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六紅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普及,“新媒體”和“全民攝影”兩個新詞的出現,折射了當前媒體行業的時代特色。新聞攝影記者在這兩股洪流的席卷下,面臨很大生存壓力。要想生存、發展下去,勵精“圖”治是必要途徑。
與文字相比,圖片、視頻更具直觀性,因此逐漸成為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因攝影的愈發簡單化和大眾化,加之新傳播媒介的不斷涌現,新聞攝影記者和普通民眾之間攝影水平的差距在逐漸縮減,記者專業身份也被不斷弱化。攝影記者面臨著如下就業壓力: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攝影師,專業的拍攝設備不再為新聞攝影記者所獨有,攝影記者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互聯網成為新聞攝影作品傳播的主陣地,拍攝工作的開展不再依賴于專業的攝影設備,傳播也不再局限于報紙等傳統媒體平臺,各種短視頻APP的興起給攝影記者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已經不可逆轉,新媒體勢必成為未來媒體行業發展的主流。報社、電視臺新聞攝影設備購買和后期維修成本較高。與傳統媒體專業攝影記者拍攝的圖片、視頻相比,基層群眾拍攝的圖片、視頻時效性及直觀性更強。迫于生存壓力,一些新聞機構的新聞攝影部被裁撤,在攝影方面的資金扶持力度也在削弱,攝影記者人心惶惶。
隨著短視頻APP等各種社交媒體的迅速崛起,圖片、視頻的拍攝呈現大眾化發展趨勢,人們可以用手機隨時隨地隨意拍攝、上傳、分享、評論攝影作品。
因此,攝影記者的競爭對手全民化。雖然有的普通人拍攝的新聞作品在專業度方面不高,可勝在及時性、即時性、真實性強,與當下新聞受眾的快餐化、碎片化需求不謀而合。
新媒體和全民攝影時代的來臨,給新聞記者帶來一定生存壓力的同時,也給行業轉型和升級目標的達成帶來了機遇。換言之,要想在生存困境中取得成功,勵精“圖”治是十分必要的。
為增強拍攝內容的感染力,新聞攝影記者應最大程度地將新聞事件真實一面呈現給受眾,需深入現場捕捉真實畫面。新聞攝影記者不僅要深入探索,到別人沒有拍過的領域去發現新聞,更要確保新聞攝影作品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協調。
如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解放日報》攝影記者賴鑫琳前往武漢,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里拍攝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照片和視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記者的使命。他拍攝的圖片《如釋重負》打動了很多人,湖北省人民醫院江文洋醫生在武昌方艙醫院值完最后一個夜班后躺在空床上。“那個畫面簡直太魔幻了,穿著防護服的他像極了一個宇航員,在太空中執行完漫長又艱難的任務之后,終于落地在地球上的感覺。我二話沒說,立刻站在旁邊的一把椅子上,把這一幕拍了下來。”賴鑫琳如是說。
“VLOGE拍攝”是自媒體出現后的一個新詞,是指通過鏡頭講故事,引發受眾情感共鳴。從某方面來講,在新媒體時代和全民攝影時代背景下,新聞攝影記者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即合理運用鏡頭講好故事,為受眾提供深閱讀。專業拍攝和普通拍攝最本質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有深度,這也是考驗新聞攝影記者專業能力的重要指標。在新聞信息爆炸的時代下,雖然攝影作品鋪天蓋地,但是有感染力和深度的新聞攝影精品還是少數。攝影記者要不斷提高拍攝內容的質量,提升業務能力,多做獨家新聞。
當代社會,技術的不斷革新拓展了創作的空間,顯著地降低了拍攝成本,提高了新聞攝影作品內容的豐富度和層次性。現階段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為進一步提高新聞的影響力,應將圖片、視頻與文字相結合,深化作品內涵。新聞攝影記者必須遵守“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捕捉新聞熱點,用“三心(愛心、善心、同情心)”發現新聞亮點,發揮“三力(觀察力、敏銳力、捕捉力)”提高作品影響力。只有人走得近,心貼得近,才能用鏡頭表達時代的變化,用真情感受老百姓的冷暖。什么樣的影像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答案是:關注當事人的情感命運的東西才能永存。
新聞攝影記者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和全民攝影時代的沖擊下,新聞攝影記者與普通大眾之間攝影水平的差距在不斷縮減。為從根本上提高作品的完整度和價值性,需做好如下工作:深入現場,呈現最真實的新聞畫面;善于運用鏡頭來講故事;將圖片視頻與文字相結合,深化作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