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穎 畢會東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澳門城市大學,中國 澳門 999078)
改革開放40 年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據統計,截至2018 年,我國共有民辦普通高校749 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28.13%;在校生649.6 萬人,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2.95%,民辦高校是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當前,國家“雙一流”建設工程、高職“雙高計劃”如火如荼。相比而言,在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領域,既根本無法企及“雙一流”建設,也無形中被“雙高計劃”排除在外。2019年,作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臨門一腳”的重大舉措,“高職擴招100 萬人”,對民辦高校,特別是對民辦高職院校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影響著民辦高校的發展。
新形勢下,加快推動民辦高校轉型發展,提升內涵建設水平,提高辦學層次,建設特色品牌民辦高校,是民辦高等教育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內容之一。近年來,民辦高職院校申請升格為本科院校(或職業技術大學)是民辦高校轉型發展的主要途徑。
任何一個新型組織的出現都是一定社會背景的產物。這個新型組織通過優化其組織結構不僅滿足自身內部的發展需要,而且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契合。而民辦普通本科院校,正是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下興起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改革力度空前加大,但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與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高等教育供給與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性等為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廣闊的空間。隨著教育權力的下移,大批的社會力量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表1:我國民辦本科高校設置情況(1994-2018)
1997 年國務院《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及2002 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以來,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更是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隨著政策法律環境的不斷優化,民辦高等教育辦學規模迅速擴張,但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相對滯后,絕大多數仍屬于2~3 年制的高等專科學校或職業技術學院。1994 年,仰恩大學成為第一所具備頒發本科學歷文憑、授予學士學位資格的民辦本科高校。2000 年,黃河科技學院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成為我國第一所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自此,我國大批的民辦高職高專院校開啟了升格為民辦普通本科院校之路。2001 年至2018 年,除2001 年、2004 年、2010 年、2017 年之外,2000~2018 年每年均有民辦本科院校新獲批設。截至2018 年11 月,全國共有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高校169所(不含中外合作大學)。
通過轉型發展,先后有黃河科技學院、浙江樹人學院等為典型代表的成功轉型的民辦高校,更有北京城市學院、河北傳媒學院、西京學院、吉林外國語大學、黑龍江東方學院等5 所成為我國首批可以招收研究生的民辦大學,辦學實力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認可。2018 年,吉林外國語學院升格為吉林外國語大學,成為全國第一所由學院升格為大學的民辦高校,這標志著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層次的躍升。同時,瞄準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的西湖大學正式揭牌成立,開啟了我國民辦高校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先河。
這些民辦高校,均是通過積極適應時代發展,尋求轉型變革,以創新精神找到自己的地位。美國高等教育界的著名教授伯頓·克拉克在其著作《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中著重分析了5 所主動實施變革的歐洲大學,盡管這5 所學校具有不同的發展歷史,但轉型過程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概念結構,伯頓·克拉克將其概括為5大要素或途徑,即:“強有力的駕馭核心”“拓寬的發展外圍”“多元化的資助基地”“激活的學術心臟”和“整合的創業文化”。
民辦高校的轉型發展其實就一個“創業”的過程,伯頓·克拉克的“五要素”模型對民辦高校轉型發展同樣具有指導意義。本文以伯頓·克拉克的“五要素”模型為基礎,選取廣東科技學院(原東莞南博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研究,從組織轉型的視角分析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為民辦普通本科院校的轉型,通過具體分析廣東科技學院的轉型路徑,總結成功經驗,并思考新形勢下我國民辦高校發展轉型的路徑。
