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琴 李武初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基層黨組織立足時代特點,不斷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推動高校基層單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三全育人”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上發揮了核心領導作用,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九個堅持”中,把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放在首位,在對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批示中第一內容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黨的十九大要求把包括高校在內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高校基層組織是承擔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核心使命的組織者、執行者和參與者,必須要努力化解影響承擔使命的自身矛盾,補齊短板弱項,提高核心領導力。
基層組織班子是領導基層組織開展各項工作的核心力量,是整治軟弱渙散組織的首要任務。從我院的實際來看,必須要以貫徹落實《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為抓手,以系部黨總支為重點,配齊系部黨總支副書記、專職組織員,強化系部黨總支班子的工作力量。同時在各職能黨支部,注重配備熟悉和熱愛黨務工作的青年黨員作為支部委員或支部書記助理,作為支部書記后備人選進行培養鍛煉。
嚴格黨務干部的選配,抓住“三個關口”。一要注重質量,嚴把準入關口。黨務干部的選配應該要堅持以新時期組織路線為統領,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把對黨忠誠,有強烈奉獻精神和責任感、熟知黨的政策方針、能夠創新管理,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年輕同志,優先選配到黨務干部隊伍中來。充分運用競爭上崗、民主推薦、定期考核等方式,把群眾認可,自身形象好和組織考評優的黨員干部選拔到黨務崗位上來。二要創新培養方式,嚴把歷練關。按照“相對穩定、合理流動、逐步推進、有利工作”的原則,在保留一定骨干的前提下,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逐步有計劃推進交流任職。根據基層黨組織任期規定,以三年為周期推動高校二級院系黨總支和黨支部書記進行內部交流,采取跟班學習、掛職的方式選派到年輕骨干黨務干部到黨的機關進行鍛煉,使黨務干部全面掌握黨建業務;安排部分黨務干部與業務干部“雙向交流”,使黨務干部系統掌握本部門的業務知識,提高黨務干部圍繞業務開展黨務工作的能力。三要優勝劣汰,打開出口關。高校基層黨組織承擔著重大責任使命,必須始終發揮引領作用,要改變傳統的“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孬干好一個樣”的狀況,增強黨務干部的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機制,對不適合的黨務干部要及時調整。
一是要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黨務干部履職的基本要求就是具有較強的政治理論功。高校要有計劃地舉辦黨務干部政治理論學習班、研討班重點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對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進行系統培訓。二是要不斷拓展思路延伸視野。要有計劃地組織黨務干部到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黨建標桿院系、樣板支部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一是要準確定位黨務干部崗位職責。高校黨委要根據基層院系實際,在職位分析的基礎上,按照統一管理,差異設置的方法確定黨務干部職責和任職資格條件,既要明確黨務干部的責任和義務,又要根據每個黨務干部的專業特點,合理安排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優點,揚長避短。二是要科學制定管用的考評體系。把對黨務干部的考評指標量化為基礎性工作(以支部的“五化”建設為主)和創新性工作(以“五個到位”“七個有力”為主)兩大類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可以運用到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上。高校黨委班子成員要重視所在基層組織的黨務干部隊伍建設,把對黨務干部隊伍建設情況作為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履行一崗雙責的主要考核指標。
