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軍
(河南省新鄉市生態環境局獲嘉分局,河南 新鄉 453000)
我們通過調查與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工作,研究與實施的時間是比較早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部分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與管理起步是比較晚的,因此各個方面仍需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的核心與關鍵,就是環境保護管理工作。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也加強了重視程度,并且制定了相關的環境保護管理政策,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工業園區的發展。但是一部分工業園區,在環境保護管理政策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解決,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那么就會產生相應的制約因素,不利于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某工業園區獲得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稱號,在后續發展過程中工業園區各項建設工作不斷推進與完善,相關部門與工業園區負責人共同搭建了產業發展平臺,這對于重大項目建設具有推動意義。與此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質量提升、基礎設施完善、環境風險防控等各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經過實踐調查了解到,園區發展期間指標與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標準存在不符現象。其次從生態產業方面來看,該園區采取了綠色招商和強鏈補鏈工程,側重于招商重點的優化,將產業結構高層次項目投入、高強度土地利用、高水平環境保護、高標準原則引入到項目當中,積極與高新技術企業聯合,保障自身發展與現代產業標準相符。工業園區發展過程中,具有三大生態產業鏈,分別為先進裝備制造業、創意產業與生命健康產業,生態產業鏈網不斷延伸與拓展,對其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但工業園區環境保護過程中,政策與制度問題依舊存在,給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造成了制約性影響。
本文中我們所說的工業園區,指的是在循環經濟理念,以及工業生態學理念要求下,建設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這也是繼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與改革后的第三代園區形式,工業園區主要包含了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以及污染控制幾項內容,相對來說工業園區的綜合性評價是比較高的。我們通過對國內外工業園林建設實際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工業園區的發展一般都遵循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因此很難形成發展模式上的統一。就我國來說,蘇北工業園區的建設是比較成功的,并且自身的環境保護作用也實現了充分地發揮。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對于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工業園林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所受到的制約因素是比較多的,其政策規制方面也還有待提升。在進行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期間,應加強公眾參與度,并且對先進的環境保護設備進行引進,在傳統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管理理念上,進行創新與完善,這樣才能實現我國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需求[1]。
在實際工作期間,工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目標,應立足與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增長。而環境的保護與管理則是工作的核心與關鍵,也是一項系統性加強的工程,對工業園區建設的各個領域均有涉及,因此園區環境保護管理政策的制定,也應注重其全面覆蓋性,下面我們將對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管理政策的優化措施進行具體分析[2]。
現階段,我國工業園區處于高速發展趨勢,在對其進行招商引資工作期間,也定對相關準入制度進行規范,從根本上實現工業園區生態環境的保護。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相關政策都傾向于行業限制以及準入指標方面,拒絕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工業項目的建設,在這樣的情況下,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但是,具體的操作細則以及針對性指標還不夠完善,因此工業園區招商引資階段,環境保護實效性也無法得到保障。在這樣的前提下,工業園區相關管理人員,應將優選機制與生態建設需求相結合,以國家政策規范為基本導向,對準入標準進行制定與優化。并且在實踐期間,嚴格遵守產業先進性、資源能耗等相關標準,對可量化的評估標準進行建立,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工業的轉型與升級,還能夠保障工業園區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建立與優化準入政策機制的基礎上,工業園區還應將內部的規劃建設、環保以及財政多個部門聯系在一起,共同制定環境保護與管理的政策,從而使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效性得以增強[3]。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工業園區都能夠根據國家的相關要求,對自身進行嚴格規范,但是在實際工作期間,重審批、輕監管這一問題依舊存在。我國針對這一問題,并且開展了一系列的環境監理相關工作,這對于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國大多數工業園區,都對環境保護管理政策體系建設進行了完善,并且加強了相關政策的監管力度,使監管工作在工業園區項目的建設以及竣工投產等階段,實現了覆蓋。與此同時,一些工業園區還對環境保護管理情況進行了定期跟蹤,對技術指導與管理宣教工作進行了強化,在這樣的基礎上,不僅工業園區現存的環境保護管理問題得以排查,還能夠為工業園區日后的環境保護政策提供重要參考,從而促進工業園區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完善高新區生態環境產業發展資金管理制度,促進財政資金種子作用的充分發揮,將更多優秀的社會資本與金融引入到生態環保領域。在這樣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國有公司投融資方面的優勢,做好人才引進、資本聚集、技術支持等方面工作。其次,針對生態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相關項目,具有針對性制定商務激勵機制,如環保科技產業及資源高效利用項目等等。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以及利率優惠力度提高,保障工業園區環境保護項目的順利實施。各項目材料采購過程中,優先考慮其節水節能環保性為工業園區綠色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信在日后的發展中,生態工業園區將不斷加大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力度,構建與完善園區環境保護管理政策,持續推進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首先,應將財政政策落實到污染物排放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污染物排放考核標準與環境質量達標獎勵管理辦法,將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貫徹到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管理全過程中,逐步實施差別化水價、電價政策,將階梯水價制度落實到工作當中。與此同時,促進綠色金融政策在工業園區的推行。點發展綠色信貸,采取有效措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差別化信貸政策的完善,使其對綠色經濟的支持力度得以增強,全面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開展,這樣才能夠實現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創業政策環境的優化。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實際工作期間,也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傳統的工業園區環保管理政策,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應對工業園區環保政策進行創新與優化。由此可見,工業園區環保管理政策的優化實踐,是具有重要性的,這不僅對工業園區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還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直接影響。在這樣的基礎上,本文我們對現階段,工業園區環保管理政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政策相關的優化措施進行了具體探究,希望能夠為專業人員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