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佳
(江西高校出版社,江西 南昌 330046)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日趨推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學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革。以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為代表的新型在線開放課程是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突出代表,對全球的高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推動了信息時代的高等教育的深度變革。教材是教學內容的基本載體,是教學實施的主要工具。將信息技術融入教材中是順應智能環境下教材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教育出版領域,高等教育出版社長期探索將信息技術與教材結合的模式,在教材的內容和形式上不斷研究與創新,探索出新形態教材的創新出版模式。
新形態教材是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融合創新的產物,既有紙質教材的結構嚴謹、邏輯嚴密,又兼顧數字化資源的形式多樣、展現直觀,滿足教師在傳統課堂內外使用、學生線上線下自主學習的新需求。它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
(一)內容的創新重組
在建設新形態教材時,將課程的主線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論及一定量的例題、習題呈現在紙質教材上,而將一些難度很大的定理證明、拓展知識的應用案例、精心設計的概念辨析等內容設計為數字化資源。這些數字化資源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程序、富媒體等多種媒體格式呈現在互聯網上。紙質教材的篇幅被壓縮,但是內容完整且精煉,滿足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便于教師把握課程體系授課,也便于學生提煉重點,有效學習。數字化資源與紙質教材一體化設計,緊密配合,展現了知識多樣的呈現形式,延伸了教材的內容,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為學習者提供探索的空間。
(二)版式的精心設計
紙質教材和數字化資源從內容上是一體化設計的,在版式上也是如此。通常,紙質教材采取雙欄排版的方式,一欄放置正文,在教材靠近書脊的一側;另一欄放置數字化資源,在教材靠近外切口的一側。數字化資源在紙質教材中的展示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用“圖標+資源種類+標題”的形式,引導讀者登錄數字平臺學習相應資源。
新形態教材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教材,在應用實踐中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一)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式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大幅發展,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培養方式也從“標準化的流程”轉變到“個性化的訂制”。新形態教材不僅對紙質教材內容重新編排,而且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多媒體學習資源,學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內容深入學習與探索,滿足自己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二)資源更新快速、便捷
限于成本,傳統的紙質教材的更新呈現一定的周期性,一般4—5 年會做一次修訂。新形態教材的紙質部分主要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內容成熟,更新較少,而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化資源可以隨時更新,刪減陳舊、過時的內容,增加最新的學科動態與熱點問題,始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與實踐應用呈現給學生,成為一本“動態”更新的教材。
(三)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紙質教材內容精簡,突出了重點知識、核心內容,學生在預習和復習時更加有針對性。另一方面,紙質教材減少了紙張的用量,保持定價不變的前提下,增加了利潤的空間,既惠及作者與出版商,又可以推動數字化資源的持續建設。
(四)抑制盜版,增加銷量
高校教材是盜版商眼中的紅利,每年都有大量盜版教材在學校中涌現。此外,全本復印教材在高校中也比較普遍。新形態教材封底貼有一張防偽碼,每本書的防偽碼各不相同,學生必須通過防偽碼來登錄數字平臺學習資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盜版。
(五)搭建作者與讀者之間互通的橋梁
傳統的紙質教材是將知識從作者到讀者做“單向”傳輸,作者根據經驗編寫教材,學生通過教材學習知識,但學生使用教材的情況不易反饋給作者。而利用新形態教材的數字平臺,作者和教師可以統計、分析學生的問題反饋和資源的訪問數據來修訂教材或者改進教學。
(一)市場化導向的出版理念調整
出版社在強調歸納、總結、解釋、指導現實的基礎上,應加強市場研究,把握市場發展變化,把握出版市場的發展變化,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出版思路。
市場化的立足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趨勢。當今世界普遍重視低碳經濟,在此過程中,成本控制、資源節約與有效配置、國民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結構調整等經濟理論的內容必將對低碳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另外,產業轉移、文化產業的興起、金融監管的轉變、國家間的貿易摩擦、企業跨國經營等,都是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必然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參與。為此,出版社必須認清當前市場的現實需求,策劃出版實用性、針對性、時效性的經濟類圖書,率先轉變思路,力爭在市場上領先。二是迎合讀者的心理和需要。教材的主要讀者是廣大青年學生,他們的特點是接受新鮮事物快,獲取信息渠道多,思維活躍,而且有許多新奇的想法,但總體上比較浮躁,深入學習的勁頭較弱,對經濟事件漠不關心。對這些學生來說,要使他們認同、接受、關注教材,就需要在教材的內容和形式上多做文章;內容安排等對他們有吸引力;加強教材的趣味性、關聯性、擴展性,并附有圖片;把當前最新的經濟危機、政府策略、消費行為選擇等內容及時吸收進來。
