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光
(庫車市第六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做出的重要指示。義務教育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是學生進入高中地理學習的基礎,是落實立德樹人、弘揚科學精神、發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在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將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新課標要求基礎教育課程要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同時也為階段性評價提供重要依據。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地理考題也越來越重視學生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地理課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研究如何在初中階段有效落實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非常必要。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和應用地理知識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思想認知和行為能力,其中包括豐富的地理知識,以及憑借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地理學科素養對學科建設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也有重要影響。地理學科素養的提升,需要初中地理教師結合科學化的教學模式,引入創新的教學思維,結合有效的地理教學方法來完善教育教學工作。可以說,地理學科素養下的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對于學生的個體素質提升,學科能力發展以及知識應用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首先,地理學科素養能夠對學生地理意識的培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地理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學科,強化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認知,能夠更為直觀,科學地分析地理生活環境,能夠讓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有更為明晰的認識,可以以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觀念,指導其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重視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其次,能夠對地理課程改革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口數量的增加,環境污染的加劇,資源利用可持續性的降低都傳遞出了各種緊張的信號,國家和社會對地理環境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對地理課程的改革工作也更為關注。地理學科作為對社會及自然環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學科,其學科發展及學生素養的提升對全社會發展環境的質量提升都具有推動作用。
初中地理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學科素養對課程學習質量提升的重要作用,要結合新的教學改革形勢,重視對地理教學內容的創新性講解,構建地理教學模式的新發展,強化學生課堂角色的轉換。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和專業素養,要在課內外搜集大量的教學資料,豐富個體的知識儲備,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計劃。其次要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并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角色定位,將自身看成是教學工作的引導者,帶領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并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最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地理學科的實際學習狀況,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初中地理教師要在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下重視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的重難點,掌握教學大綱中需要學生重點理解的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個體能力設計教學計劃,通過梳理課堂教學主線的方式展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工作。在課堂上,地理教師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必要的時候可以打破學科的界限,實施學科融合的講解方法,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講解地理圖形的判讀內容的課程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學科的《題西林壁》一詩為主線展開地理教學,通過分析詩句當中和廬山相關的內容,總結其中蘊含的地理理論和思想內涵,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詩句,掌握其中表達的路上的地形地貌特點,并以此為主線展開本節課程的教學,另外可以搜集一些網絡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觀看廬山的壯觀景色,帶領學生總結廬山地理海拔、等高線和相對高度等知識點,從而讓學生學會繪制并使用地理圖形。在地理教學中,梳理出明確的主線能夠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性較強的地理知識學習,讓其更為深刻地感受并體驗地理教學內容。進一步強化地理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在梳理課堂教學主線的過程中,搭建科學的教學思維體系,引導學生形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其在自主探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完善知識體系,實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真正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初中地理學科所涉及的地理知識相對復雜,并且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理論性特點,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的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通過探究式問題的提出構建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個體認知水平,實現思維的整合和發展。比如在學習香港和澳門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來展現港珠澳大橋的壯麗景象,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由此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分析探討包括香港澳門的地形特點、氣候特征、人口分布等問題,讓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和對文獻及網絡資料的搜集來回答相關問題,以此來強化學生對香港和澳門地區整體地理情況的了解。在構建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問題的針對性和綜合性特點,要保證學生能夠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讓其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視野的開闊和能力的提升,鍛煉其地理思維和能力的發展[1]。
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要善于提問并鼓勵學生提問,由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認知,要結合有效的地理問題來實現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強化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讓其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深入到地理知識的探索過程當中。例如在學習世界氣候的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依照教學計劃展開提問,根據教材內容可知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特點主要表現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但這種情況卻在2000 年的三月份出現了異常,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罕見的冰雪天氣。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情況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此類氣候異常的具體原因,結合有效地分析,由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并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指導,組織學生分析實際情況,讓學生意識到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多邊形,使其能夠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
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識內容比較抽象,種類繁多,學生學習起來會存在一定困難。繁多復雜的知識點很難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只有讓學生具備科學的知識整合和實踐應用能力,才能實現教學水平的提升。初中地理教師要從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入手,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來降低學習難度,引導學生結合科學的方法整合地理教材當中涉及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手段來豐富教學模式,通過音頻和視頻的播放來介紹地理知識內容,帶領學生更為直觀細致地了解地理知識點。引導學生結合課內外的碎片化時間來學習掌握相關內容,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實現對地理知識的有效補充。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對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有明顯的提升作用,豐富學習內容,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全面、系統的地理知識體系,實現對知識內容的整合,進而提升其實踐應用能力[2]。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中,學科素養下的教學發展是今后教學改革發展的新需求,初中地理教師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加以強化,構建創新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實現知識的梳理和整合,引入先進的技術來輔助教學過程,實現初中地理教學水平的優化及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