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青年盧卡奇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創人之一,其歷史唯物主義觀思想在其著作《歷史和階級意識》中得到了集中的闡述。本文先是探討比較分析了馬克思與青年盧卡奇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概念;后具體闡述了青年盧卡奇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觀;最后,通過對青年盧卡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觀的闡述,指出其理論所具有的缺陷,即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不夠透徹、在表達其實踐觀點過度夸大,有著濃厚的個人主觀思想、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歷史辯證法認識的不足三方面。
歷史唯物主義常常被我們日常所提到,可是,卻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馬克思所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歷史”指的是什么?而大部分人僅僅局限在常識中,認為“歷史”只是社會歷史領域。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的解放的批判語境中一步一步闡述其歷史概念:即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是由人類實踐造成的現實運動,包含著工業,農業,商業所共同交往所創造的社會關系。這里體現的馬克思歷史規定就是古典經濟學所認可的工業的現代經濟,肯定了人創造財富的主體地位,財富是人創造的直接結果。
總而言之,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為人們揭示了歷史的本質,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對人的物質生產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社會歷史的統一整體及其發展過程的反映和認識。
1.青年盧卡奇歷史概念提出的時代和理論背景
從1917 年的俄國革命的勝利,到1918 年德國革命的爆發,再到1919年3 月匈牙利革命的勝利,隨后被鎮壓。一系列的革命事件客觀上推動了理論上新舊沖突和重新探索的到來。盧卡奇作為當時教育人民委員,是當時的知名人物;同時還是一位思想家,面對革命的低潮期,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全面批判了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理論:一是針對伯恩施坦對辯證法的攻擊;二,對于伯恩施坦企圖用折衷主義的庸俗唯物論取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三,盧卡奇認為,伯恩施坦對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詆毀是他推崇新康德主義“科學方法”和鼓吹折衷主義歷史觀的必然結果。
2.青年盧卡奇歷史概念的內涵
青年盧卡奇認為,歷史不僅是客體,也是主體,而人是歷史的中心,則會成為一切事物的標準,使得歷史表現為能動、變化的系統,在動態的系統變化中,體現出歷史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性的相統一。其次,青年盧卡奇認為歷史的本質在于人的實踐。青年盧卡奇認為實踐問題不僅是認識問題,更是一個歷史問題,而歷史的本質在于人,在于人的實踐。他強調只有把歷史理解為是人的實踐,才能突破黑格爾用絕對精神去推演歷史的概念,才能消除舊唯物主義里的主客體之間的僵硬對立和認識困境。
對于正確認識馬克思歷史觀中的歷史運行論和歷史本質論,青年盧卡奇對此并沒有走進去真正地理解。對于歷史的客觀規律,青年盧卡奇從物化性角度出發,對經驗事務的無中介性認識方法進行了批判,此做法更像是機械唯物主義觀點,也直接反映了他對馬克思歷史觀缺乏深入的理解,進而青年盧卡奇更不愿意從科學理論的角度去界定歷史唯物主義。第二,青年盧卡奇的“歷史”不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歷史,“其本質上講是一種索來爾的工聯主義與基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的混合物,也因此提出了一條與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不同的克服人類危機的新思路。”
除此之外,青年盧卡奇認為,總體性范疇是具有多層次、多方面的內涵和意義。首先,總體性是指整體統領局部,相對于部分和局部,總體性著眼于整體、全體。同時也只有在社會歷史總體中,才能把自身的性質和意義揭示出來。其次,盧卡奇的總體性存在于社會歷史過程之中。盧卡奇認為,總體性是具有一定的趨勢和發展結果,是一個活動的過程,除了在人類歷史以外,也包括自然界。客觀上,盧卡奇認為世界是物與物和人與物之間關系構成的世界,雖然規律被逐漸認識,人也無法通過自身活動改變現實的過程本身,人除了自身本身,其他外不無知都是不屬于人的存在,而是被異化成與人相對立的存在,一個被商品充斥著的,被商品支配著的人;主觀上,人由于物化變的不自由,人的體力和人格都變成了商品。即物化現象導致了人類社會普遍存在二元對立。青年盧卡奇認為,克服并消除物化的力量一定是來自于無產階級。三,是歷史與階級意識的聯系。他認為,階級意識有個明顯特征,一是階級意識不同于經濟意識,因為階級意識是對當下所處社會的經驗性描述,但如果其階級無法超出經濟結構界限,那這種意識就是虛假的意識。二是階級意識區別于個體意識。青年盧卡奇認為,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與階級利益是處在辯證矛盾中。也正是這種矛盾,雖然造就了資產階級,但是也注定了資產階級的悲劇性和局限性,而資產階級總是試圖掩蓋其歷史性質,以及虛假的階級意識。他認為,無產階級正因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和歷史進程是具有一致性的,能認識歷史的本質,能夠實現理論實踐、主客體的統一,決定了無產階級才是真正的階級意識。緊接著,青年盧卡奇指出,歷史只有通過這種真正的階級意識才能被作為一個辯證整體去認識,因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體現了階級對社會歷史的總體關系。沒有歷史概念,就無法說明社會歷史總體性,也就無法說明無產階級意識。
總而言之,青年盧卡奇突出了馬克思歷史概念中的實踐特征,把實踐理解為歷史的本質,通過對西方資產階級哲學史的批判和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發展,促使青年盧卡奇提出了具有獨特內涵的歷史概念:歷史僅僅局限于人類社會領域,只有站在這個立場,歷史才能真正成為人類的歷史。