(二)對各細分出版領域的系統整合
經濟學的顯著特點是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建筑學、農學、管理學、醫學、社會學等,無不穿插著經濟學的影子,甚至有些問題既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因此,必須要有經濟學的鋪墊和聯系,這樣才能使社會建立起動態和諧的整體。因此,未來的經濟學類書籍不只有經濟學專業人士可以閱讀,而是全民知識普及的最佳平臺,這就要求出版社要把經濟學變成“全民經濟學”、“百科經濟學”。為此,在經濟類圖書的出版中,應適時地整合不同的出版領域,使之形成整體統一,在具體的一個專業(如傳媒經濟等)范圍較廣,出版系列(如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等)之間緊密聯系。
(三)以信息和智能為核心開拓新領域
信息的高速發展已經深入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經濟學教材的出版應順應這一趨勢。
對出版單位來說,由于經濟數據更新速度快,經濟活動發生不確定因素,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為新科技下日益“懶惰”的學生和教師提供簡便、方便、智能的網絡信息服務。例如出版社提供網上教學、網上題庫、網上考試查詢、網上討論、網上更新等功能。包括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如布蘭查德等,都為自己出版的教材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在線學習系統,有些甚至通過出版社開發,成為教材的重要輔助工具,成為出版社新的增長點和利潤增長點。為此,出版社應該轉變思路,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策劃建設現代出版工作模式。
經濟學教材是師生在課堂上教、學、練的一種重要載體,在經濟學教材形式多樣、競爭激烈的今天,除了出版內容、編輯質量外,出版社間的配套服務還包括各種輔導讀本、配套解讀、案例分析、習題及答案等。與之配套的產品既有單行本,又有各種網絡電子書。尤其是一些應用經濟學專業,對許多新內容,如國家間貿易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貨幣流通數據和一些典型案例比較關注,因此,要求出版社及時在網絡上對數據進行更新,并適時在網絡上更新配套服務,以吸引更多的讀者。
如何主動適應發展需要,融教材建設、管理和教材供應、服務職能于一身,建立一種新的教材管理模式,要求我們要認真思考和不斷實踐探索。我們主要嘗試了以下幾種新方法
(一)改變重視教材供應輕教材建設、教材研究現狀
建立健全教材建設各項規章制度。建立了教材出版基金,資助學校立項的特色教材的出版發行工作,同時積極推薦教師參加國家級教材編寫出版工作。鼓勵教師選用內容新,質量高的公開出版教材。
(二)與學校圖書館加強溝通,把一些教材庫剩余的教材(仍能使用的)通過學校財務轉賬給圖書館,學生可以通過借書的形式獲得教材,用后還回,這樣即可以減輕困難學生的經濟負擔又可以為國家節約資源。
(三)引進書商供應教材
目前各高校經過近年來的機構改革人員精簡后管理人員有限,假如一萬人規模的學校,教材科僅設2 名教材管理崗位,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我們通過公開招標引進教材供應商(即可以是書店也可以是代辦站等)的辦法,解決了教材集中發放時,人員少,需外聘的情況。由學校每年一次公開招標教材供應商,中標教材供應商要按教材科提供的教材計劃提供教材,每學期末,由教材供應商協助教材科以班級為單位發放教材,學生可以自由選購,集體發放結束后教材科將所有剩余教材退貨后再與供應商結算書款。這樣教材管理人員可以抽出精力投入到教材建設、教材研究工作中。教師選用教材質量得到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教材積壓報廢現象。有些教材達到了零庫存。
(四)構建計算機網絡平臺,充分發揮網絡優勢,購買和開發網絡課程和教學資源庫素材,通過立項,帶動學校立體化教材的開發。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將輔助教材、實驗指導書掛在網上供學生使用,減少了輔助教材的購銷渠道,方便了學生使用。
(一)審讀加工
傳統的紙質教材是具有一定規范和標準的文字出版物,編輯的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對文字進行審讀和加工,包括核查書稿中的政治性、科學性等錯誤,規范公式、圖片、表格等格式以及將文字進行潤色。而處理新形態教材,除了審讀、加工文字書稿外,還要審讀數字化資源。數字化資源的多種媒體格式也給編輯帶來了新的挑戰。以視頻類資源為例,編輯不僅需要審讀文字,還需要核實聲音、圖像等新元素是否合適。由于視頻中的信息都是動態展示的,所以編輯經常不得不對視頻反復審讀,以確保內容的正確性。此外,如果用“圖標+資源種類+標題”的形式在教材中展示資源,那么編輯要確保標題名稱與資源的一一對應;如果用二維碼鏈接資源,那么要確保二維碼的鏈接準確無誤。
(二)資源開發
在新形態教材的出版過程中,資源開發和書稿編寫一樣,成為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慕課、微課的普及為新形態教材的出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組織這些課程的作者編寫新形態教材,策劃難度更低,也更容易出版精品。但在實際工作中,仍有很多教材的作者缺乏信息化教學的認識和能力,其中的一些教材又是編輯必須策劃組織的。出版這類教材,編輯不但要做好內容策劃,還要指導作者做好資源開發的工作。
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編輯可以為作者提供兩方面的幫助:一是按照數字平臺的上線要求,提供資源開發的技術標準,如視頻的格式及分辨率參數、自測題的題干與答案制作規范等;二是提供資源開發的工具及操作指南,資源開發要兼顧成本和效果,同時編輯要能夠為作者提供技術指導,以確保資源開發的順利實施。
在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不斷融合的背景下,新形態教材提供的教師課內課外教學、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的教學服務方案,有效地支撐了高校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所接受。新形態教材出版對編輯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編輯的策劃是決定教材質量的關鍵。這就要求編輯轉變思想和理念,主動運用數字技術,積極學習和實踐數字化業務,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策劃出更多的精品新形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