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 葉柏平 張曄
(北京 100082)
在審前調查的實施過程中,信息安全不僅是保護組織資源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確保其財務報表和其他管理報告可靠性的必要條件。因此,信設計和實施具有成本效益的信息安全方案是管理層治理責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信息系統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信息安全治理的各個維度。
通過分析以前關于信息系統安全治理的信息系統研究時得出結論認為:信息系統安全治理的普遍定義沒有強調人的作用和組織中人員管理的相關問題”他們特別指出,以往研究中使用的信息系統安全治理觀點“不允許在業務流程的操作層面納入系統審計流程和安全細節管理的重要性”。此外,審前調查師協會(IIA)最近進行的一項網絡調查建議在審前調查和信息技術業務之間建立伙伴關系,以提高信息技術控制活動投資的回報。
在大多數組織中,信息系統和審前調查職能都與信息安全有關。信息系統功能主要負責設計、實施和維護具有成本效益的信息安全程序。審前調查對組織的信息安全舉措進行獨立的審查和分析。理想情況下,審前調查提供的反饋可以用來提高組織信息安全的整體效力。這兩個功能應該協同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組織的信息系統安全計劃的有效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務會計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復雜,涉及到另一個領域,即審計。商業日益復雜,商業和投資機會日益開放,導致欺詐風險增加。國內外的各種案件表明,欺詐行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為了盡量減少欺詐造成的損失并改進控制系統,如果有明顯的欺詐跡象,預計該公司將采取適當步驟進行審前調查。開展審前調查更多的是基于這樣一種思維模式,即為了揭露欺詐行為,審計員必須像欺詐行為人一樣思考,根據在審計的規劃、執行、報告和后續階段確定的程序的執行情況。
審計人員必須有能力證明存在已經發生的和以前由各方指出的欺詐行為。審計人員必須對所有不自然的事情保持敏感,不管是感覺太大、太小、太頻繁、太低、太多、太少,還是奇怪的印象。審計師必須能夠用他們的“語言”進行溝通。審計師還必須具備理解財務概念的技術能力和得出結論的能力。此外,審計師還必須簡化財務概念,以便人們總體上能夠理解它們的含義。調查審計師是“律師、會計師、犯罪學家和偵探(或調查員)的組合”,審前調查的含義是從開始到處置期間解決欺詐指控的方法。更具體地說,欺詐審查包括取證和錄取證詞、撰寫報告、證明調查結果以及協助發現和預防欺詐。
財務審計和審前調查之間有幾個區別,即:
其一,實施審計的依據不同,進行審前調查的依據是調查員提出的查明可能欺詐的要求。此外,還可以根據公眾對涉嫌欺詐的投訴和審計結果進行審前調查,這些審計結果可能導致以前的財務審計中出現欺詐行為。
其二,審計目標不同,財務審計的目的是通過公認的會計原則發現客戶的財務報表。一項審前調查旨在幫助調查員通過尋找支持檢察官起訴所需的證據,使案情更加清楚。
其三,審計技術和程序不同。在財務審計中,所使用的審計程序和技術只涉及審計標準,而審前調查則涉及審計標準以及調查員的權力,以便可以使用更廣泛的審計技術。
其四,執行審計計劃和執行原則不同。財務審計使用懷疑專業主義,而審前調查除了使用懷疑專業主義也使用無罪推定原則。
其五,審計小組的要求不同,審計員必須掌握會計和審計問題,而在審前調查中,除了掌握會計和審計問題外,審計員還必須了解適用的法律規定。
其六,審計報告不同,審計師關于財務報表是否符合會計原則的意見通常適用。在一項審前調查中,指出哪些人對所處理的欺詐案件負有責任并參與其中,但仍然適用無罪推定原則。
根據審前調查方法,審計員可以測試或審查與審計對象或懷疑舞弊的工作程序和組織以及有關人員有關的若干事項。為了在沒有完整證據的情況下找到欺詐的答案,審計師需要做出某些假設。該方法強調何時以及如何對有欺詐跡象并對法律方面產生影響的案件進行調查,以及如何進行調查。為揭露欺詐行為而進行的調查檢查包括許多步驟。由于對欺詐行為進行調查涉及其他當事方的個人權利,調查必須在被稱為預測的非常充分和有力的理由之后進行。
預測是一個整體條件,指導或表明存在一種強烈的信念,基于專業精神和審計師的謹慎,這些審計師受過培訓,對欺詐有所了解,認為欺詐已經發生,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沒有預測,就不能進行調查性檢查。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不滿,他們認為,如果審計機構發現其財務審計存在違規行為,該機構就可以進行審前調查。
調查不一定是直接進行的,因為所發現的跡象通常仍然為時過早,因此需要稍加深入,以便獲得足以進行調查的有力證據。審前調查過程的整體大綱,從頭至尾,細分如下:
審查者進行:收集額外的信息,編纂事實和過程事件,確定和計算暫定的經濟損失,確定暫定的違規行為,并準備初步假設。
在策劃階段,初步的假設檢驗、證據的鑒定、確定證據的地點或來源、分析證據與相關當事人的關系,以及準備調查程序。
在實施階段:收集證據、實物測試、確認、觀察、分析和測試文件、訪談、提煉假設和審查工作文件。
調查審計報告的內容包括違法因素、事件的事實和過程、違法行為/違法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違法行為的原因、違法行為/違法行為的當事方,以及參與違法行為/違法行為的當事方之間的合作形式。
在這一后續階段:審計小組已將該程序提交本組織領導層,隨后正式提交執法部門。提交關于審前調查結果的報告預計已進入調查階段。關于法庭訴訟程序中的證詞,該組織可以任命一個調查審計小組,以便在必要時提供專家信息。
審計技術是用于審計財務報表列報公平性的方法。一般審計常用的審計技術有:
1.規模檢查。在通常的實物檢查中是現金、貴重紙張、存貨、固定資產和有形貨物的計算。對于這種技術,研究者使用他的感官知道或理解某些事情。
2.確認。要求確認是要求(被調查者的)另一方確認信息的真實性或不真實性。在調查中,調查人員必須考慮調查中是否有第三方的利益。
3.核對文件。每次調查都要進行文件核對。隨著技術的進步,文件當然變得更加廣泛,包括處理、儲存和傳輸的信息。
4.分析性評論。分析性評論強調推理,即思維過程。道德推理將導致調查員審計的描述,公平,適當或適當的個人數據推斷從全球獲得的圖片,徹底。分析性評審是基于對應該發生的事情所面臨的情況的比較。
5.要求口頭或書面的解釋。必須加強索取資料的要求,或與其他來源的資料合作,或以其他方式加強索取資料的要求。
6.重新計算。重新計算是檢查計算的正確性。在調查中,所面臨的計算是非常復雜的,根據復雜的合同或協議,可能有變化,并與不同的官員重新談判了許多次。
綜上,審前偵查中的信息尋求是相對于其他領域而言的。例如,通常情況下,信息來源是根據熟悉程度和以前的效用來選擇的。這是典型的工程師,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和調查人員以及。在選擇信息來源時,除了容易之外,信任度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保密的情況下,資料來源通常是內部的;組織自己的信息系統、產出(報告、記錄、文章)和同事。對于調查人員、律師和工程師等專業人士來說,保密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