首先,歷史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性功能表現在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青年盧卡奇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中的辯證法是無產階級在特定階段的意識形態,也只有無產階級使之成為其意識相態時,才有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的開始,此時無產階級就是作為歷史的主體而存在了。而無產階級作為歷史主體的出現和自我意識的覺醒,正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才產生的。無產階級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主體,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客觀方面,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才產生了人與人和社會之間的否定關系,也將社會階級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陣營,即產生了物化關系。
青年盧卡奇還在《歷史和階級意識》說明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不能成為社會主導意識的原因:即二律背反。一是資產階級企圖以揭示其資產階級社會歷史經濟發展的永恒性,并以此來鞏固其統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資產階級卻始終代表著極少數的以資本為主的資本家階級利益,直接說明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虛假的。正如他所說:“在資產階級用各種意識形態成分來修飾和掩蓋了真實情況即階級斗爭狀況和一切場合,用科學的冷靜治之光來透視這些面紗,指出這些面紗多么虛偽、騙人,多么同真相不一致。”而正是對著資產階級內部矛盾的認識促使對應的無產階級認識到自身的普遍性,即無產階級才是站在全人類利益的高度來革命,至此,實現了無產階級作為個體階級利益與全人類普遍利益的辯證統一。
而青年盧卡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也正是因為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存在,才是其變成一門歷史科學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青年盧卡奇所強調的是,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社會科學方法論并不是最重要的,在這里,青年盧卡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成為無產階級的武器意識形態才是最重要的,即歷史唯物主義可以作為無產階級作為階級斗爭的“武器”。
其次,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表現為歷史唯物主義能夠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就在于它具有革命的武器功能,最直接表現在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摧毀。摧毀的過程是兩方面共同進行的,即經濟斗爭和意識形態斗爭。青年盧卡奇更加強調的是后者,認為無產級階革命的徹底性表現在它是代表最廣大人類共同利益,這就需要歷史唯物主義給予他們理論和精神指導,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意義所在。青年盧卡奇繼續闡明了階級意識斗爭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也是青年盧卡奇強調的歷史唯物主義所具有的用語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新功能。
首先,青年盧卡奇對第二國際的庸俗。青年盧卡奇指出庸俗馬克思主義錯誤地把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當作是永恒性,并沒有看到其本質是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并指出,庸俗馬克思主義實質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扭曲,忽略了實踐方法即暴力革命在無產階級中的作用,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經濟因素之中,其所追求的實質是科學至上主義。
其次,青年盧卡奇對第二國際的庸俗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表現在對庸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中的經濟決定論與暴力革命的關系。青年盧卡奇批判的就是庸俗馬克思主義者的經濟決定論觀點,他認為經濟和暴力革命是不可分離的兩者,認為暴力是經濟在延伸,并進一步指出暴力革命所具有的現實性:暴力革命可以促使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就像資本主義推翻封建主義過程中的暴力革命,即暴力革命在制度更替過程中起到的決定的現實的作用。同時,青年盧卡奇進一步指出,經濟和暴力的關系更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暴力是對物化的社會關系的揚棄。
青年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用專門的章節來論述唯物主義的功能變化,提出了他自己的獨特見解:企圖恢復馬克思主義中辯證法的核心地位。但是,由于青年盧卡奇當時所處的時代,使得青年盧卡奇的理論也存在明顯的不足。
首先是青年盧卡奇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不夠透徹。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其本質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的認識。而青年盧卡奇卻將其狹義化,將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廣義化,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僅僅是資產階級的經濟結構,背離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現實社會和人類發展命運的基礎上的。
其次是盧卡奇在表達其實踐觀點過度夸大,有著濃厚的個人主觀思想,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直接關系,匈牙利無產階級要取得政權必須通過暴力革命來實現,也是在這認識的前提下,青年盧卡奇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實踐的概念。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青年盧卡奇受共產主義左派思想的影響,造成的結果就是青年盧卡奇過渡夸張對實踐作用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