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鷺羽
(黑龍江工業學院人文與師范學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東北抗聯歌曲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包括對于國破家亡的憤怒和哀怨,東北人民反對侵略的斗爭精神和堅強毅力,對于戰士犧牲的緬懷和惋惜,以及對于斗爭充滿勝利期望,東北抗聯歌曲誕生于東北三省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過程當中,是當時人們重要的精神食糧,雖然歷經時代的發展,高校音樂類型多樣,但是應該注意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將抗聯音樂改編作品融入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有助于加強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促進對于抗聯音樂的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本文就對這一問題展開了具體的分析。
東北抗聯音樂誕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創作者多是抗聯隊伍將領或者戰士,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受過專業的正統教育,對于音樂譜曲或者旋律缺乏專業的知識,同時很多的抗聯將領曾經有過國外留學的經歷,對于外國的一些歌曲比較熟悉,因此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多是由人們耳熟能詳的民歌或者外國歌曲發展而來,在原曲風格上有所突破,既增加了民歌的影響力,同時還可以與抗戰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反映抗戰過程中人們的精神面貌,因此抗聯音樂改編作品,一般旋律朗朗上口,在當時傳唱度很廣,是抗戰中重要的精神食糧。當時東北抗聯音樂在改編過程當中融入了安徽《鳳陽花鼓》,東北民歌《送情郎》,河北民歌《對花》等多種民歌音樂類型,同時還有外國歌曲旋律改編而來的,如日本歌曲《日本海軍》,法國歌曲《你還睡嗎?》等多種類型。
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都是誕生于特定的歷史環境或者歷史事件當中,因此感情比較悲壯,既有淪為亡國奴的屈辱,氣憤和不甘,同時也有東人民為爭取抗戰勝利的理想和信念,同時還包含了對于戰友死亡的悲痛,對于軍民團結一心的歌頌等,是當時抗戰過程中東北革命軍隊的真實寫照,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指導東北人民在抗戰過程中團結一心,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為了爭取國家和民族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情懷,因此抗聯音樂改編作品內容情感內容比較飽滿,所有的作曲和作詞都是為了體現人們當時的情感,并且將情感化為力量,激勵人們抗戰的過程中不斷前進。
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主要作用是激發東北人們的抗戰決心,因此一般傳唱度較高,抗聯音樂改編人在創作過程當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在填詞的過程當中引用了很多古代詩詞,這些詩詞藝術性較高,同時被人們所熟知,因此朗朗上口,既增加了歌曲的文化韻味,同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傳唱度,雖然抗聯戰士中也有自己寫詞和或者譜曲的情況,但是由于當時的人們缺少專業的音樂教育,同時外加上當時特殊的環境,因此創作的歌曲也大多數旋律簡單,填詞內容也比較簡單,深刻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抗戰狀態,因此傳唱度也較廣,也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在抗戰過程當中發揮了重要力量,抗聯音樂改編作品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有其鮮明的音樂表現形式和特點,只有把握了其中的主要特點,才能更好地了解其精神內涵,從而進行傳承和發揚。
在現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過于重視演唱技巧,忽視了情感的表達,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是東北人民和將士抗擊日軍的真實寫照,體現了當時創作者在特定環境下的情感,因此作品大多數情感深沉飽滿,為爭取抗戰的勝利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抗聯音樂改編作品更多的是表現其精神內涵,但是在現在高校教學中過于注重抗聯音樂作品的改編技巧,忽視了其情感的表達,這樣抗聯音樂作品就失去了其原有的韻味。
當前學生處于和平年代,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不斷加深,多元化的音樂類型和音樂元素沖擊著人們的感官,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之下,弱化了抗聯歌曲的影響力,很多同學更加喜歡通俗、搖滾等音樂類型,對于抗聯音樂改編作品缺乏一定的了解,同時在音樂學習過程當中也沒有將其放在比較重要的學習位置。
教師在教授抗聯音樂改編作品的過程中,大多數是采取理論,技巧和現場表演的方式,作為當代音樂學院的學生一般性格比較鮮明,同時對于新鮮的事物接受能力較強,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本身距離他們的生活世界比較遙遠,再加上教師教學方法比較落后,因此教學效果就不理想。
由于每個人對于音樂的理解不同,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感受,但是在現階段抗聯音樂改編作品融入高校音樂過程當中,教師過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來進行抗聯音樂作品教學,因此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參與性不高,對于抗聯音樂改編作品理解不到位,不能夠理解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的精髓。
想要提高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教學成果,首先應該對于抗聯音樂誕生的歷史背景有一個詳細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增強對于作品的理解,從而在教學過程當中,將技巧與情感融為一體,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展現東北人民和將士抗擊日軍的決心和毅力,從而促進抗聯音樂作品的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可以在進行這部分教學時邀請一些革命老兵講述他們的抗戰經歷,從而加強帶入感,讓學生銘記這段歷史,了解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的價值所在。
在將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融入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時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東北人民抗擊日軍的影視片段,或者利用信息技術將一些抗聯音樂改編作品進行呈現,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抗聯音樂改編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好的進行作品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習效果,同時還可以讓全班同學一起進行抗聯改編作品的演唱,增加團體氛圍,這樣能讓同學們更好理解抗聯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在學習中提升對抗聯音樂作品的重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在進行抗聯音樂改編作品學習時應該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增加對于作品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的方法讓同學們探討其中的音樂技巧或者表現風格,給予同學們自由發揮的時間,讓同學們進行音樂作品的改編,并且對于改編作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增強對于原有抗聯音樂作品改編的理解,從而增加抗聯音樂改編作品學習的興趣,促進抗聯音樂改編作品的進一步傳承和發揚。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抗聯音樂改編作品引起重視,讓同學們了解其中蘊含的重要精神價值,并且用這種精神指導同學們的音樂學習歷程,增強同學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時對于抗聯音樂改編作品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并且將考核計入到同學們的期末成績當中,作為同學們專業教學的重要指標,強化同學們的課堂效果。
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音樂產物,表現了東北人民抗擊日軍的頑強斗志,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同時東北抗聯音樂改編作品作為我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應該進一步促進其傳承和發揚,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應該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誕生背景,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加強對于抗聯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從而促進抗聯音樂作品的進一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