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奎
(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貴州 黔西南 562400)
最近一些年,黔西南州州委及州政府在民族文化的建設工作上投入巨大的財力和物力,不管是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還是景區周邊文化產業的建設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重點強化了布依和苗族文化的宣傳與打造,可以說地方政府在提升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我深刻意識到,想要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單純地依靠政府的力量還不能完全實現整體文化推廣水平的提升,在具體的發展和推進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很多具有優秀文化傳承的村寨和村落遭到了嚴重的損毀,一些需要口傳心授的技藝逐漸消失,很多民族禮儀已經難以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還有一些民族語言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也逐漸走向消亡。很多祖先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字和藝術已經被后人淡忘,存在消失的危險。還有一些獨門技藝因沒有后人繼承,而面臨人亡藝絕的局面。一些地方民族文化的珍貴史料因為得不到完善的保護而存在流失的現象,在黔西南州城市建設的發展進程中,為實現城市現代化水平的建設,一些古代民居、街道、會館和廟宇等建筑被拆毀,使得布依族地區的城市特點不復存在,這種做法甚至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再有一點是目前對布依族和苗族文化旅游產業的過度開發,部分從業人員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的過程中并沒有重視對文化本體的科學保護以及對其發展環境的有效管理,導致部分布依族和苗族文化遭到破壞和損毀。除此之外,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當中一些文化傳承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資源會出現分散和流失的情況,可以說,目前,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是相對緊張的。
首先是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對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意識不足。對于經濟領域的發展關注度要遠遠高于文化領域,在文化方面的投入較少,難以保證文化發展的經費支出。目前部分干部在進行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還沒有意識到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對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比較關注,對于文化資源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在過去民族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民族文化的消亡和損毀現象比較明顯,一些地區摒棄了傳統文化內容,將工業、農業和城市形象建設當成工作重點,忽視了對黔西南州獨有的布依族和苗族為主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導致一些文化傳承未能得到積極的修復和保護,直接導致文化的消亡和損毀;其次,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專業人才數量欠缺,經費不足等也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地方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隊伍建設不完善,工作人員數量少,專業人才欠缺,尤其是缺乏民族文化保護和管理的專業人才,直接限制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提升;再次,民族文化缺乏系統的保護體系和格局。布依族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特定的民族區域、習俗、文化和語言以及審美制度的影響下發展而來,布依文化并沒有系統全面的文化體系和特點,因為對其重視程度不足以及缺乏保護體系和格局,黔西南州以布依族為主的文化保護工作相對分散,并未形成整體的格局;再有,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缺乏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管理和約束,也會引發一系列突出問題,部分文化保護工作處于沒有規則秩序的環境下,難以形成科學的發展體系,相應的評估、認定和管理使用等工作也欠缺系統的完善。管理手段的欠缺,會導致文化資源的流失情況較為嚴重,甚至會有收購、倒賣和盜賣民間文物的情況,會有部分非法牟利人群濫用民間文化進行商業運作,使得民族文化資源不斷流失,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甚至出現影響并損害民族感情的事情發生[1]。
要制定《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通過法律來保護民族文化,實現對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選擇民族節日等特殊時間,通過宣傳欄和流動宣傳車進行宣傳,提升黔西南州地區社會大眾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強化文化保護的氛圍。另外要重視對民族節日的宣傳和支持,積極促進民族文化節日的開展,能夠凸顯民族文化的內涵,可以通過對節日活動的扶持加大宣傳效果,引出更多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
政府及各級領導部門要將地區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到地方行政管理和建設工作的計劃當中,同時納入財政預算,對人員、經費、資源等方面的支出給予足夠的政策性保障。另外要制定地方性的民族文化保護法規,按照法律法規開展文化保護工作,要組織相關部門共同合力對民間文化進行普查和整理,掌握本地區優秀的民族文化內容并將其編制成目錄,全面了解相關文化內容的分布現狀、發展環境和保護現狀,掌握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向社會大眾公布,最好形成電子化管理,便于后續的查找和進一步開發。
國家民族文化是歷史文明的結晶,保護民族文化的前提是解決目前工業文明和傳統文化所產生的沖突和矛盾,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社會不斷地進步來促進。在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國家和民族過去的記憶,所以我們要重視思考并強化文化認同感和自覺感,新的時代背景下,一些年輕人受西方文化浪潮的影響,忽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想要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和保護,就要從年輕人入手,培養全社會的文化自覺性。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民族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等活動的舉辦,豐富活動內容,強化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提高全社會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覺感,進而樹立并養成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意識[2]。
黔西南州布依族和苗族民族文化是地區文化精神和物質結合的產物,其民族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濃厚的原始文化特點,且其民族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也有較強的滲透性。在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要從樹立民族自信心入手,構建良好的科學發展觀,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其次,要掌握布依族和苗族民族文化的特點,盡量采取原生態的保護模式來還原地方民族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面貌的特征,重視對古老村寨、文化古跡等文明見證地址的保護,重視對珍貴文獻資料、民族文化、樂器服飾的保護和收藏,盡快建立民族文化展覽館,征集有代表性的收藏品予以陳列,同時要通過現代化電子設備展示傳統的民族文化內容,將其整理成冊,進行系統化的保護。另外,要重視對民族文化內容的保護的工作機制的構建,保持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優勢,州文化局要指導并協調各縣市區文化局落實保護責任,提高保護措施,真正將民族文化保護工作落實到個人,確保經費充足措施有效。除此以外,要重視對布依族文化和苗族文化傳承的研究,結合正確的理論來開展民族文化保護工作,依照科學的思想理論來制定整體的保護和發展規劃,結合特有的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實現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長遠規劃。
目前提升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工作已經得到全社會的認同,社會大眾對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法治化發展認知水平不斷提升,在今后黔西南州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工作中要重視立法工作的推進,要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文化傳承宣傳和旅游資源的開發方面都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確保民族文化工作的保護和發展實現有法可依,實現民族文化的有序發展[3]。
雖然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但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們重視政府、基層干部和民眾等多方力量的協調發展,定會推動黔西南州地區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實現民族文化事業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