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鳳玲
(新疆庫車市第七小學,新疆 庫車 842000)
對于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工作來說,其核心目標就是訓練學生的樂感。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新課程改革活動開展以來,很多教師都開始重視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但也有一些老師教師往往單純關注學生對歌曲的演唱水平,忽略節奏訓練,這樣對小學生的節奏訓練十分不利。要想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節奏感,需要我們教師構建生活化情境,加強學生的節奏認知,引入游戲訓練和兒歌來提升小學生對于節奏訓練的興趣,從而使其快速理解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愉快又有效果地進行節奏練習、節奏感的訓練,提升節奏訓練效果。
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節奏訓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節奏訓練作為長期的訓練內容,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樂感和個體表現力,還能夠讓學生增強對音樂的感知。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節奏感是保證學生能夠完成音樂課程學習的基礎要素。節奏感訓練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學生讀譜和音樂處理能力的發展;再有節奏訓練能夠加強小學音樂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進而實現教學改革的發展,新的教學環境下,音樂教學是實現學生整體發展的主要方法,傳統的小學音樂教育難以滿足新時代人才發展的需求,引入節奏訓練的音樂課程,能夠引導學生掌握更好的節奏和音樂感知能力,進而實現其音樂素養的提升,完成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素質教育環境下,小學眾多教學科目當中對學生綜合素質會起到重要影響的一門學科,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節奏教學的不足可以得知,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在教學中眾多教育工作者依然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單純地帶領學生演唱教材曲目,難以讓學生形成學習興趣,也不能實現小學音樂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其次,一些教師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節奏訓練內容,但教學內容相對枯燥刻板的節奏訓練,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和發展毫無促進作用。
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學生更愿意欣賞音樂樂曲,而不愿意學習樂理內容,所以小學音樂教師要通過生活化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明確認識到音樂是來源于生活的,只有掌握節奏的知識,才能夠更為深入地體會音樂的內涵。教師可以通過直觀的生活特點來展開節奏地教學,讓抽象的節奏內容變得易于理解。例如在進行節拍等輔助性節奏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預先通過多媒體設備搜集一些表達節奏性較明顯的聲音,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由此來聯想生活化的場景,激發其學習熱情之后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節拍和節奏進行比較分析,讓其能夠根據音樂的節奏感來鍛煉自身對音樂的敏感度,形成對節奏的基本認識。
小學音樂教師引入創新型的節奏訓練方法,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展開游戲類的節奏訓練,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觀看音視頻資料,掌握不同動物的聲音特點,通過模仿不同動物的聲音來進行表演,在實際表演的過程中認真分析動物的不同特點,這種新奇有趣的教學形式能夠在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的同時,讓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節奏和音樂的模仿當中,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通過教學分析可知,以游戲的方式來展開節奏地教學,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也能夠強化師生之間的溝通,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
小學音樂節奏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融入兒歌教學的形式來提升節奏的訓練興趣,因為學生年齡較小,對兒歌的興趣要遠遠高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所要教授的音樂理論知識進行整理編排,將其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形式能夠讓枯燥的知識被學生主動吸收,實現對節奏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發展。
提升節奏訓練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模擬教學,在運用此類教學方式的時候要讓學生認識到節奏訓練的理論性特點,也是因為這類訓練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所以這種教學方式更加適用于小學高年段學生的課程教學。教師要結合科學化的提問來向學生傳授更為專業的音樂知識,實現系統化的教學發展,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不同音樂樂器的特點可以在課堂上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口琴、豎琴等樂器,讓學生觀察其結構特征,之后通過多媒體設備選擇一些和所準備樂器對應的樂曲內容,讓學生聆聽感受,體會不同樂器演奏樂曲的差異,另外在課堂上用教師所準備的樂器模擬自己所聽到的音樂演奏。在學生按照模擬思路完成曲目演奏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樂器來模擬所聽到的音樂,在模擬的過程中要注意節奏上的哪些問題,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加深對相關樂器節奏的思考和認知,以此來掌握更為深入的樂理知識[1]。
目前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個性活潑好動,比較喜歡擊打身邊的各種物品,根據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小學音樂節奏訓練過程中充分運用打擊樂器來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創作的能力。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多樣化的打擊樂器,在班級內部供學生練習使用,可以讓學生在課后的時間進行自由地敲打,在敲打樂器的過程中感受不同樂器所發出聲音的差別,同時結合多種樂器的擊打演奏來掌握多樣化的打擊方式。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向學生介紹并講解這些樂器的正確使用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能夠掌握自主打擊的基本要素,同時學會使用不同樂器的方法,并在練習的過程中掌握多樣化的演奏方式。比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鈴鼓的演奏,可以通過拍拍手部、腿部、手肘或者進行四肢搖晃來進行節奏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打擊熱情不斷提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樂曲演奏或者引導學生進行合奏。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入伴奏,在鍛煉學生掌握節奏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其合作能力,探索出更多新的演奏方法來實現其音樂素養的提升。
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工作,想要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就要重視實踐教學的應用,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音樂類課程的學習很容易感到困難,教師要認識到實踐是實現知識掌握和吸收的關鍵,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并體會節奏知識,可以在學會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并創造節奏,能夠在鞏固并深化所學知識體系的同時,實現個人素養的提升和音樂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節奏基本概念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聽音走路的游戲,由教師來選擇一些音樂的節奏片段來播放,讓學生在高節奏的位置起跳,在低節奏的位置下蹲,當節奏快時要急步行走,在節奏慢時要緩慢移動,要保證自身能夠隨著節奏的變化做出不同的反應,以此來在實踐的作用下促進學生節奏意識的養成和發展。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入節奏性的活動來讓學生了解并實現對歌曲內容的認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引入更為積極的教學要素,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節奏教學的內容當中,實現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也能夠引導學生長時間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2]。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教學能夠陶冶其情操,節奏學習可以提升其音樂學習的效果,節奏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教師教學的難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分析學生的個體狀況及生理和心理發展情況,選擇科學的教學方式,堅持針對性的教學理念和不斷深入的教學方式來拓展并深化節奏教學的內容,在強化學生音樂欣賞和演奏水平的同時,實現其個體能力的全方位發展。