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珊
(文華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讓清風正氣、蓬勃朝氣遍布全社會!”[1]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高地,在新時代青年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大學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高校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杰出代表,肩負著民族振興的重任,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大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體現于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之中,對于社會建設、國家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文華學院從2003 年辦校開始,以“周日晚點評”為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歷時16 年,2013 年“周日晚點評”成為一項制度性活動,被學校領導老師重視,經過不斷的完善,現已成為學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重要平臺,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周日晚點評具有良好的主題教育傳統。作為文華學院一項發揮多種功能的制度性活動,每周日晚上以專業為單位將學生集中,一方面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另一方面,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跟形勢與政策,遵循大學生成長發展規律,開展師生共同參與、形式多樣的主題交流活動,功能主要是教育、引導、督促、溝通、探討、展示等,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重要平臺。
在教育主題的設計上,根據時代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生本性原則、互動性原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上,根據各學生年級和專業特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達到在新時代青年群體中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目的。
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上,我們將學校歷年全體輔導員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核心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從收集的2100 余個主題中進行數據分類和統計,根據我校學生的特點、需要、成長發展規律,將主題教育活動的主題設計按照年級分為8 個類別、32 個規定性主題。同時,在規定性主題之外,各輔導員可以根據各專業班級的實際特點、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自選菜單制定晚點評主題,通過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大學學習生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細到育人全過程,精心設計、積極探索教育規劃內容和實施途徑,為助力大學生青春夢想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在新時代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題教育上,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4]在培育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3]“強化教育引導”離不開“灌輸性教育”。運用灌輸理論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并在積極培育和踐行中深化其對核心價值觀“是什么”“怎么樣”和“怎么辦”等內在邏輯理路和思想義理的認知與認同,這本身既需要大學生的生活體驗、實踐養成和個人體悟,又需要高校的積極推動、教育引導和思想傳播。[4]
在對學生進行灌輸性教育時,教育者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實踐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相結合,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增強理論學習的實效性,真正做到學懂、弄通,悟透,做實。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式教育要求老師們在灌輸性教育的同時,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和成長發展特點,以科學的思維方法,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深入思考、探索鉆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內化于心,必須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從歷史脈絡和現實需求中,充分認識到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和價值意義所在,增強理論學習的實際效果。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外化于行,滲透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需要教師在主題教育中,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增強情感體驗,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和認同,使得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自身價值觀的整合,形成其一生的行動自覺。[5]教師在教育中,要善于把握“微時代”學生的特點,利用“微時代”各種“微平臺”,將教育微生活化,形成線上線下互動,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與領悟,從而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主題教育中,教師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空間。
在周日晚點評上,教師以成果導向教育(OBE)為引導,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需要,為學生提供適合發展的機會,并給予有針對性地指導。
報告會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是圍繞某個教育主題,請專人做專題報告會。報告主要是結合當前時事形勢等內容,針對某一時期學生的思想脈搏而舉辦的,如:十九大精神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學“四史”、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等。只有關注學生關心的問題,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產生較好的教育效果。
學習交流會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是以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為主的形式,也是發展學生個性的良好手段。內容可以是學習方法的交流,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知識的專項知識學習交流等,如每個學期我們都開展考研就業交流會、英語學習、英語四六級考試交流會、專業發展研討等。
紀念會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就是抓住富有教育意義的節日、紀念日等,組織開展主題班會,教育意義明確。這類主題教育活動要注意與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力配合,如“紀念建國70周年”、“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等,適當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和節日的性質特點,根據學生心理需要或聯歡或座談,使學生樂于參加,教育成果才能明顯。
現場展示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主要以具體、鮮明的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來啟迪和教育學生。如觀看先進人物事跡的影片或宣傳片、宣講學生榜樣或標兵的先進事跡、展示學生創新活動成果等,并可在現場展示結束后讓學生們談談體會或者感想。如:觀看《同心抗疫》《為了和平》等,讓學生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更好地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邀請“國家獎學金”“三好學生標兵”“五四青年標兵”獲得者等進入晚點評宣講他們的成長經歷,發揮先進學生的榜樣作用。
在實踐中,主題教育活動的形式遠不止上述幾種,究竟采用何種形式,要因時因事而異。在工作中,往往要把幾種形式結合起來,立足實際,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達到教育目的。
主題教育活動在各學部黨總支的直接領導下組織實施,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廣大青年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學生通過周日晚點評平臺,領悟主題教育內涵,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如孫奧同學通過周日晚點評的學習鍛煉,參加了湖北省“百生講壇”活動,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獲評“銀牌主講人”。
2020 級工程管理專業馮同學,和2017 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聶同學、2017 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覃同學三人在2021 年寒假駕車回家的路上途經松滋市沙道觀鎮泰山閘村時,遇到村民煤氣中毒需要急救的時候,義不容辭地將煤氣中毒的村民抬上車送往醫院救治,由于送醫及時,挽救了村民的生命,學生們的義舉感動了村民,被荊州日報、楚天都市報等媒體進行了報道,被松滋市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學校“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學生在危難時刻上演生死時速,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表現。
2010 年,我國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規劃綱要》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主題教育活動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其主題根據學生大學的成長規律進行設計。在內容上滿足了學生不同時期成長成才的需要,形式上采取的是滲透式教育,不斷引導學生“在迷茫中探尋目標,在比較中認識優勢,在交往實踐中提升品質,在規劃中實現自我”。
學校領導、學部負責人、機關干部、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都要接受任務,擔任主題教育活動的主講人。把一切育人元素調動和利用起來,有效貫通從教室到創新創業工作室、社會實踐、網絡新媒體等育人空間,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綜合育人體系,使多渠道、多手段的教育形式最終回歸到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上,明確學校各級各類教職工的育人責任。同時,所謂教學相長,走下課堂與學生近距離的接觸,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有利于推動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主題教育活動是學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個性化教育——“立志教育”“尊重教育”“責任教育”的重要平臺。2018 年5 月,院校研究所對全校11262 名學生進行了本科學生學習與發展現狀問卷調查,有效問卷達96.67%。調查顯示:82.4%的學生認同學校重視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其立志成長;78.7%的學生認同學校尊重學生,重視學生;80%的學生認為自己形成了自主學習意識,70.4%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學習開拓了個人事業的興趣和意愿;74.6%的學生認為大學的學習激發了自己探索未知的興趣和意愿:74%的學生認為大學學習提高了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6.9%的學生認為大學期間自己的自我認識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77.9%的學生認為自身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74%的學生認為自我規劃與選擇能力、與他人溝通能力有較大提升。這一結果令人滿意。
主題教育根據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如:針對學生沉迷網絡、荒廢學業的情況比較突出,學校開展“拒絕游戲過度”的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專業課教師參與拒絕“游戲過度”大討論,針對部分同學沉迷網絡游戲的現象,進行個體分析。對“游戲過度”的學生,做出相應干預措施,加強監督和管理,進一步降低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風險,防止其不良現象的傳播和擴散。
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文華學院以“周日晚點評”為平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大局意識、奉獻精神等,通過多種方式的主題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