廣東科技學院(原東莞南博職業技術學院)自2004 年獲批辦學許可證以來,建校至今有16 年的歷史,該校2009 年通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2011 年通過教育部升格本科院校評估,2015 年通過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評審,2018 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升格為本科院校以來,學校繼續加大辦學投入,辦學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學科建設屢獲突破,科研實力更加雄厚,隊伍建設效果明顯,生源及就業質量穩步提高,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學校的綜合排名位列廣東民辦本科高校前列。如:在由中國科教評價網發布的“2019~2020 年綜合競爭力排行榜—民辦院校競爭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40 位、廣東省第2 位;在中國社會信用研究院發布的“2018 中國民辦高校信用指數排行榜”中顯示,排名廣東省第1 位;2018、2019 連續兩年在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民辦本科院校及獨立學院科研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中排名廣東省第1 位;在艾瑞深校友會網2020 中國民辦大學教學質量排名150 強中,排名廣東省民辦本科高校第1 位,全國第66 位;在武書連“2020中國民辦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中,排廣東民辦高校第2位、全國民辦高校第38 位。2019 年,廣東科技學院啟用東莞松山湖新校區,開啟“多校區”管理模式,全日制在校生20000 余人。
通過分析發現,廣東科技學院轉型成功的路徑依然遵循了伯頓·克拉克提出的轉型“五要素”模型。本文以此模型為基礎,詳細分析廣東科技學院如何成功轉型為一所有一定影響力的民辦本科院校。
表2:廣東科技學院2011 年—2020 年本科省內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伯頓·克拉克的“五要素”模型認為,強有力的核心運作形式包括中樞管理集體。民辦高校的主要管理體制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在學校辦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校行政領導班子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縱觀國內外知名的私立大學,學校董事會是學校的管理核心,統領著學校各項事務。廣東科技學院董事會成員包括了學校投資主體的董事長、學校校長、省內知名公辦大學的校領導和教育專家(退休)、屬地分管教育的行政領導(退休)等,他們均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致力于辦好教育的知名企業家。面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他們有辦好高等教育的經驗、大膽嘗試的思路、努力探索的途徑,制定出符合學校發展的最佳方案。
此外,校長是學校治理的關鍵人物。民辦高校的校長不僅是決策者、執行者而且是總裁,其自身素質、品質和對時局把握的能力關系到學校的發展進步。廣東科技學院自建校以來,先后有3 位校長在轉型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學校首任校長林國梁教授,他擔任學校校長6 年,堅持“三個從嚴”的管理模式,迅速把學校辦成“全國知名、廣東一流”的民辦高職院校;學校第二任校長許學強教授,曾擔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廣東省高教廳廳長等職務,他在位期間,學校發展成為“萬人大學”,規模迅速壯大,并于2011 年升格本科院校;學校第三任校長王國健教授,曾擔任華南師范大學校長、黨委書記,有著豐富的本科院校管理經驗,其在位期間,學校內涵建設成效明顯,先后于2015 年取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8 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為學校新一輪發展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礎。
民辦高校基本屬于地方性院校,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是其辦學定位。這勢必要求民辦高校立足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單位多方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廣東科技學院始終致力于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以“立足東莞、產教融合、服務區域、協同發展”的辦學思路,推動“政、校、企、行”四維聯動,共同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首先,廣東科技學院與地方政府建立了堅實的互動關系。東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學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大力支持學校新一輪發展戰略。在學校現有用地指標基礎上,市政府于2017 年在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批準1000 余畝土地,用于學校建設松山湖新校區。學校教職工中有市黨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各1 人,每年邀請學校教職工列席參聽市“兩會”,聽取學校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廣東科技學院與地方行業協會建立了較好的合作關系。學校與本土優質企業共建了“跨境電商產業學院”“冷鏈產業學院”等多個產業學院,培養地方企業所需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第三,廣東科技學院與本土大型企業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共建關系。學校根據地方用人單位的需求,實施人才培養“創新班”計劃,開設“機器人創新實驗班”“冷鏈物流管理創新班”等創新班20 余個,與企業協同推進產學研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另外,廣東科技學院所屬的廣東南博企業集團,旗下擁有2 所高職高專院校、1 所中等職業學校,以及培訓學院、教育研究院等教育機構,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良好銜接,且輻射到成人教育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教育研究等領域,為學校的轉型發展奠定良好的外圍環境。
廣東科技學院正是通過內外的溝通聯系,打破學校與其他教育領域之間的界線,解決自身發展與政府、市場、行業需求不適應的矛盾,推動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
