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鋒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各國發展緊密相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來越成為影響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習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跨文化、跨國界的交流是二十一世紀文化發展的動力。21 世紀初,我國提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近年來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高,但仍存在文化外貿比重小、文化品牌較少、文化服務貿易仍屬于逆差、文化影響力排名依然靠后等問題,提升文化軟實力仍是提升我國綜合實力過程中亟待解決的課題。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如中國傳統瓷器藝術,它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曾經對世界許多國家的藝術、文化、經濟的發展產生過強烈影響。十八世紀歐洲審美主流由巴洛克藝術風格轉向洛可可藝術風格,在這一過程中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學界對于洛可可藝術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研究角度比較單一,大多是從藝術角度出發分析洛可可藝術中的東方元素、與清代瓷器的關聯、中國藝術對其的影響,這對我們了解洛可可藝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對于歐洲洛可可藝術時期中國瓷器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較少。實際上,從跨文化傳播角度研究該時期瓷器藝術的傳播對我們現在文化“走出去”戰略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本文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跨文化傳播角度分析中國瓷器藝術成功傳播并最終影響歐洲藝術風格的原因,為改善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面臨的不足做出一點思考。
一般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的文化形態之間,以及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傳播受體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交際活動。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播可以明顯地區分為漢文化圈的傳播與非漢文化圈的傳播,漢文化圈的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與中國有相近的文化環境,文化傳播總體上是單向的,最終結果是同質化。而在非漢文化圈的傳播是異質文化間的交流互動,是基于文化差異和文化陌生感而發出的傳播行為,跨文化傳播即是這種異質文化間傳播。那么,中國瓷器藝術在歐洲的傳播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
明清時期,中國瓷器文化向歐洲傳播最主要的途徑和方式是通過產品貿易進行傳播。1517年葡萄牙人最先開始在廣州建立了與中國的直接貿易聯系,大批瓷器被銷往歐洲,打開了歐洲瓷器市場。1602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掀起了販運瓷器到歐洲的高潮。為滿足歐洲市場需求,東印度公司會到中國商船經常去的幾個地方購買,到福建漳州一帶從事走私生意或者伺機掠奪。1625 年荷蘭在我國臺灣南部建立了殖民基地,臺灣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中國瓷器的中心。清初清政府實行遷海政策,但并沒有阻斷瓷器貿易,東印度公司繞道到澳門進行瓷器貿易,隨之澳門成為瓷器貿易點。后清政府設立廣州等通商口岸,瓷器貿易更盛。1604-1656 年間,僅荷蘭從中國買走的瓷器就300 多萬件。
在傳播理論中,傳播效果通常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它指帶有說服動機的傳播行為在受傳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第二,它指傳播活動尤其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對受傳者和社會所產生的一切影響和結果的總體,不管這些影響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顯在的還是潛在的。”由此可知,中國瓷器在歐洲傳播的效果是指瓷器的傳入對歐洲受傳者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及其引發的社會效應的總和。
首先,中國瓷器的傳入使歐洲人接觸到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在認知上形成了大的沖擊,審美意識、批評意識、研究意識逐漸增強。在此之前歐洲審美主流是巴洛克風格,強調夸張的線條、濃烈的色彩,追求宏大規模以及奢華的裝飾。而中國瓷器細致淡雅、曲致玲瓏、自然生動,與巴洛克風格相差甚大,這無疑為當時的歐洲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審美元素,這些人首先接受了中國瓷器藝術,并開始欣賞、研究、批評。其次,歐洲人在欣賞瓷器的過程中獲得極高的審美愉悅性,對瓷器的接受度隨之高漲,瓷器成為當時歐洲貴族競相追捧的造型藝術,在歐洲形成一股“中國熱”。最后,藝術家在欣賞瓷器的過程中將其中具有魅力的元素融入自身的藝術創作中,歐洲的瓷器的制造開始紛紛模仿中國瓷器,部分繪畫也融入了瓷器的元素,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即洛可可藝術風格。
