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涵
(常熟市義莊幼兒園,江蘇 常熟 215500)
幼兒是天生好奇的科學家,他們熱愛科學,覺得“科學”離生活很近,也離世界很近,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能深入挖掘世界的奧秘。《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1]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科學探究特點,這就要求成人與教師必須充分把握他們的年齡特征,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支持和鼓勵幼兒多方面的探索行為。但孩子們的好奇與探究往往具有盲目和偶然性,他們無法將零散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系統的科學知識經驗,也容易在探究中偏離原本的探究軌跡,而僅僅追求于一瞬間的驚喜。那么,如何讓幼兒在“玩轉科學”中提高科學素養,獲取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科學經驗呢?如何在觀察幼兒科學探究過程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支持呢?以下是基于實踐研究得出的一些經驗:
環境是幼兒產生互動的容器,具有教育性的價值,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而一個好的科探環境應該是能夠讓幼兒在探究中享受樂趣,體驗樂趣的;一個好的環境是能夠基于兒童立場,讓幼兒有充分探究空間與之互動成為探究主人的;一個好的環境是能夠利用每一寸空間激發幼兒興趣,拓寬幼兒學習界限的。但捫心自問,又有多少教師真正把握住了空間環境的作用,讓其發揮了應有的教育價值呢?
新學期開始后,班里之前最受歡迎的科學區卻無人問津,孩子們紛紛扎堆在語言區、建構區,這讓我不禁產生了疑惑,于是對他們進行了一個小采訪,想了解其中的緣由。但采訪后的結果卻讓我大為吃驚,原來在孩子們的眼中,環境對他們如此重要,能直接影響探究興趣。孩子們普遍認為搬了新教室以后的科學區很陌生,無論是空間的布局還是材料的投放都不在他們的興趣點上,于是我召集他們一起討論,如何改造現有的科學區呢?問題一出,立馬點燃了討論的氛圍,有的說:“現在的科學區離水池太遠了,我們做實驗很不方便”,有的說:“里面的材料我們都已經玩過了沒什么意思”還有的說:“這個地方太小了,我都不能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戲”......原來有這么多的問題限制了孩子們的科學探究,于是針對這些問題我邀請孩子一起想辦法,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重點解決一個問題,通過繪畫表征的形式將小組的解決方法記錄下來,以便在集體前更好地進行交流分享,也為科學區改造提供思路與依據。“我們可以把科學區搬到離水池近一點的地方,和語言區進行交換”“我們組認為可以讓益智區和科學區在一起,這樣游戲空間就能更大,而且材料也可以相互使用。”孩子們在思考、交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自然而然地成為班級小主人,為了區域的改造大家諫言獻策,一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們重新燃起的探究激情,看到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探究內心,也看到了孩子們堅定不移的的探究態度。就這樣,孩子們在一步步的環境改造中營造出輕松適宜的探究環境,原本冷落的科學區又變得熱鬧非凡起來,教師也在一步步支持孩子的改造中拉近了師幼間的距離,突破了教師對幼兒學習空間的限制。
高質量的科學探究環境是以幼兒為中心的,有幼兒參與,讓幼兒的成長學習看得見,記錄幼兒學習過程,體現創造性的,而這些都是我們創設科學環境需要為之努力的方向。
游戲的本質是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劉焱教授說過,“游戲一旦進入幼兒教育領域,就不再是一種純粹的自然活動,它受教育價值觀的規范,被打上了教育影響的烙印而成了教學活動。”對于幼兒科學探究來說,有諸多組織形式,而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深入,游戲漸漸成為引領幼兒學習探究的主流形式。在科學游戲中幼兒是快樂的,他們幾乎感覺不到學習的壓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獲取科學學習經驗,掌握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游戲的組織應該是符合幼兒年齡特征、興趣特點和課程需要的。幼兒在與游戲的互動中,觀察、體驗、操作、思考,感知周圍世界的奇妙現象,從而最大限度的滿足探究需要,提升科學素養。例如,在開展中班科學探究《磁力小車》活動中,教師創設了開小車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利用磁鐵小棒控制泡沫小車的進退,從而感知磁鐵正負極對小車運動方向的影響。孩子們不亦樂乎地沉浸在開小車的游戲中,未感到絲毫枯燥,反而對磁鐵產生了更為濃厚的探究興趣,生發了新的課程點,而教師則及時把握住了他們的生長點,通過開展“磁懸浮列車”“跳舞的小熊”“解救冰凍小人”等一系列科學游戲,幫助幼兒更為深入的探尋磁鐵的奧秘,從中發現磁鐵的磁化現象以及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征,真正將科學關鍵經驗滲透于游戲中,讓游戲變為快樂的學習,也讓學習成為求知的游戲。
又如在大班科學“尋找小偵探”中,教師創設了動物雜貨店被盜的故事情境,引導幼兒通過分析盜賊留下的各種特征完成闖關游戲,進而一步步獲取線索,幫助貓頭鷹老板順利找到盜賊。孩子們在這些有趣的游戲情境驅動下,認真思考、激烈討論,仔細分析,發展了邏輯思維,用已有的科學經驗解決了實際出現的問題,這又何嘗不是一次奇妙的科學探究之旅呢!
