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爾·努爾索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無形遺產、口述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遺產存在很大不同,這種遺產類型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性,來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并且世代相承,特別是在當今經濟文化全球化高速發展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民族都是一種重要的識別與標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我國優良的民族精神承載下來并不斷傳承,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所在,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與源泉,更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之稱。
在非物質文化概念方面涉及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將人類形成發展過程當中各種非物質文化信息包含其中,是人類非常重要的文化財富。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物質文化定義與范圍方面有了十分明確的界定,認為非物質文化是依附于個體、區域和特定的民族而存在的無形文化遺產,也是一種生活文化,也被稱之為口頭遺產,這是相對于有形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要更好地與世界接軌。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有著十分明確的定義,指出這種文化資源和各民族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密切聯系,而且有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與文化空間。
主要包括兩類:如各種技藝表演還有傳統知識和民間活動等這些具有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遺產類型。文化空間是傳統文化活動開展過程當中一種重要的文化空間以及集會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展現場所,時間性與空間性特征比較明顯。口頭技藝表演再加上相關的禮儀、節慶還有各種民俗活動的開展,這些與民間傳統緊密相關的文化信息,還有一些流傳下來的傳統手工藝,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括的類型。
對于非物質文化而言,這種文化類型具有活態化特征,體現著以人為本這一核心,而且在長時間的發展歷程當中,活態流變特征十分的明顯,非物質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重要特性,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不依附于物質形態而具有的品質。然而現代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物欲橫流極大地壓縮了人們的精神空間。申報非遺過程當中也出現不同程度物化特點,怎樣打破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過度包裝的發展趨勢,避免物質形態的局限,使非遺充分突出起來,是對該民族祖先保留的遺產給予充分尊重所持有的必要態度。
非遺具有文以化人方面的禮樂作用,是古人在生產生活實踐當中對于自然、天地以及生死、婚配等諸多方面的敬畏與態度表達,人們的精神追求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并使人們社會以及自然層面的需求得到了很好地滿足,非遺還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特點,充分體現著以人為本特性。但是在保護非遺方面,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如不斷消解非物質文化具有的品質,出現了非常突出的功利性特點,對非遺進行留存和開展申報保護時,存在明顯的利益驅動,不僅具有個人的需要,同時還包括政府的助推,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旅游宣傳或者廣告增值的渠道。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很多人只注重搶救一些具有較小人口基數少數民族民族化,或者保護一些已經走向消亡的非遺,這些對于非遺保護雖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與此同時,也將一個問題提出來,怎樣將局部區域、個別民族以及某一行業特定時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突破,對我國56 個民族各族人民具有深刻影響的,普遍覆蓋全國,又沒有男女、行業以及貧富、信仰等差別的和現在社會發展形勢相適應的非遺文化深入挖掘,這才是非遺的歸屬所在。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將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落到實處,使廣大民眾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也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保護非遺的重要性有一個深入認識,并主動地投入其中,實現非遺的更好保護。非遺的產生和人們的精神物質文化需求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性,也是為了滿足人們這種需求而產生的,所以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當中,應當將人們的需求作為重要參考。但是當前保護非遺過程當中,依然存在保護意識不足,投入力量有限,效果不良的情況發生,這主要是由于沒有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所以應當打造以政府為首的統一組織,加強領導,學界提供幫助與指導,并調動廣大民眾積極主動參與其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局面,才能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體水平。
非遺保護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無論是哪級政府都應當對此項工作給予充分重視,結合具體實際,構建科學合理的規劃與保護方案,進而使保護的整體效益得以大幅提升。現如今,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缺少統一規劃,點面斷裂,條塊分割現象依然存在,影響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整體聯動。所以應當將下面幾方面工作充分做好:結合當地實際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庫,并針對非遺保護打造更加完善的保護系統,進一步提高組織管理水平,完善保護非遺的相關網絡,并使得自我保護存在的盲目性與局限性有效克服,更好的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長期發展歷史進程當中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諸多領域,覆蓋面廣泛,任務艱巨。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保證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的充足投入,同時還應當常抓不懈,在科學規劃的同時,分步實施與長期堅持,構建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并綜合考慮各個方面,對保護非遺階段性目標科學合理地進行制定,使得非遺保護水平得以大幅提升,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高效發展。
伴隨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高速發展,加強非遺保護顯得越發重要起來,但保護非遺過程當中應當與當前社會發展形勢充分結合,并將非遺保護的作用,意義充分體現出來,如非遺保護,對于科技、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且這些方面快速發展也有利于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資源,通過這些方面的快速發展,能夠為保護非遺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與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支持,推動非遺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為了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還應當將非遺具有的精神價值、經濟、文化價值等多個方面深入挖掘,并與現代社會發展充分結合在一起,對其保護加強思考,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形勢和我們的時代精神相符合,這些才利于更好的保護非遺,實現其傳承與發展。
我國發展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在各民族歷史演進過程當中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如何對這些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這在世界范圍內還是一項難題,我們應當將當前的知識產權制度充分利用起來,實現知識產權制度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結合,同時探尋知識產權之外的如保護民間美術作品、保護人權、保護文物、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等各種法律手段,實現非遺的更好保護,促使其保護水平不斷提升。
當前伴隨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的高速發展,加強非遺保護成為國家一項重要的基本國策,要求學術界應當迎頭趕上,加強實地調查的前提下,進一步強化理論與發展方面的研究,構建起和我國特色相符合的文化學理論體系。針對傳統文化自身受各種歷史原因存在的缺陷,我們應當對其采取尊重和理解的態度,不可運用二元對立觀,對傳統文化事業進行評價,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更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構建起與自身實際相符合的成熟文化學理論體系,但是這一理論體系,并不是崇尚積極斗爭過程當中產生的政治文化,也不是對非好即壞這一觀念的再次堅持,更不是某些人將國外一些文化理論與其框架照搬過來奉為經典,不能對我國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解決。
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承發展的根脈所在,文化認同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間形成相互認同、相互尊重與相互理解,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是實現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的根本。因此更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藝術,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有利環境。并通過學校傳承手段,讓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有一個深入了解,提高他們的認同感,并逐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另外還要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在保護非遺方面作出更大地貢獻,擴大宣傳和推廣,實現人類文化彼此更好的交流,在保護非物質文化的同時,為其傳承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所以,為了實現非遺更好的保護,必須要強化有關法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并針對保護非遺方面加強理論研究,并將學校保護非遺方面的作用深入挖掘,整體層面提高非遺保護水平,使我國的非遺保護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