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爽
(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習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顯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僅僅是思想政治課程的任務,也是各類專業課程的任務;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領導的職責,也是我們每一位專業課授課教師的責任。“課程思政”是在專業課程講授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個教學環節,實現專業知識學習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困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技術類專業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更能強化學生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化工是國家的基礎和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的產品,使人們的生活得到不斷改善。但是,化工產品在生產、運輸、使用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危害生態環境、危及人類健康,致使人們對化工行業存在諸多誤解。這就要求化工行業的從業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還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的環保意識。因此,在“化工環保與安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培養化工相關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化工安全與環保”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認識“化工安全與環保”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化工廢棄物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的方法,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育學生愛國守法、規范從業的職業素養。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環境與環境保護、化工對環境的污染、化工廢水的處理、化工廢氣污染控制、化工廢渣及其資源化和化工清潔生產工藝等,其課程內容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生態文明建設等思政元素密切相關,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原理,化工對環境的污染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三廢”治理技術提升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化工清潔生產工藝蘊含著可持續發展觀等。結合“化工環保與安全”的課程任務和內容,對其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切實的可行性。
作為化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化工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行業,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化工在改善人類生活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化工行業安全事故多發,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危害;部分化工企業的廢棄物隨意排放,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事故,危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以至于人們談“化”色變,給化工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基于此,課程團隊為“化工環保與安全”設置如下課程育人目標:目標1:在人們對化工行業印象普遍較差的背景下,學生要學會利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一分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化工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又要學會消除或避免化工帶來的負面影響,形成利用對立統一的規律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目標2:通過化工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觀,了解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和凈土保衛戰等政策文件,踐行科學治污和可持續發展。目標3:通過化工清潔生產工藝的學習,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化工專業工程師的職業素養,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化工安全與環保”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建設,關鍵在于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授課教師要能夠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不斷探索“化工安全與環保”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的途徑,不斷增強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要能夠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的融合與統一,直面各種錯誤的觀點和輿論,傳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要能夠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落實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思政育人目標。然而,在物質、精神、網絡文化極大發展的當下,有的教師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有的教師故步自封,思想僵化,且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有的教師課堂駕馭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有的教師學習能力不高,創新意識不強,且自我約束不嚴,紀律松弛。因此,強化“化工安全與環保”學科教師的形象,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
在“化工安全與環保”課程的第一章“環境與環境保護”中,可結合我國改革開放40 年取得的巨大成績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闡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引導學生學會用對立統一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雙方在一定情況下相互轉化原理和主、次矛盾關系原理等馬克思哲學原理看待問題。可通過介紹“敗不掩群,不取糜禾;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和“斧金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等我國古代豐富的環保思想,西周頒布的《代崇令》和《秦律》中的《田律》等我國古代的環保律法,讓學生明白我國在古代就已經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并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可結合我國近年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習總書記的“兩山論”,使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觀。在學習“化工對環境的污染”時,可通過視頻介紹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歷程、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改善,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事物的兩面性,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授化工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時,可通過比較不同化工廢棄物處理技術的特點和優劣,對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強化其科學治污的信念。可向學生介紹我國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和凈土保衛戰等政策文件,強化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育其愛國守法、規范從業的職業素養。在學習“化工清潔生產工藝”時,可通過介紹Mobil 公司使用硅改性的HZSM-5 做催化劑,將甲苯歧化過程中對二甲苯選擇性提升至98%的先進工藝;杜邦和DSM 公司合作開發以丁二烯和一氧化碳為原料生產己內酰胺,進而提升乙烯生產過程中副產品丁二烯附加值等國內外先進的清潔生產工藝,讓學生了解目前化工清潔生產工藝的研究、發展現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為了更好地將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化工安全與環保”課程思政教育,對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探索和改革至關重要。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課堂教學由于學時多,學生和教師相處時間長,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可以此開展“聽得到、看得見”的思政教學,充分運用案例法教學、師生和生生合作法教學、翻轉課堂、雨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和手段,將精選和優化的課程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教學。其次,網絡教學平臺由于能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可以此進行“刷得著、悟得通”的課程思政教學。目前,“化工安全與環保”利用超星慕課平臺建有課程網站,可利用此平臺向學生展示挖掘和收集到的思政元素,延長思政教育鏈,也可以通過QQ 課程群、微信課程群將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材料,如視頻、文檔、隨想等上傳,進行全時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此外,實踐教學由于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產中感受生態環境保護、愛崗敬業和可持續發展等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可與本專業開設的校外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結合,開展“看得見、聽得到”的思政教育。
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為了能夠直觀地體現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需要增加思政考核環節,創新考核模式,在課程的考核體系、內容和方法中融入思政因素。目前,“化工安全與環保”的考核以檢查學生對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為重要內容。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作業、課堂表現、考勤三項,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權重系數分別為0.4 和0.6。顯然,此考核方式還是側重專業知識的考核,未能體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在考核體系中體現思政內容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比如學生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對思政內容的討論、發言或感想,開展了一些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實踐活動等;教師也可以在作業、案例、期末考試等教學環節中加入思政內容等,都可以體現思政教育的考核。總之,通過“化工安全與環保”考核模式的改革,引導學生不僅要強化化工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同時促進教師不斷探索課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
課程思政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舉措,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化工安全與環保”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對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化工人才至關重要。在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不斷提升自己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持續深入挖掘、提煉、優化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積極探索、改革、創新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加強思政內容的考核與評價。另外,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同時,一定要把握住“度”,切勿一味追求“課程思政”而荒廢了專業知識的傳授。要能自然而然地將思政元素“化云為雨”,于“潤物無聲”中培養有擔當、有情懷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化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