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賴妍希
第二作者:任劍英 劉奕霖 朱夢娜 盧瑋 滿艷芳 孫明璇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家庭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的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和世界觀的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也往往具有先導性、終身性的特點。一種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對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所造成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中國,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關注,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出現了家中一人工作,另一人負責“專職帶娃”的情況。在本次的相關問卷上,我們了解到,僅就父親一方而言,父親作為孩子教育問題的負責人的為10.45%。
由以上數據可以反映出,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的偏缺在中國絕非少數,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父親教育缺失現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受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如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
此外,根據相關調查,在農村務工家庭中,父親外出務工比例較大,且這些父親的學歷往往偏低,往往在對孩子的教育工作容易出現嚴重不足,導致父性教育缺失。[1]
性格脾氣也是導致缺失的一個很重要原因。男性比較粗枝大葉,教育孩子上往往不夠耐心,或缺乏得當方法,[2]導致親子關系疏遠,沒有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父親的教育更具社會化,為孩子日后走進現實社會做了準備。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維方式、人際交往能力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1.父親教育缺失的孩子往往容易心理承受能力差
如果孩子缺乏來自父親一方的引導,大部分會出現不合群和膽小,恐懼與人交流等的現象。在調查結果中,大約占比81.18%的人表示,沒父親一方的陪伴會使得孩子膽小,缺乏安全感;占比70.59%的人表示,缺乏父親的陪伴和教育會使得孩子自信不足,同時,缺乏獨立能力、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幾項選項也占有不低的比例。
缺乏父親陪伴的孩子,往往容易在父親一方不知不覺地影響下,對于家庭的責任感缺失,更有甚者甚至沒有辦法善待朋友、善待他人,正常與人交流,一定程度上行成“社恐”現象,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從上述的調查數據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證實。
2.造成家庭中父母之間的矛盾升級
人們對于家庭教育中缺乏父親教育的危害的研究往往著眼于對于孩子自身這個受教育者的研究,而事實上,由于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分配不清晰,家庭矛盾也會增加。
由于父親的缺失,母親也充當起了父親的角色,母親相較于父親,無論是身體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比較弱的,兼任父親的角色其實是對母親的一種過度消耗。這樣母親擔當的壓力也會較大,對生活的抱怨也會增多,這是很正常的。如果父親,不體諒,不包容,母親的精神容易崩潰。那夫妻之間的感情就會出現破裂。長此以往下去,家庭矛盾會越來越大,婚姻關系也很難維持下去。
3.和諧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
缺少父親培育的孩子,他往往不會過多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很少為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心理上就會有某些的問題。他們中的一部分在上學時期就會表現出來有不良的行為,如打架、斗毆、早戀、沉迷網絡等,更嚴重的甚至會偷盜敲詐勒索進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更有甚者,會出現報復社會的極端情況,破壞公物,挑戰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嚴重會危及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給社會造成危害。對社會而言,這是一種潛在的不良的社會因素。
常言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呱呱墜地時起,母親就肩負起了引導教育孩子的重任。所有嬰孩都需要與母親有親密接觸,以形成社交關系,往往孩子第一個學會的詞語也是“媽媽”,在調查中,雖然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情況占比較少,但仍然有這樣的情況存在。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男女平等意識的增長,使母親更多地脫離過去家庭的束縛,與父親一同參與社會工作,“雙職工”家庭愈加普遍。這也不可避免地讓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度降低。
2.社會文化對母親教育的重視度普遍不高,傳統社會文化認為母親帶給孩子的主要是生活上的照顧,而忽視了思想上的教育。
3.母親中部分個人的教育水平不夠高,沒有正確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時學習科學母親教育的途徑較少,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家庭教育。
4.網絡世界的迅速發展與軟件開發中的沉迷機制,使得許多父母在工作后的娛樂時間里,投身于手機等電子產品無法自拔,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5.父母對于學校教育過于依賴,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但學校教育無法真正彌補母親教育的缺失。
1.母親自帶有耐心,溫和細膩,寬容憐憫,對孩子有充分愛心,無私奉獻的特性,缺乏母親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偏激易燥,自私自利,待人冷漠,缺乏同理心,敏感多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2.缺乏母親教育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暴力行為,母親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情感冷漠,無法擁有溫和的待人之道,孩子在面對人際矛盾時更傾向于用暴力解決矛盾。
3.母親教育的缺失會使孩子過多依賴學校與社會的教育和引導,而當學校與社會未能達到孩子期待,補足孩子缺失的母愛時,會造成孩子與學校和社會的脫節,成為被邊緣化的“問題少年”。
4.母親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沒能學習到正確的家庭教育,等孩子成長為新的父母時,也難以正確教育孩子。
5.母親教育的缺失不僅對個人產生深遠的消極影響,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社會會因此缺乏更多的溫情。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或母親某一方參與不足,絕對是一項應該引起社會重視和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那么,我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又應該采取何種應對措施?
若是想要“根治”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或母親某一方參與不足這一復雜社會現象,需從大多方面入手:
要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相處時間,并且注重父母陪伴孩子的質量。
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應當多抽出來一些時間陪伴孩子,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未來規劃之中,如一起吃晚飯、周末一同出游、定期舉辦家庭聚會等,必要的家庭活動是增進家庭情感、讓父母增加家庭教育責任感的有效方式。
學校需要積極關注家庭教育中父親或母親某一方參與不足的問題。學校可以通過開展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講座讓孩子的父母進行參加、學習、交流。學校也可以舉辦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的親子活動,從而增強孩子對父母雙方的親密感。
2018 年11 月19 日,《江蘇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草案》提出,擬將每年5 月15 日所在周設為全省家庭教育宣傳周。
同時我國也可借鑒國外一些國家對于父母育兒的相關法律規定。
1.政府部門要及時關注家庭教育中父親或母親某一方參與不足這個社會問題以及這個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可以通過宣傳短片等方式來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形式。加強父親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社會的母親教育,政府可以給予對父母教育相關的學術研究、書籍著作、教育機構、科學組織、教育相關的人才給予扶持補貼。國家亦可以實施父母親上崗持證制度,成為父母前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
2.公司企業作為社會中的一部分,也應該積極關注這個社會問題,可以根據自己公司企業的運營形式和實際狀況,來采取一些措施為有孩子的工作人員創造更多的時間回歸家庭、陪伴教育孩子。
3.家庭教育中父親或母親某一方參與不足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全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通過在社區舉辦親子活動,來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