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宏平
(宿松縣佐壩鄉綜合文化站,安徽 安慶 246500)
改革開放后,農村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村民更看重短期利益,降低了農村的社會組織力,給社會管理帶來較大威脅。迫切需要探索治理鄉村的新方法。群眾文化活動在農村治理過程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創新基層管理的方法。群眾文化活動是開展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條件,更是充實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基層群眾支持需求,組織開展娛樂學習的重要文化形式。盡管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具有一定的自發性,自覺性,并建立在基層地區之上,但是該項活動要想更好更快的發展,更好的滿足當前社會大眾文化的實際需求,就需要依托文化人員的有效組織、幫助和科學引導。對此就要求基層歷史的文化服務人員,正確掌握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規律,全方面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出發,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群眾文化的主題明顯,歌頌了主旋律,培養了愛國情感,以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宣傳政策方針。
群眾文化活動活躍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也較順利。群眾文化活動,不只增強了情感交流,還凝聚了人心。
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現今的經濟是文化經濟,文化代表社會生產力。比如,某市舉辦了多屆文化節,根據地方文化的特點,開展不同形式的展演活動,吸引各方人士了解本地風土文化,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是以群眾為主體開展的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形式。群眾文化活動主要以娛樂形式開展,更好的滿足不同階級,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需求。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對我國的社會矛盾作出了全新的論斷,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期,為了更好的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發展之間的矛盾,就需要依托群眾文化活動的帶動。通過開展有效的群眾文化活動,能夠讓基層地區的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中更好的表達自我,展現自我,豐富人民的情感,加強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并將各項文化活動融入到日常工作當中,讓群眾在活動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文化的樂趣,增加群眾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F階段我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既包括了集中又包括了分散的特征,以群眾的活動地點活動場所來看,不管是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家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文化活動,但是這些文化活動往往會集中在廣場、公園等地點。從文化活動的形式來看,很多群眾都是因為自己不同的愛好而參與不同的文化活動形式,也有很多愛好不同的人被集中在一起,參與相同的文化活動。從群眾文化的參與群體來看,既有群體性的文化活動,又有個體性的文化活動。所以在文化活動開展期間,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根據具體的形式特點來開展相應的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
和諧社會以互信、互惠的社會網絡為社會資本,使人們安居生活。良好溝通的前提是互信、互惠。人與人因缺少溝通而互相隔離。因此,強化人與人的溝通,建立社會關系網,避免了社會沖突,提高了社會自治水平。農村推廣家庭聯產承包制后,分散了集體生產,管理呈松散性。農民提高了生活水平,反而減少了文化活動,這樣不利于農民溝通交流。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擴大了農村的文化生活空間,為人們創造了溝通途徑。大家一起參與文化活動,強調了社會功能。實際上,它與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相符。
村民分散參與經營活動,不利于鄉村治理。應對農村基層強化管理,建立不同的微觀組織。其中,群眾文化活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社團組織,提高了自治水平。成員間交流合作,彼此關心,建立互信、互惠的社會關系網絡。
鄉風代表鄉村文化,淳樸的鄉風使人產生鄉戀情結,鄉風對農村的社會和諧造成直接影響。市場經濟與鄉村社會融合,鄉民增強了自身的經濟訴求,也帶來大量的糾紛問題。這些威脅了農村的穩定發展,不利于社會和諧。為扭轉這一局面,需重塑鄉村文化,根據市場經濟特點,以傳統文化建立鄉村文化。群眾文化活動充滿生活氣息,不羈的形式,對村民的吸引力更強。因此,鄉村文化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實現重建,營造了文明的鄉風。
基于社會和諧發展,人們更推崇休閑的生活方式。因此,應重點研究、探索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全面發展群眾文化,首先,做好探口味工作。搜集整理最新材料,為群眾提供全面服務。其次,做好調口味工作。自娛自樂的群眾文化活動遍地開花,活動效果不理想,普遍體現出老人、老味。對這樣的情況,應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功能,增加群眾文化活動的內涵。
1.挖掘特色
如“黃梅戲”大賽,以特色文化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得到群眾的喜愛;“斷絲弦鑼鼓”展演活動堅持了多年,已是當地群眾離不開的文化盛宴;“宿松民歌”,靈感來自本地民俗,且對其進行了傳承與發展;“文南詞”文化活動彰顯了本地色彩。
2.推廣特色
近年來,縣鄉積極挖掘個性文化,推廣特色文化,獲得了明顯的成果。如文南詞、斷絲弦鑼鼓、宿松民歌等,先后加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大了影響范圍,在傳播文化品牌方面發揮了促進作用。
1.載體是基礎
集中建設鄉鎮文化站、村農家書屋,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高群眾的綜合文化素質。
2.載體是平臺
一是硬件平臺。利用文化館站、圖書館、公園、劇場等開展文化活動。二是軟件平臺,鼓勵群眾參與民歌比賽和文化隊伍比賽等,提高文化修養。
1.整合品牌
每年的主要節日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打造“經貿文化節”品牌文化,宣傳本土文化,聯系群眾的現實需要,安排經濟活動,有利于群眾理解文化內涵。
2.創新品牌
品牌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特定活動的現實價值;二是與人們精神需求相符的附加價值。品牌附加價值代表了品牌的人文內涵。需不斷打破既有模式,強調觀賞價值,根據時代特點創新品牌。
3.打造品牌
群眾文化活動源自草根,在民間傳播,無法避免低俗作品。為將一些優秀的群眾文化作品打造成精品,文化工作者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社會主義旋律。如于2008 年6 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被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的“文南詞”,是宿松縣寶貴的文化遺產,先后入選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佐壩鄉龍門村,是該縣文南詞的發源地,這里產生了有記載以來的第一個文南詞班社——虞正興文南詞戲班。從前僅在田間地頭表演,表現形式單一,文化淡薄,近年來,佐壩鄉將文南詞保護傳承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成功復排《蘇文表借衣》《薛平貴回窯》《云樓會》《陳姑追舟》《嫖院》《大審》《烏龍院》《拋球》《補缸》《小放牛》《鐵板橋》《梅龍鎮》等文南詞大小戲近20 本。
佐壩鄉綜合文化站以宣傳文南詞為主題,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演出活動,鄉文南詞劇團,在鄉政府廣場、敬老院、各村文體廣場等地舉辦義務演出,將復排的傳統劇目呈現給家鄉父老;劇團職工擔任佐壩中心小學少年宮文藝輔導員,教授孩子們文南詞劇目表演。
現經打磨和創造,加入適當的藝術修飾,使其魅力遞增,推上舞臺后,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在農村社會管理中群眾文化活動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為農村管理開辟了新的途徑。鄉鎮政府應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根據活動基本規律,指導村民參與活動時完成自我教育,提高活動的創造力,最大程度彰顯文化活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