候大量消耗能源資源,會對經濟增長起到負面作用,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可能抑制經濟的發展。
通過構建PVAR模型,以及對模型結果細致分析,并結合當前東三省實際發展情況,建議如下:
政府機構應逐步制定與完善能源利用效率的相關準則,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大政府有關機構的監督力度,逐步淘汰東北地區的落后產能。東三省可以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模式,增加服務業和其他環境友好型產業結構的比重,提升產業結構布局的合理化水平,減少對能源的過度消耗。同時政府應加強對低碳理念的宣傳工作,號召全體公民節約資源,珍愛環境。從一點一滴出發,從身邊事做起,抑制對能源的過度需求。另外,可以制定省級層面政策,宏觀調控能源投入比例,主動引導東三省的產業結構優化。而產業結構升級也會反過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刺激經濟增長,最終形成東三省經濟、資源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目前東北地區仍然以第二產業為主體,而且第二產業中高能耗企業占比居高不下,由此引發的能源消耗大幅增長,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而同處東北亞地區的韓國,其能源利用率和新能源技術穩居世界前列。韓國受本國資源限制,能源危機意識強烈,其能源問題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吸收韓國的能源政策和產業布局經驗,短時間內擺脫現有窘境。例如,可以借鑒韓國嚴格的能源政策,將能源消耗與環境保護相掛鉤,督促企業更新換代。同時政府可以倡導本省企業和韓企開展合作,聯手推動新型綠色能源技術,開發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