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連芝
(河北省霸州市第六中學,河北 霸州 065702)
很多人認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不需要運用太多的語言思維,只要記住一些知識點即可,但實際上,英語是一門非常靈活的學科,只有掌握思考辨析能力,才能對英語閱讀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推理,順利完成用英語進行多元化思維的過程。比如,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看字面意思,而是要思考這些字、詞、句、段真正想要傳達的深層含義,同時思考文章的具體內容等,不能僅僅關注于表面。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并不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要真正找到技巧進行知識的學習,保持高效學習的狀態,這就是為了培養學習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掌握英語的認知策略以及交際策略等,能夠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和價值,高效學習。比如,在進行閱讀時,學生要學習相應的閱讀技巧和方法,采取一定的學習策略進行閱讀,而不是全程毫無方向地進行知識學習。
其實對于很多中國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比較缺乏自信,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因為學生對英語的接觸較少,所以并沒有達到基礎扎實的地步。由于沒有底氣,很多學生缺乏自信,而且有的學生認為,反正自己在這方面沒有優勢,那么就沒必要浪費時間,更沒有動力再繼續堅持學習下去。除此之外,在當前的社會中,學生僅僅采用漢語進行日常交流,英語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聯系并不緊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認為即便英語學不好也沒有太大影響,所以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降低,沒有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不少學生認為英語閱讀具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有時候自己能夠清楚理解里面所有單詞的意思,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理解某些句子或者段落甚至文章。因此這也造成很多學生受到打擊知難而退,學習的欲望大大降低。不僅如此,我們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充滿熱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也覺得自己完全理解了文章大意,認為自己的閱讀效果不錯,但是當他們核實自己閱讀練習的答案時,一旦發現自己的理解與原文相悖太多,就會嚴重受到打擊,導致自尊心受挫,直接影響自信心的培養。
就英語這門學科而言,本身作為外來學科進入中國,為了能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國人積極學習,但是當前的教學實況并不理想。首先,中國人多數采用漢語進行交流,因此并不具備英語學習的母語環境,受到中文思維的影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明顯問題。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卻直接忽視學生的水平和狀態,自顧自按照課程要求進行教學,并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適合目前這一狀態的學生。而且現在很多英語教師都是中國人,他們學習英語之后再將所學傳授給學生,傳統觀念下,學生學習英語都是靠死記硬背居多,在學習方法上缺乏靈活性。盡管時代一直在改變,這些教師仍然還將自己以前的學習方式傳授給學生,這種教授以及學習方式是非常落后的。傳統英語課堂上,教師僅僅是自己講解文章,著重強調英語閱讀中的重要知識點,學生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學生想要得到提升也比較困難。因為教學方法的落后對于新時代的學生而言是一個致命的缺點,讓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變得死板而無趣。可是受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扮演著唱獨角戲的角色,課堂之間缺乏互動,教師不清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導致學生無法提升個人英語水平。
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要注意把握好“度”,不然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白學生應該學習什么,而不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去閱讀和學習一些不符合自己水平的內容。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挑選不同類型的閱讀題材。很多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找到學生感興趣的閱讀題材,從而使其對英語閱讀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要做到這點,教師要關注學生,一切都以學生為主,滿足學生現階段的知識學習需求,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擴寬知識層面,讓其不斷成長進步。
都說環境影響人,從古時孟母的故事中就可見一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出一種適合展開英語閱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受到影響,自覺進行閱讀。只要教師可以合理創設情境,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投入閱讀中。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很多學生看到那些英語詞匯都覺得壓力較大,這時教師不用著急引入主題,可以先采用其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展示圖片,讓學生描述圖片中講述了什么內容,思考圖片的含義。人都是視覺動物,相比于文字,圖片對學生而言更有吸引力,這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揣測圖片的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進入教師設下的“圈套”,主動進行思考。
綜上所述,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找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比如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正確,是否為學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閱讀空間,同時也要研究學生閱讀能力弱的原因,是缺乏學習興趣還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受到了打擊,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決策略,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