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傳統的新聞攝影主要采用專門的攝影設備來操作,拍攝完成之后以報紙和雜志期刊為載體來刊印與發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新聞攝影的傳播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各類先進智能設備的攝影功能較為強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使用這些攝影設備拍攝后借助互聯網渠道傳播新聞圖片,這種新型的圖片傳播模式大大提升了新聞圖片的時效性。
新媒體環境使傳統的新聞攝影教學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的新聞攝影教學工作主要借助專業的攝影設備來進行,這些設備價格高昂、專業化強。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門檻降低,很多業余的攝影愛好者都能加入到這個行業中。新聞攝影教學更多地以數碼設備為出發點來指導學生。
首先,新的媒體傳播環境給攝影記者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傳統媒體環境中,攝影記者拍攝的圖片通常只用于自己所在的報紙、雜志。但進入新時代后,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攝影記者可將新聞圖片上傳至網絡平臺,在短時間內實現廣泛傳播,其他媒體或網民都能進行瀏覽、轉發,從而打破了傳統新聞媒體信息傳播的局限性,提升了新聞圖片的傳播價值。
其次,新興媒介的快速發展給攝影記者帶來了更多機會,這也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傳播環境,它促使攝影記者不斷提升攝影水平。新媒體時代下的攝影記者必須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以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新媒體的出現降低了攝影記者的入行門檻,每個人都可以拍攝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圖片或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攝影記者的從業壓力劇增。
最后,新媒體環境也加劇了新聞攝影記者的內部競爭。一些傳統媒體發展遇阻,為降低經營成本開始裁員。新聞攝影記者只有具備高超的攝影技術,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立足。
在信息時代大背景下,人人都是攝影師,人人都能夠以第一手新聞影像傳播者的身份來報道新聞。新聞攝影作品的傳播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尤其是隨著5G時代的來臨,新聞攝影設備的功能更加強大,傳播方式更加靈活,傳播途徑更加多樣。
通常來說,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離不開社交平臺。
其一,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借助互聯網搭建的新聞平臺在發展壯大,從而給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也為新聞攝影記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的信息傳播空間。攝影記者可以借助網絡社交平臺隨時交流工作內容和心得,上傳拍攝的圖片。網絡平臺圖片信息體量較大,傳播過程中難以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和管理,一些不良圖片信息也容易混入其中。
其二,圖片信息來源具有多樣性。隨著信息數字化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的普及加快,人們使用數碼相機、手機等各類設備把拍攝的圖片發布到網絡上,有的具有新聞價值,有的僅具有觀賞價值,沒有新聞性,這就給人們辨識、判斷新聞圖片增加了難度,有的時候人們難免會把過時的圖片當作新聞,造成烏龍事件。
如今,微博、微信等各種社交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隨著移動智能手機應用的普及,信息來源呈現出多樣化特征,方便了新聞傳播,但也使網絡信息呈現出碎片化和泥沙俱下的特征,這對新聞工作者辨別信息真偽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同時使信息監管的難度不斷加大。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使用網絡就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信息傳播及互動交流。利用互聯網平臺,每個用戶都可以分享圖片信息和文字信息,推動了信息二次傳播。受眾既是傳播者,也是信息接收者,這樣一來就拓展了傳播范圍,進而提高了新聞攝影的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使用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就能進行在線傳播與發布,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增強了新聞的吸引力,使新聞圖片的價值得到全面展現,這是新媒體背景下新聞攝影的最大優勢。
新媒體時代,要想全面提升新聞攝影質量,攝影記者就必須樹立全新的觀念,從創新的視角來開展拍攝工作。
目前,新聞信息傳播范圍較為廣泛,受眾的主體地位越來越高,攝影圖片主要是為了滿足受眾需求,所以攝影記者應充分考慮受眾對圖片信息的喜好。
攝影記者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轉變思想觀念,改進工作作風,拍攝圖片的過程中要站在受眾的立場考慮,找準受眾的關注點,用充滿創意和內涵的新聞圖片引發受眾共鳴,使報道更有深度。
攝影記者要努力挖掘新素材,拓展新角度。攝影記者要奮戰在一線,只有深入現場,才能發掘新聞真相,提升其圖片的社會關注度。攝影記者只有合理選取拍攝角度,才能獲得獨特、新穎、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聞圖片。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獲得可持續發展。攝影記者應該增強自身的新聞意識。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攝影記者要爭取第一個到達現場,用慧眼捕捉關鍵的新聞信息,及時記錄下來。在全民皆“拍”的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突發事件經常在發生后幾分鐘內就被傳到網上。這也就更加考驗攝影記者的專業能力和反應速度。只有善于發現新聞亮點,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獲得更多受眾青睞。
新時代,新聞攝影人員的工作壓力較大,媒體單位要組織好業務培訓工作,提升其綜合素養,把新聞攝影記者培養成為一專多能的人才。
首先,提升新聞攝影記者的道德素養。在網絡時代,虛假的新聞圖片并不鮮見,圖片造假行為讓很多媒體機構的信譽及權威性備受質疑。攝影記者必須始終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把握好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傳播先進文化,堅決抵制低俗、虛假內容。
其次,提升新聞攝影記者的專業素養。在全民皆記者的時代,攝影記者應該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堅持自己的報道風格;善于觀察與發現,積極創新拍攝角度,拓展拍攝思路,開闊思維,借鑒新經驗。要注重提高新聞圖片的思想性。思想性是作品的活的靈魂。作品只有具有了思想性,才能更有深度,才能與大眾的“隨手拍”區別開來。
最后,媒體機構要做好業務培訓工作,使新聞攝影記者朝著復合型人才發展。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新聞攝影記者僅依靠單一的工作技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傳媒企業應該盡快改革和完善新聞傳播管理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新聞攝影記者向復合型人才轉變,實現提升新聞攝影記者綜合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環境下,信息傳遞及接收主要依靠計算機網絡技術,這給人們的生活及工作帶來了巨大改變,也給新聞攝影工作帶來了影響。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重要改變,對具有極強視覺沖擊力的圖片的關注度上升。在日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視覺新聞越來越注重“吸睛”效果,注重圖片的內涵和視覺張力。新聞攝影報道角度及方式逐漸趨于多樣化,新聞攝影的題材范圍越來越廣,時效性增強。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新聞攝影傳播是大勢所趨。新聞攝影記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合理使用網絡與計算機技術,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與時效性,才能把握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