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蓉
(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課是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為幫助我區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以及新疆地區歷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課程。傳統教學中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的思政教育課程缺乏說服力,也很難引起大學生學習興趣,思政教育效果甚微。為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將理論說教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彌補單純理論講授的不足,將外因轉化為內因。因此,對《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課程實踐教學進行探討對于提高我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統教學中,思想政治課程以思政教師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理論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思想政治課程中,很多理論十分抽象,不經過實踐很難真正理解,不在實踐中鍛煉也很難真正發揮育人作用,思想政治課程單純通過理論教學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理論內涵,教學時效效性不高。通過開展《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課程實踐教學,能夠有效彌補單純理論講授的不足,幫助學生深化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述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和理論素養,正確把握學生思想方向;在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由理論課堂走入社會實踐,通過課程實踐、活動參與等,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理論與現實的內在聯系。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并轉化為情感認同,進而對理論知識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1]。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通過思政實踐課程有助于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實踐教學其目的在深化課堂理論教學,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升華思想境界,鑄造優良思想品德,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去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認識能力、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收集材料以及運用、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科學對待歷史,不斷增強辨別是非能力,抵御錯誤思潮的能力和反對分裂的自覺性[2]。通過課堂實踐、參觀實踐、社團實踐和社會調查實踐的實施,結合本地區域特色和學生認識特點,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探索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創新模式,逐步樹立學生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自覺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維護各民族大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更加堅定自覺地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充分利用區域資源,開展參考考察實踐活動是《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院校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資源,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增加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首先,高職院校需要與新疆自治區博物館、民俗風情街等建立實踐教學合作。在新疆地區,有許多寶貴的教育資源,例如:新疆維吾爾族區博物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以及自治區民俗風情一條街等。通過與這些單位建立實踐教學合作,教師在講完《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中“新疆地區納入祖國版圖進程、新疆地區在大一統格局中的動蕩與融合、新疆地區在大唐盛世中的繁榮、新疆地區融入中華一體程度的加深、新疆地區在統一多民族國家中的曲折發展以及新疆地區匯入革命洪流走向光明”這些內容后,組織學生到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博物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等進行參觀。通過實地參觀,促進各民族學生對新疆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的了解,將課本中的內容延伸到學生實際能夠感受的到、看得見的地方,在實踐中完成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和深化[3]。同時,通過參觀民族風情街,讓學生了解西域服飾文化、民族風情,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感受多民族大家庭中豐富燦爛的文化。在參觀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流,分享參觀體會。
校園文化活動是重要的“第二課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引導學生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形成,對學生身心發展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文化活動的方式眾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具體開展:第一,調動學生社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在高職院校,學生社團對學生行為及思想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可以充分調動社會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根據不同社團性質結合《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課堂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例如,在學習完第三章“隋唐時期 新疆地區在大唐盛世中的繁榮”后,可以組織文體類學生社團舉辦文藝活動,通過唱新疆歌曲、跳新疆舞蹈,展現新疆地區多姿多彩的新疆文化;其次,開展知識競賽,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內化。在結束一學期的教學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關于《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的知識競賽,通過競賽形式,在寓教于樂中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拼搏精神和團隊意識;再次,根據不同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新疆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地,這也使得新疆地區有很多民族節慶活動,高職院校可以在節日到來之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例如,肉孜節、“諾如孜節”、中秋節等,在節日到來之際可以向學生解讀統節日的由來、節日文化,舉辦民俗文化活動,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學會尊重不同民俗文化[4];最后,利用校宣傳欄、文化走廊,展示當代民族學生青春風貌。可以將不同民族學生民族習慣、民族服飾以及民族文化展示出來。可以讓學生們自主進行文化宣傳板的繪制,根據學生民族不同布置不同的任務,最后將做好的宣傳板統一放到宣傳欄或者文化走廊進行展示,構建和諧美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展現當代民族學生青春風貌。
《簡明新疆地方史》課程論述了先秦至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宋遼金時期、元明時期、清朝時期、辛亥革命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的新疆地區歷史。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相關章節知識點的講解時,單純的 理論課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播放新疆歷史與文化相關紀錄片,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以重大考古成果詮釋“中國之新疆的歷史本質”,通過為學生展示考古成果,證實自古以來新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闡明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這與《簡明新疆地方史》課程所講內容有著相通之處,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了解更多新疆歷史背景資料,加深學生對新疆歷史的認識,將現在新疆文化、新疆發展與歷史相結合,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對新疆的熱愛之情。除此之外,還有《新絲綢之路》、《國家寶藏》等與新疆地區相關的視頻資料,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學中的輔助教材,在課余時間為學生播放,或者將視頻資料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供學生自由選擇觀看。通過大量影視資料的觀看,讓學生對新疆地區歷史有更為全面、深入、正確的了解,明白自古以來新疆地區就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新疆地區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大家庭有著深厚的手足之情,在歷史長河中有著血脈相連的交融。在新疆地區現代文明發展中,同樣也是基于中國文明、中華文化發展而來的,新疆地區大學生需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以及宗教觀,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始終跟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為促進新疆地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而努力。
“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即“進班級、進宿舍、進食堂,聯系學生、聯系家長,與學生交朋友”的活動。首先,通過“三進”拉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了解學生學習生活狀況。通過“進班級”了解學生日常學習狀態,關注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根據相應的問題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調整教學計劃。通過“進宿舍”,了解學生日常生活情況,了解不同宿舍學生民族結構,引導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構建溫馨友愛的宿舍環境。通過“進食堂”,與學生吃在一起,聊在一起,更好的走進學生心里。通過“三進”從學生學習生活走進學生內心,消除學生在陌生環境中的焦慮心理,關愛學生健康成長;其次,通過“兩聯”,加強與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一方面了通過練習家長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以及在家表現,并將學生在校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與家長共同育人。另一方面,通過聯系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來;最后,通過“交友”促進各民族師生交流交融,凝聚各民族力量,增加民族感情。在此活動中,不僅教職工要帶頭參加,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各民族學生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來,讓不同民族學生能夠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成長在一起,共同營造民族團結的良好學習生活環境。
綜上所述,實踐教學是《簡明新疆地方史》課程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更有利于學生深化課堂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感受多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從而以實際行動踐行維護民族統一、守護邊疆、為新疆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