第一,從傳播者來看,中國曾長期領先于世界,古代中國一些優秀的技術和思想傳入西方,使西方人對中國充滿好奇和向往,不斷有西方人到中國探訪。十七、十八世紀,傳教士進入中國,在傳播宗教的同時充當東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1585年,由西班牙傳教士門多薩撰寫的介紹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風俗的《中華大帝國史》掀起了“中國熱”,歐洲人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和向往。隨著大量中國商品的輸入以及介紹中國書籍的大量出版,不少歐洲人欣賞甚至模仿中國風尚,其中中國瓷器在這一時期被歐洲人極為推崇,成為歐洲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因素。
第二,從傳播信息和內容來看,瓷器作為一種造型藝術,和其他文化形態相比,具有形象生動、易于接受,能夠帶來審美愉悅,能夠沖破宗教隔闊、跨越語言障礙等方面的優勢,這使得它更容易被西方人接受。這也是藝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優勢,因此在宗教、哲學、民俗等在跨文化傳播中,常常會把藝術作為他們傳播的工具,通過藝術形象來表達內在的思想文化。反過來,藝術也會主動依附于宗教、哲學、民俗等內容來豐富題材、樣式與風格,以期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如“廣彩瓷”。廣彩瓷的圖案不局限于中國傳統社會的場景,而是融入了許多帶有西式情調的宗教圖案,積極吸收歐洲的藝術樣式,并且為迎合歐洲人對餐具講究的需求,出口瓷器多餐具樣式,這種中西結合的風格在當時大受歡迎。
第三,從傳播途徑和方式來看,明清時期瓷器的傳播主要依靠文化產品的貿易,并取得了極好的傳播效果。由此可見,文化產品貿易在跨文化傳播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將傳統藝術造型作為文化產品進行文化交流,較之于其他文化交流方式有較少的政治、宗教色彩,受傳者易于接受。受傳者在有選擇的基礎上進行審美、批評、研究,逐漸接受新的藝術形式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最終形成兩種文化交流互動的局面。
第四,從受傳者來看,中國瓷器不僅為歐洲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新元素,也滿足了歐洲人對“東方情調”的想象。隨著介紹中國的書籍、以及中國產品的大量輸入,歐洲人對東方神秘國度充滿想象,它井然有序、物產豐富、風景秀麗,瓷器的細致淡雅、自然生動滿足了歐洲人對“東方情調”的想象,另一方面瓷器的藝術風格與歐洲當時風格相差甚大,引發了歐洲人對瓷器的欣賞審美,瓷器由此在歐洲大受歡迎。
我國學者唐代興在《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一書中將“軟實力”劃分為文化、意識形態、制度和外交四個方面的影響力,并認為文化影響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由此可見,發展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發揮中國傳統藝術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從明清時期中國瓷器跨文化傳播的效果來看,文化貿易的傳播效果要遠超過政治上進行的文化交流。藝術能夠沖破宗教隔閡、跨越語言障礙,給受眾帶來審美愉悅,更易被人接受,而中國傳統藝術瓷器、書法、繪畫、工藝美術等的對外傳播歸根結底就是向外傳播文化。將中國傳統藝術作為文化產品通過對外貿易“走出去”,就是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
1.產學研合作,加強創新,打造文化品牌
新奇的、方便的、優秀的東西總會更快的傳播,因此發展文化產品必須要不斷創新,在保留傳統文化中充滿魅力的元素的同時融入時代元素,創造出更為新鮮、方便、優秀的產品。這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加強合作,形成產學研合作的局面。政府加強引導,推進企業和學術研究的合作,共同發掘中國傳統藝術中符合時代、充滿魅力的元素;高校除開設程序性知識課程,也可培養文化藝術傳播、開發文化產品等方面的人才;文化企業就文化產品“走出去”的項目面向學生進行分析、講解,提供實踐機會。共同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形成良性互動。
2.面向受傳者,不斷革新,推進文化“走出去”
跨文化傳播是一個互動交流的過程,在明清時代,中國瓷器出現“西化”的現象,更加符合西方人的審美,傳播更為廣泛。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播過程中,只有符合受傳者的審美才能被受傳者欣賞并接受,我們在推進文化產品“走出去”的過程中要了解受眾的審美取向,面向受眾,同一個傳播的信息內容采取不同的傳播途徑和方式或采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不斷革新,將傳播效果最大化。
在信息網絡化的時代,每一位普通民眾都可能成為跨文化傳播者,依靠短視頻走出去的李子柒已然成為跨文化傳播的典范。李子柒將中國式的生活方式、態度、精神通過優美的鏡頭語言以及大眾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形式傳播出去,并打造了自己的美食品牌,真正做到了講好中國故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成為全世界人民日常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式的跨文化傳播者。
跨文化傳播是不同的文化形態之間,以及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傳播受體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交際活動,在跨文化傳播中要積極發揮傳統藝術跨越宗教隔閡、語言障礙、易于接受的優勢,推進文化藝術產品貿易,著力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海外知名度,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另一方面,在信息網絡化時代,要支持每一位普通民眾成為跨文化傳播者,樹立跨文化傳播者形象,共同努力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