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如玉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現象進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這一理論時至今日對于我們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仍然具有現實價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異化現象仍然存在,并且具有了新的特征和表現。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對自己曾經信奉的黑格爾法哲學進行了重新審視和批判,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以及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揭示了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當代仍然具有深刻意義。異化勞動理論是該手稿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所闡述的異化勞動特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雇傭勞動。他從工人階級的角度來看待異化,認為異化是一個歷史范疇,“特指主體所創造和改造的客體,反過來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形成對主體的奴役和統治。”[1]異化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異化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最為突出的表現。這部手稿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異化勞動的規定:
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是勞動的產物,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勞動產品應屬于勞動。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對象就越少,并越受其對象的奴役和統治,“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2]因此,勞動者的勞動產品不屬于自己,而變成一種異己的,統治自己的力量。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活動不屬于勞動本身,勞動對勞動者來說變成了異己的東西,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3]馬克思認為,這種勞動不是真正的勞動,這種勞動不是屬于勞動者自己的,而是屬于資本家的。
馬克思認為人是類存在物,人通過自由自覺的活動,也就是勞動,實現和動物的區分。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的勞動被看作是維持動物生存的手段,這是對人自由和自覺的否定,是對人的本質的貶低,這就造成了人和自己類本質相異化,“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4]
這一異化是上一個異化的必然結果。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所以他與他人的關系必然會產生變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5]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一種對立的,疏離的異化關系。
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全面分析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并闡述了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之間的關系,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突出產物。時至今日,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沒有改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異化現象,但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勞動人民的生活條件和勞動狀況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異化勞動也有了新的表現。”[6]近些年來,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不僅從經濟角度分析異化勞動,而且越來越注重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特點,分析科技的發展以及社會分工對異化的影響,發展了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由于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不僅出現在經濟領域,也出現政治領域;不僅出現在物質領域,也出現精神領域。首先,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物質的富足,人們逐漸成為“單向度的人”[7],人們更容易被社會所操縱和控制,從而失去批判和否定的能力,于是出現了政治異化,勞動者喪失對政治制度的批判性。另外,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主義給勞動者帶來了精神的空虛,異化對人們的危害已經不僅僅是肉體和物質上的痛苦,而更多的是心靈的折磨和精神的痛苦。而這些新的異化現象是比馬克思所描述的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更為嚴重的,因為勞動者不僅體力勞動不屬于自身,而且也喪失了精神自由,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人們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都變得符號化和機械化,失去了主動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日常生活中都包含著異化,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日常生活中的異化離群眾很近,對群眾本能壓抑和創造性與革命性的窒息也更為嚴重。”[8]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現象更加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了。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雖沒有明確回答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但是把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二者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然而時至今日,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仍然沒有消除,這就使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僅未得到解決,反而在全球范圍內擴散了,這就使得其異化現象更具有普遍性了。“全球化并未帶來生產資料在全球范圍內的社會化,相反,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卻日益集中于少數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手中,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性質沒有實質性變化,反而在更大規模和更大范圍內以更激烈的方式存在著。經濟全球化使資源配置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同時也將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中的盲目性、自發性擴散到世界各國。”[9]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更為嚴重了,因此異化現象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會隨著全球化的擴展而更為普遍。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資本主義社會分工的發展一方面造成片面發展的工人,導致人的異化,另一方面又使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從而擺脫異化成為必要。“在馬克思看來,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都不過是一種歷史性形式,是人類的歷史性創造,因而也是隨著人類歷史的演進而不斷發展變化的,而非自然生成的或者由某個超越的存在者創造的不可更改的。”[10]這就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終結是必然的。馬克思也提出了消滅異化勞動的途徑,馬克思認為,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消滅私有財產制度,消滅社會的不平等,才能克服、甚至最終消滅異化現象。“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11],即揚棄不合理的勞動形式,真正讓勞動者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由此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終結不僅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