目前學院各黨支部基本上都建立了“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民主評議”“組織生活會”等制度,各系部還建立了黨政聯席會制度,有力保障了黨支部的日常工作運行。在此基礎上各支部還要不斷進行創新,緊密結合本部門工作特點、黨的建設的時代特點、師生群眾的需求特點和學院辦學治校的發展特點探索建立新的制度。如《黨務公開制度》《黨員思想狀況分析制度》《支部定向聯系制度》《支部幫扶幫困制度》《黨員工作報告制度》《支部表決制度》《黨員合理化建議制度》。
黨支部要把“有責必擔、有規必用、有章必依”的原則大力推動基本制度落實。一是要抓好各項制度的學習,使黨員掌握制度內容要求。二是加強監督,設立黨支部“制度執行觀察員”,由本部門非黨員職工擔任或黨支部紀檢委員擔任,定期向支部負責人跟蹤反饋支部制度執行情況。黨支部黨員大會或支委會在每季度設立專門議題,對支部各項制度執行情況召開專門梳理會,聽取各項制度遵守情況,查漏補缺。三是要科學推進和實施考核。要發揮黨員的積極性,重在執行管理,避免痕跡管理和形式主義。要為黨員執行制度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對黨員進班級、進課堂、進寢室、黨員隨訪等方面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宣傳,定期通報。
制度建設是支部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支部文化建設是推動制度建設的基礎保障。各黨支部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任務,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愛國精神、關愛師生成長、服務社會、踐行學術道德、弘揚師德規范等方面實施精品工程,通過完善陣地建設、創新宣傳渠道,構建特色的支部文化。
發揮黨員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揚民主,把黨員從組織生活的“聽眾”“觀眾”“受眾”中解放出來。一是組織生活選題上先征求黨員意見,組織生活策劃上先由黨員謀劃,為黨員提供全過程參與支部黨建事務的平臺,增強他們的積極性。二是互換角色,解決支部書記“唱主角、一言堂”問題,讓黨員當主角,支部班子當聽眾。三是輪流主持,讓支委成員、普通黨員輪值組織活動,解決模式僵化,達到推陳出新。
一是從單一說教變多樣展示。把單一的讀文件、學講話、講理論為主的學習方式與研討、典型事跡演講、觀看電教片等多樣化方式結合起來,使黨組織生活形式更加豐富;二是從靜態變動態。采取走出去、走進來的方法組織黨員聽講座,邀請校外優秀黨員到支部做報告、作輔導;三是從灌輸變互動,在組織生活過程中,設計專門互動的環節,輪流讓黨員談感想、談體會、談收獲,在互動中產生共鳴;四是從封閉變開放,各黨支部的組織生活可以向校內校外開放。特別是校內各黨支部探索開門過生活的辦法,打破支部壁壘,邀請兄弟支部以觀摩、列席和互訪的形式參加支部組織生活,注入活力。
黨組織生活要從務虛向務實轉變,使“看不見”逐步變成“摸得著”。一是與實際結合。在日常學習中,除了學習規定性理論知識內容外,還可以拓展到探討社會熱點,做到學用結合。二是與黨的建設結合,在活動中查找影響發揮黨支部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問題,并將解決問題轉化到具體實踐,使每個黨員成為支部建設的組織推動者。三是與提高黨員素質相結合,用講述先進人物鮮活事例、播放時代楷模事跡、回顧革命歷史等增強黨員的信仰,引導黨員樹立正確的“三觀”。
深入推進黨組織生活創新工作,在現有活動的載體上,要不斷優化載體、創新方法,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手段和新媒體創新載體,為黨員組織生活提供方便,增強組織生活的靈活性和黨員參與的積極性,把“過不好”變成“過得好”。充分利用活動室、宣傳欄、紅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載體開展組織生活。以紅星云為平臺建立網上黨支部,開展線上交流,線上學習。
一是落實黨支部書記待遇,學校黨委應對照《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研究落實黨務干部崗位津貼、工作量核算、職務職級“雙線”晉升等重要政策措施。二是推動支部目標考核一體化。以《高校教職工黨支部“五化”建設考評標準》為基準,設計制定學院基層黨組織年度目標任務書,建立獎懲機制。三是實施院級“共產黨員示范崗”制度,激發黨員更好發揮的模范帶頭作用和表率作用。對共產黨員示范崗的黨員采取從職稱職級晉升方面優先傾斜。四是加強對基層黨支部的經費投入。建立黨支部經費劃撥遞增機制,按10%-15%比例進行調整。改進黨支部經費劃撥方式,將黨建經費與支部工作業績掛鉤,將經費劃分為保障性經費、獎勵性經費、黨建項目建設經費,對于獲評為省級、廳級各類榮譽的支部以追加經費形式予以激勵。探索建立基層組織黨建項目申報、評審、評估、驗收機制,給于經費扶持。要在保障經費規范使用的前提下逐步簡化黨費經費使用程序和限制性條款,給予支部更大創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