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媛
(潮州古城區文物管理所,廣東 潮州 521000)
古代建筑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對古代建筑的規模、樣式和作用進行研究的時候,我們要重視對古代建筑的修繕和保護工作,以此來實現對古建筑藝術與工藝的傳承。
中國古建筑是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價值和意義是其他國家的建筑所難以企及的。中國古代建筑融合了歷史發展的軌跡,在建筑布局和設計理念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在這我們可以論及的包括儒家思想對古代建筑的影響以及天人合一觀念在古代建筑中的應用。中國古代建筑講求宗法制,這是對倫理型社會的一種體現。無論是民宅的四合院,還是宮殿類建筑都會因為等級不同而呈現出里院和外院的設置特點,并且在設計的過程中以中軸為對稱進行布局,體現出和諧的精神追求。中國古建筑不僅在“間”的設計上有所考究,在群體建筑中也講求布局與規模。宮殿要彰顯出皇帝總攬天下的氣魄,私宅建筑則體現出建筑主人的情趣。這種在外部建筑形式上的精巧與內部精神追求上的極致相結合,成就了中國古代建筑與眾不同的氣質和價值。因此對于中國古代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者可以通過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了解中國歷史朝代的更替,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當地的自然特色。在建筑方面,中國人最有發言權。北方的四合院講究高門大戶,南方的徽派建筑又顯得清麗典雅。不同于唐代建筑的恢弘壯闊,宋代建筑則更顯恬淡自然。這些都是古代建筑為我們留下的歷史痕跡。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才能更好地對中國文化加以研究。古代建筑除了整體上的特點外,還包含著其他的裝飾性建筑,比如華表、照壁、亭、廊等系列建筑。這些建筑原本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后來經過發展才變成了裝飾性的建筑。“亭”原本是駐守邊關,站崗放哨的地方,后來便成了人們游覽觀光的好去處。“廊”原本是與橋梁相配合的建筑,后來也在園林建筑中廣泛使用。這些裝飾性建筑的變化體現了匠人的精巧心思,尤其是這些建筑上的雕花與刻文,更彰顯出匠人的藝術情趣和追求。這些精巧的心思可以為后世的發展帶來很多的啟發,無論是美術上的藝術成就,還是建筑上的輝煌成績都為中國藝術史的發展提供了有效借鑒。
對古代建筑的保護首先體現在意識層面。許多人在進行古建筑保護的時候,并沒有具備強烈的意識[1]。這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在進行游覽的時候,普通民眾在欣賞古建筑的藝術風姿時,常常由于自己的不良行為給古建筑造成了破壞。有些人會刻意地在古建筑上留下痕跡,甚至在古建筑上取下碎片作為紀念。這樣的行為,既無知又丑惡。在個人欲望的驅使下,人們故意破壞古代建筑這種行為應該予以嚴重的制止。除此之外,有些人為了經濟利益而對古建筑進行大規模的破壞,甚至為了增強城市的經濟發展,拆除古代建筑,而代之以現代化的工廠或大樓。這樣的行為不僅源自個體行為的無知,還來源于對法律的輕視。針對這樣的行為,相關部門應該予以嚴厲的懲戒,用實際行動來保護中國古代建筑這類藝術瑰寶。
對古代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應該依據古建筑原有的藝術形式和規制,在原本形態的基礎上能小動則小動,不要去除歷史的痕跡,而盲目追求新穎的形式。這種行為并不多見,但是我們常會發現在某些地區,人們在修繕古建筑的時候常會采用現代化的建筑工藝,甚至對古建筑原有的顏色、材料進行更換,最終使得古建筑呈現出一種四不像的樣式,古代遺跡的特點被去除殆盡。這都是由于修繕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這樣盲目的行為不僅給古代建筑帶來了不可逆的破壞,也讓穿越千年的古代建筑黯然失色,這樣的修繕和保護行為實則是最嚴重的破壞方式。可見理論知識的學習才是促進實踐的重要保障[2]。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古建筑修繕和保護的過程中,只有制定相關的規定,才能夠讓修繕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但是在現今的修繕行業中,并沒有對古建筑修繕的具體工作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尤其是對于修繕行為的考核制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與執行。這些問題都導致了施工人員修繕技術不過關,修繕效果差的問題。有些修繕人員甚至由于成本原因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這些問題屢見不鮮,必然體現了制度的重要性,所以在進行古建筑保護和修繕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科學而合理的制度實施,讓人們能夠遵章行事,為古代建筑的保護帶來更多的保障。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對古代建筑的修繕和保護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促進當代世界的發展,但是很多人都存在保護藝術薄弱的問題,我們應該通過有效的手段來彌補這一缺失,增強對民眾的宣傳[3]。這種宣傳不僅包括對古代建筑保護的重要性傳講,還應該讓人們知道古代建筑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讓他們對古代建筑的形式有具體的了解,明確古代建筑背后所蘊含的中華文化與工匠精神,更好地促使人們增強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意識。此外對于破壞行為,應該予以嚴格的處理,讓人們知道對于古建筑的破壞會得到相應的懲罰,而對于保護古建筑行為則會得到適當的獎勵。這種獎罰制度也會在人們心中形成一種制度力量。讓人們在觀賞的過程中有效地規范自己的行為,減少對古代建筑文物的破壞。
對于古代建筑的修繕與保護工作,我們應該從理念與方式兩個角度進行考量。對古代建筑的修繕,我們要依存古代建筑原有的特點,進行系統化的修繕。文物是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因此在修繕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研究建筑自身的特點,按照它的原有模式進行修繕,保留歷史的痕跡,讓人們可以通過建筑來明確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國古代建筑有其自身的發展脈絡和時代特點,在不同的朝代所追求的藝術風格是不同的,雖然后期我們重視出檐屋頂、高臺基的藝術風格,但是不同的朝代所追求的藝術形式也是有差別的。在修繕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理解和研究古代建筑的形制。在修繕的時候才能夠做到科學和合理。科學的修繕方法能夠讓人們更好地對古代建筑予以保護,所以專門性的修繕程序和規則必須要予以嚴格的規范,讓人們能夠在按章行事的過程中,充分保護古代建筑。
對古代建筑的修繕和保護工作不能只依托于人民大眾,應該培養更專業的保護和修繕隊伍。一般的修繕工人很難充分的掌握古建筑知識,所以在修繕的時候,只把古建筑當作普通的建筑來進行修整,沒法從藝術和歷史的角度對古建筑的價值進行衡量,難免會造成破壞性的行為[4]。為了杜絕這一現象,國家和地區應該有意識地培養相關的從業人員,并且為這些人員提供良好的培養機會,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熟練的修繕技巧,讓古代建筑得到有效的保護。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會起到輻射性的作用,以此來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古建筑的修繕和保護行業中來,提高人民大眾的保護意識,讓更多的人了解保護古代建筑文物的重要性和歷史價值。
綜上所述,古代建筑修繕和保護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需要國家和個人投入巨大的精力,并以實際行動來保護古代建筑文物。只有制定相應的保護制度,提高全民保護意識,才能讓古代建筑修繕和保護的行為得以規范化和全民化。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更應該重視古代建筑修繕與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為古代文物的留存提供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