伯頓·克拉克將大學的資金來源概括為3 類:一是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二是來自科學研究委員會的補助和合同經費;三是其他來源的經費,主要包括工廠企業、地方政府和慈善基金會的資助,校園服務收入、學費以及知識產權的收入等。與公辦高校主要由政府撥款不同的是,由投資主體投資辦學是我國民辦高校投資的最主要形式,經費來源主要是投資主體的經費投入以及學生學費。
廣東科技學院由廣東南博企業集團投資創辦。廣東南博企業集團是由在教育、科技、農業和金融等領域投資發展的20 多家企業和單位組成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是華南地區投資教育的非常有影響力的集團之一,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集團的教育領域包括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幼教、中職和培訓等業務板塊,是集團的龍頭領域。此外,我國的民辦高校學生學費標準普遍要高于公辦高校,有的民辦高校學費是公辦高校學生學費的3~4 倍。學生學費成為了民辦高校辦學發展的最主要經費來源。廣東科技學院自2009 年起在校生規模首次突破一萬人以來,全日制在校生規模始終保持在11000~20000 之間,本科學生學費標準普遍在20000 元/學年以上,辦學經費總量穩定充足。
隨著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和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民辦高校想要成功轉型,還必須構建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前面所述,我國的民辦高校中多數屬于應用型高校。因此,民辦高校學術領域不能僅限于發現新知識,而是把新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并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應用技能,發揮高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隨著學校的轉型發展,廣東科技學院辦學定位和目標也發生過一定變化,但核心因素始終圍繞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辦“應用型”的民辦大學。一是緊貼地方需求,設置學科專業。學校緊貼東莞產業設置專業,人才培養對接東莞行業企業需求。學校現開設的35 個本科招生專業主動對應東莞“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的6 大產業。二是加強專業建設,構建學術心臟。學校建有省級重點培育學科1 個、IEET 工程教育CAC 認證專業1 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 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 個、省級特色培育專業1 個,教師團隊在2018 年、2019 年連續兩年獲得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二等獎。三是搭建科研平臺,開展應用型研究。學校成立由廣東省相關單位批準的廣東科技學院科學技術協會和廣東科技學院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支持教師跨學科、跨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加強同社會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主動解決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應用型學術組織搭建平臺。四要創新評價機制,提高應用型評價權重。學校在教師發展和職稱評定等工作中,把應用型科研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評優評先的重要指標,通過科研評價機制的創新運用,引導教師的科研志趣轉向應用型研究,構建應用型的學術共同體。
“與任何其他類型的社會組織一樣,大學有其內在的組織文化。組織文化作為一種象征,在精神層面反映著組織的社會價值,是聯結內部成員的心靈紐帶。”民辦高校的轉型發展就是一個創業的實踐過程。培育積極的創業文化,使學校上下始終充滿著朝氣蓬勃的奮進精神,推動學校不斷向前發展,也是學校轉型發展的必備因素。
廣東科技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學校董事會、行政領導以及各二級職能部門領導班子將學術創業精神和學術創業主義植根于鞏固領導核心、建立發展外圍、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創新學術心臟地帶這4 個途徑之中,使創業型組織的管理、結構、資金來源、學術價值觀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同時以一種創業精神激勵著組織成員的創新與發展。當前,我國民辦高校也依然存在重學輕術現象,創新創業文化還不夠濃厚,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積極性有待提升。因此,除了通過制度安排引導轉變之外,還需通過創新創業精神文化的培育加以影響。廣東科技學院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成立創新創業學院,為全院師生提供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業孵化服務。創新創業學院集創業培訓、創客空間、電商運營、孵化器、加速器、創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學校投資近2000 萬元,對創業學院進行場地升級與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建立了“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實訓—創新創業實踐”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逐步形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參加創新創業大賽—進行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的“三級孵化”模式,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業人才,選拔優質創業項目,扶持創業項目落地,創新創業成效顯著,創業氛圍日漸濃厚。
因此,民辦高校要鼓勵師生通過創新發現新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開發知識的商業價值,以換取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推動形成中國特色的民辦高校創新創業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