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郝飛
(沈陽市應急管理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應急管理行政執法體系建設,是解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應急管理領域突出問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關鍵[1,2]。筆者梳理了全市應急管理執法隊伍現狀,并進行研究分析以期與同行探討。
市本級執法隊伍現狀。安全生產執法監察支隊為局內設機構?,F有行政編制人員10 名,支隊長1 名,副支隊長2 名,公務員7 名。
縣(區、市)執法隊伍情況。全市13 個縣(區、市)及開發區現有16支執法隊伍,執法大隊從事安全生產執法人員編制197 人(行政編制12 人;事業編制184 人;其他1 人)。
鄉鎮(街道)執法機構隊伍情況。機構改革后,全市179 個鄉鎮(街道)中,均有應急管理執法機構,人員編制393 人(行政編制301 人,事業編制83 人,工勤編制9 人)。各縣(區、市)應急管理執法機構人員統計見表1。
當前,各縣(區、市)應急管理系統執法體制機制特點各異,主要呈現四種不同形態。
1.應急局與應急中心主要領導由同一人擔任,應急局與應急中心融為一體,工作順暢,執法效果顯著。區應急局與應急中心,一套人馬,合署辦公,應急局委托應急中心執法,工作順暢。
2.應急局黨組書記兼任應急中心黨組書記,但黨組書記不負責行政工作。應急中心行政工作不一定和應急局行政工作相同步。兩個單位執法工作沒有有機融合,造成安全生產執法機制不健全,工作不順暢。
3.應急中心主任兼應急局黨組成員,有的工作順暢,有的能夠正常開展工作,但安全生產執法監察工作不夠順暢。應急局委托應急中心執法,執法人員編制在應急中心,執法人員評先評優、提拔晉升有的歸應急局說了算,有的歸應急中心說了算,有的執法隊伍不穩定,工作積極性不高。
4.應急局與應急中心領導班子互不兼職,各自獨立開展工作。執法隊伍薄弱,執法人員流失嚴重,安全生產執法工作極不順暢。
市本級執法支隊人員最多時25 人,那時的全局編制不足70 人,全市機構改革后,全局編制127 人,執法支隊現在的編制變成10 人,執法人員力量減少,執法任務卻增加了。
縣(區、市)機構改革后,原縣(區、市)安監局所屬事業編制執法人員均劃歸到應急中心管理,應急中心無行政執法職能,新成立的應急局無所屬的行政執法機構。
鄉鎮(街道)機構改革后,原安全生產執法中隊劃歸到各類中心管理,如農村農業發展中心、綜合服務中心等,大多數人員不再從事安全生產執法工作了,執法人員嚴重流失,執法機構斷鏈,無法滿足日常執法工作需求。鄉鎮(街道)現有應急辦隸屬街道,與縣(區、市)應急局無隸屬關系。協調配合機制不完全順暢。
縣(區、市)絕大部分執法人員編制在應急中心,日常在局內工作,應急局對執法人員提拔晉級、評先評優、獎懲無決定權,導致人心不穩定,沒有歸屬感,執法隊伍極不穩定,執法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按照屬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則,健全完善市、縣兩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厘清不同層級執法管轄權限,明確不同層級監管執法職責、執法范圍和執法重點,實施分類分級執法,避免多層多頭重復執法。
市級應急管理部門組建市級行政執法支隊,依法承擔法律法規直接賦予本級的執法職責,負責市級應急管理監管領域違法案件的查處,組織轄區內跨區域和具有重大影響復雜案件的指導、協調和查處等工作,對全市應急管理領域其他非法違法行為開展督查和抽查。監督指導轄區內執法體系建設和執法工作。
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組建縣級行政執法大隊,原隸屬應急中心的執法隊伍劃撥至應急管理行政執法隊,依法承擔法律法規直接賦予本級的執法職責,行使應急管理行政執法日常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職能。依法查處本轄區內應急管理領域其他非法違法行為。應急管理行政執法隊應根據本地實際,向鄉鎮(街道)和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分片派駐執法中隊,以縣(區、市)應急管理部門的名義行使執法權,由縣(區、市)應急管理行政執法大隊統一領導。
鄉鎮(街道)應急管理部門編制劃撥至縣(市、區)應急管理行政執法大隊,承擔應急管理綜合執法職責,以縣(區、市)應急管理部門的名義行使執法權,由縣(區、市)應急管理行政執法大隊統一領導。
應急管理工作既是政府對社會治理的內在需要,也承擔了社會公眾對政府的要求和責任。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應急管理執法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提升應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