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效迅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高校需要承擔的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歷史使命,不僅需要體現自身文化浸潤意識,還需要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尤其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在各個國家軟實力對抗的過程中,我國正處于轉型攻堅期和改革深水區,保障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至關重要。新形勢下,只有高舉習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才可以不斷地穩定黨的重要領導地位,落實黨的建設的根基。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建設的搖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可以聚集各路的精英,影響社會關注的焦點,把握其中的主動權,提高學生面對多元文化沖擊下的政治辨識力和抵制力。鑒于此,如何立足實際,科學的構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體系呢?立足四大平臺,找準四個構建路徑進行工作發力尤為重要。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需要結合實際,合理的使用課堂的主要教育渠道,打破常規,實現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聯動發展。消除孤島效應,發揮各個科目主要的育人功能。解決實際的問題,創新工作方式,探索改革方法,落實思維基礎,保持科學的發展動力,減少格式化和概念化的文化,抓好著力點,發揮意識形態教育的很好落實和建設[2]。高校普遍開展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建設重心轉變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路徑,其核心是要將思政元素貫穿于育人成才的全過程,在積極的教育功能建設中,落實人文素養,強化人文、專業、職業、道德等方面的主要內容,達到思政教育和專業培養在內容上的融會貫通,將綜合素養的提升潤物于無聲之中。
學校文化氛圍建設的有效落實,可以在新的發展點上,解決實際的問題,并且在積極的引導下,讓學生以辯證的思維方式,提升取舍的能力。在文化的沉浸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提高對國家發展與改革的感知力和成就感,凸顯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化建設,保持立德樹人的思維邏輯,找到共同的發展方向,滿足當前的發展路徑[3]。
在學校當中,學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實踐性的主要看路徑之一就是社團。也就是說,需要在社團的基礎上,需要將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等特點有機的展現出來,擴大吸引力,保持良好的育人經驗。在個人行為的風向標中,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保持重要領域的建設和發展。高校還需要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加大對學生社團的管理與引導,為社團活動提供有力的指導和實踐方向,端正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明確對應的發展理念。
也就是說,需要在合理的統籌規劃中,建立“三微一端”發展理念,并且延伸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空間感,深刻的優化內外生態環境,保持了科學的發展理念。高校也需要結合現實的需要,在官方微信、微博、PU平臺等新媒體的基礎上,建立輿論的制高點,幫助學生實施理想信念教育,加大愛國主義教育,保持革命傳統賡續教育建設。在全方位和立體化的視野下,優化改革基礎,建立全新的思政發展陣地,滿足精確性原則,為社會主義國家和學生們服務[4]。
在很大的程度上,意識形態決定了主導權的價值和重要性。當前,需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意識形態,并且在深刻的變革中,落實基礎,分析思想觀念的變化規律。從思想認知和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等視角,建立多樣化的主導權,建立學習型的基層黨組織,找到意識形態的發展規律。第一,需要發揮文化滲透的主要作用,有效的提升思想理論的引領。從本質看,文化屬于民族的“根”與“魂”,可以很好地汲取凈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高校也需要守牢初心、永擔使命,落實好理想信念教育,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主流文化,加大認知和實踐的相互交融,內化為心,外化為行。不僅為了浸潤主流的文化思想,也是為了滋養文化精神,保持文化自信。第二,需要增強舉旗定向能力,進一步強化師生的主體價值[5]。也就是說,需要在先進思想的基礎上,武裝頭腦,提高實踐的指導能力,加大自覺性建設。在堅定信仰的基礎上,明確新時代的主要思想,提高身體意識形態判斷能力。在更新理念和搭建平臺的基礎上,落實主流意識,引導大家共同維護社會的意識形態,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高校思政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從性質上看,需要提高思政課程有效性,把握主流的內容。高校教師也需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在傳播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加大思政教育的力度,滿足“學術有自由,課堂有責任”的教育理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占據教學科研主陣地,端正正確的傳播渠道。第一,需要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以文化自信為基礎,給予更多的實踐機會,鞏固基礎知識,營造良好的氛圍[6]。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增加特色文化自信。將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思政教育課程、日常的思政教育有機的和實踐教育結合起來,提高針對性。第二,需要將傳統的教育優勢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建立新的教育形式。此時,需要在傳統教育形式上,保持語言的嚴謹性,合理的使用信息技術,將嚴肅的內容轉化為生動活潑的體驗。也就是說,需要將新媒體傳播技術的原汁原味呈現到大家的面前,縮小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在圖片、音頻、視頻、H5 等多媒體形式載體的基礎上,加大視聽的感受,提高互動的體驗,達到教育的主要目的,為以后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第三,需要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聯合起來,有效的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也就是說,需要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實現全方位的人才建設,開辟主要的課堂渠道,挖掘其中的教育資源,發揚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提高課程的覆蓋性,保持相互促進的思想意識。第四,需要加大教育部門和職能部門的聯動性,建立意識形態教育的協同力。也是就是說,高校的思想意識形態,不僅是輔導員和思政教師的主要責任,也是任何教育部門的主要責任。需要建立清晰的發展體系,將真正的意識形態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明確集中的判斷力,打造意識形態教育的大格局,加大聯動性[7]。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信仰、是真理,只有上下級的人員,都很好的落實到其中,加大基層隊伍建設,才可以很好地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運用人文關懷、民間話語、平民風格等基本元素,提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第一,需要構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向著通俗易懂的方向實施發展。也就是說,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路徑,促進話語權的轉化,貼近大眾的生活,將繁瑣的話語轉變為學生通俗易懂的東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引導大家踐行傳統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體現民族文化特色,保持文化創新性。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文化生活結合起來,以優秀的涵養落實價值觀。第二,需要有效的落實網絡文化育人的環境,建立主動防護的能力。高校也需要在積極的建設中,建立主動防護的類型,落實各種形態文化意識,強化微信、微博、論壇、校園網等新媒體的管理,樹立綠色的網絡空間,掌握熱點和焦點內容,給予教師正面的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三,需要將傳統的媒體和新興的媒體結合起來,建立有效的傳播路徑,延伸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積極的引導大家,以大眾喜歡的方式,合理的落實。合理的使用信息時代的“神器”,以學生喜聞見可的方式,建立更加容易接受的形態教育方式。
此時,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將體系建設有效的融入國民的精神文明培養上。在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需要堅持自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提高凝聚力和吸引力。用習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激活高校教師自覺擔負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使用新的路徑,引導大學生教育,以積極的政治態度和價值觀、道德觀,優化未來的發展道路。在具體的意識形態建設中,相關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合理的使用這些思想問題,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落實基礎,轉化原有的思維和行為、生活方式。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持良好個人形象,保持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正在示范的范圍之內[8]。既重“言傳”又重“身教”,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加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滿足當前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方針建設。
總結: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軟實力的競爭已經成為國家之間的重頭戲。高校是培養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思維邏輯,也是教育體系中的重點。科學的意識形態教育體系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可以實現實踐教育統一化,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全面服務。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存在自身獨到的新理解,需要保持全球的新格局,為國家的發展和長治久安建立新的意識形態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