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 100022)
引言:我國人民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不斷地得到提升。民以食為天,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文化一直都是人們物質文化追求的方向之一,也是可以體現真實體現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美食類節目的節目內容和發展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經過我國美食類節目二十多年的發展,逐漸了豐富了節目類型和內容,也一直廣受我國廣大人民的青睞和喜愛,讓觀眾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美食節目當中學習到各類美食技巧和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我國美食類節目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逐漸形成以烹飪類、競賽比拼類、綜藝美食、紀錄片類、旅游類五類主要節目類型。烹飪類是指在節目當中通過廚師現場烹飪來進行講授,幫助觀眾來了解示范菜的具體做法及過程要點;比賽競技類美食節目主要是通過幾位廚師來進行現場烹飪,讓評委來現場評價美食的制作過程和制作亮點;綜藝美食是指借助美食這一元素,融合綜藝節目,通過明星、素人,家庭的元素的融合,在娛樂節目當中來完成某一特定美食的制作和任務;紀錄片美食主要是類似于《舌尖上的中國》、《老廣的味道》、《走遍中國:食在八方》等通過紀錄片的方式來將全國各地的美食進行記錄和傳承,向全國,全世界觀眾進行展示;旅游美食節目是指將美食作品與旅游風景進行有效結合。豐富多樣的美食節目類型也給我國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美食感受。
我國許多美食類節目現階段存在相似度,太高,缺乏特色。出現同質化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投資方和電視臺為了謀取更多的經濟效益而去模仿一些已經成功的優秀美食節目,雖然在一定階段能夠給電視臺和投資方獲取經濟效益,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由于同類型的美食節目過多,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而失去對觀看的熱情,加上這些盲目山寨的美食節目缺乏本身特色和核心吸引點,導致這些節目很容易出現收視率暴跌,最后無奈停播的窘境。
通過對我國各地電視臺美食節目的調查,發現許多美食節目的主持人缺乏特色。高質量的美食節目主持效果需要主持人不僅能夠有優秀的主持功底和專業水平,同時還能將美食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背景充分的向觀眾進行闡釋和說明。但是現階段很多美食節目主持人存在主持過程中雖然有較高超的主持功底和技巧,但是無法將美食背后的文化來進行講解,導致走馬觀花式的講解風格無法充分調動觀眾進入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當中,無法在觀看當中產生共情。
雖然現階段我國美食節目類型已逐漸豐富,基本滿足于人們對于美食文化的追求。但是,我國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而產生變化,如果缺乏對于美食節目類型的創新和發展,就必然會被歷史所淘汰,這也是我國電視美食類節目性階段所欠缺的創新意識。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我國各行各業當中不斷地得到推廣和契合度增加,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娛樂,休閑活動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電視臺美食節目發展和傳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推廣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媒介來獲取信息資源,美食類節目也逐漸擴展自身的傳播方式和創新播出類型。隨著像抖音、快手、虎牙、斗魚、B 站等各類型的直播平臺的推廣和流行,我國人民可以通過利用直播平臺的方式來制作獨立的美食節目和美食視頻。通過利用直播平臺來與觀眾進行現場交流和互動,而且可以根據觀眾的需求來決定下一期節目的菜品類型和烹飪手法。新媒體環境下愈來愈多的美食播出方式也給電視美食類節目帶來的巨大沖擊,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下各種傳播途徑和載體的豐富,電視臺美食節目必須要進行改革創新來適應新挑戰。
即使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美食類節目,也要依然堅持以服務大眾作為宗旨來進行發展。只有把握好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食節目的需求,才能進行針對性的節目改革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將美食節目的發展適用于新媒體時代下。現階段的美食類節目必須要將節目轉化為營銷方式,更好的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和需求。因此需要電視臺美食節目的,相關工作人員對人民群眾進行調查和研究,來充分了解人們對于美食的真實需求和喜歡的類型,才能更好地對沒事節目進行創新和改革,提高美食節目的受眾面。同時沒事節目在開播過程中要實時觀察和調查人們群眾對于美食節目的體驗感。提高美食類節目體驗感一方面需要有較強的攝像專業技術,同時還需要有美食節目主持人能夠靈活地選擇不同的講解方式和充分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蘊涵,結合新媒體技術通過結合線上線下兩條發展路線,將觀眾能夠吸引到節目互動當中,獲取更多的受眾面和觀眾的支持,加快電視美食類節目的轉型速度和質量。
新媒體環境下各種美食節目傳播方式迅速發展,傳統的電視美食類節目受到沖擊已成必然。所以電視臺美食節目需要積極轉型來適應新媒體時代下觀眾對于美食節目多元化的要求。電視臺美食節目可以借鑒新媒體傳播方式,通過將美食節目與互聯網平臺進行結合,建立起網絡平臺客戶端,通過利用qq,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傳播平臺來進行宣傳節目,進一步推廣節目的宣傳力度和傳播范圍。同時進一步完善網絡平臺客戶端不斷地豐富美食的類型、文化內涵、用戶當地的推薦小吃等方式提高服務功能。其次也可在電視節目播出階段,可利用互聯網平臺的方式來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美食類節目已發展到瓶頸期,再加上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到來,電視美食類節目必須要應對時代來進行積極轉型。電視美食類節目在改革和優化節目內容的過程中,也要繼續保留電視節目的權威性和科學性核心優勢。同時還要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節目內容。例如學習《舌尖上的中國》這一紀錄片是美食節目。該美食節目就是借助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和人文內涵,通過真實的人物案例來讓觀眾切身感受到美食的快樂和愉悅。最后,電視美食節目也可在內容上繼續探索廣告植入的巧妙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硬塞廣告這一嚴重影響觀眾體驗感的問題。
現階段許多美食自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如魚得水,并充分地借助新媒體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來滿足觀眾小眾化的需求。美食類節目在積極轉型過程中也可與優質量的自媒體進行強強聯合,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合和互動,進一步豐富電視美食節目的內容形式和擴大受眾面。
電視美食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出的各種改革措施以及優化,都必須要借助主持人這一重要角色來進行傳播。因此需要美食節目主持人不僅能夠有較為深厚的主持功底和主持技巧,同時還能對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知識能夠充分的了解,還能加入自己的個人觀點和個人生活,讓觀眾能夠更加觀看到更為真實的美食節目。如果美食節目內容過于豐富,單一的主持人無法有效地將各種文化內容進行闡述,可通過聯合主持的方式,將掌握豐富的美食專業知識的主持人與幽默風趣的主持人進行搭配,強強聯合來增加節目主持氛圍。
新媒體時代已不可逆轉,電視美食節目必須要迎難而上,積極采取堅持以服務大眾作為宗旨,借鑒新媒體傳播方式。創新和發展節目內容創造雙贏局面,豐富主持人形式等措施,來加快電視美食類節目轉型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