皮亞杰指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教育對象是在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中進行學習,教師提供的材料,必須尊重幼兒在心理發展上的不同速率。對于幼兒科學探究來說,材料是幼兒進行探究發現的對象,也是建構經驗的依托。教師應充分活用材料,引導幼兒在操作擺弄中發現、分析、思考、總結,促進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根據自身經驗和教育目標簡單粗暴的投放探究材料,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期望能讓幼兒在操作中獲得發展,但最后的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因為這些高結構且目的性很強的材料是基于教師視角,而不是兒童視角投放的,缺乏了情感,也滿足不了幼兒的興趣和體驗需要,只能漸漸深陷于教師不了解兒童喜歡怎樣的材料,兒童不喜歡教師投放的材料這一無情的漩渦中。那到底怎樣的材料是幼兒喜歡的呢?教師又應該如何活用這些材料呢?
在近期組織的一次園本教研中,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試想,有多少教師在投放材料前親身體驗并仔細分析過它們的結構特征呢?自己又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收獲了哪些有價值的科學經驗呢?而這些經驗是否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呢?我想不妨我們也化身為孩子玩一玩,想一想,相信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會讓自己對于如何選擇材料、投放材料、活用材料有更清晰準確的把握。如,在大班科學探究《會發光的小燈泡》中,孩子們對科學區冷落已久的手電筒又重燃了興趣,在拆裝手電筒的過程中孩子們驚奇地發現手電筒里有電池,而就是這些電池讓手電筒亮起來了,于是教師在抓住幼兒興趣點的基礎上又投放了家用電池、銅絲、小燈泡,幼兒利用這些材料大膽探究,發現將銅絲的兩端與電池接觸可以讓小燈泡亮起來,孩子們瞬間被這個驚奇地發現所吸引,于是教師后續又投放了燈座、導線、回形針、銅線等一系列的材料支持幼兒對于燈泡發亮的深入探究,孩子們在玩一玩、試一試的過程中與同伴積極合作,相互交流分享經驗,發現了電池的多種玩法,收獲了滿滿的科學經驗,如:電池的數量能影響燈泡的亮度,將銅絲串套在電池上可以使其轉動等等。或許他們得出的結論還不夠嚴謹,但在與材料充分互動的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探究態度和習慣,相信這也會為他們之后的科探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好的科學探究絕不是材料的盲目堆積,我們需要充分挖掘材料的價值,利用“補充”和“微調”的方式實現“一物多玩”,最終幫助幼兒收獲多種科學關鍵經驗。
觀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也是了解兒童行為表現及其發展變化的重要依據。在科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旁觀者進行觀察,能有效了解每名兒童的科學發展水平、個性品質、行為特征、興趣愛好以及正在建構的知識經驗等,從而制訂相適宜的教育措施,促進幼兒在原有發展水平上獲得更大的提升,但教師也需善用觀察,不能隨意打斷幼兒的科學探究,在幼兒尋求幫助時,也需充分了解幼兒的真實意圖,在適當時機提供支持和幫助。例如,在大班科學探究《奇妙的降落傘》中,教師提供了制作降落傘的相關材料,引導幼兒利用這些材料制作降落傘并開展后續的探究,在觀察中教師發現部分幼兒對于降落傘的制作興趣不高,表現出茫然和不知所措的情緒反應,原來這些幼兒能力薄弱,還未掌握降落傘的制作方法因此也無法獨立制作降落傘,在經歷了幾次失敗后就逐漸失去了興趣。通過觀察后的分析,教師及時調整,給這些幼兒提供了半成品的制作材料,并引導他們將探究的重點轉換到把玩降落傘獲取簡單經驗上。而同樣在觀察中,教師也發現部分能力強的幼兒僅僅圍繞一兩個點進行探究,原來自身經驗的局限影響了他們的探究思維,那此時教師就可利用一些簡單的提問引導他們發現探究中存在的問題,生成新的探究點,如,降落傘的大小會對他們的降落速度產生影響嗎?降落傘的材質對影響它的飛行軌跡嗎?簡明有效的提問不僅重燃了孩子們的探究興趣,也引發支持了他們進一步的深度學習。
觀察使教師成為一名更優秀的教育者。借助觀察,教師能合理設計科學課程內容,掌握科學探究過程,發現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為評價兒童、設計課程提供充足的依據,但觀察也不是簡單盲目的,教師須在明確觀察目的的基礎上進行持續深入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從而更好的了解幼兒的學習需要,促進科學素養和科學能力的提升,展現關于每名幼兒全面、豐富的科學發展圖景。
好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幼兒園科學教育不僅給孩子以直接接觸和探究客觀世界的機會,也讓他們在“玩轉科學”中成為探究主體,從實踐中自主獲得有益經驗。廣大教師需妙用空間,巧用游戲,活用材料,善用觀察,在實踐中積極引導,及時反饋,不斷強化,為幼兒科學探究創造更多機會和條件,萌發科學種子,提升科學能力,感悟科學帶來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